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9
阅读《六国论》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B.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晒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判:决定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惜其用武不终也                                      至无所见不欲归
B.洎牧谗诛                                                醉则更相枕
C.向使三国各爱                                      皆出于此乎
D.斯用兵效也                                             凌万顷茫然
【小题3】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薪”就是木柴,这个譬喻非常准确地、形象地表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B.齐国没有以地赂秦,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五国相继灭亡最终导致齐国独木难支,作者对齐国的灭亡抱有同情与惋惜的态度。
C.苏洵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而是针对现实,借古讽今,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D.本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小题4】翻译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小题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选自苏轼《六国论》)

17-18高一上·浙江杭州·期末
知识点:苏洵(1009-1066)《六国论》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杜牧《阿房宫赋》(节选)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乙】苏洵《六国论》(节选)

呜呼!以赂秦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优秀的人才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礼遇,礼待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日削月割,以趋
B.几世几年,剽掠                           势弱于秦
C.秦人视,亦不甚惜                                   以略秦地封天下之谋臣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为君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小题3】下列对以上文字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从文体上来看都是议论,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从语言来看,都是整散结合,只是甲文语言华丽,整句多,乙文语言严谨,散句多。
B.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统治者不爱护自己的百姓;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赂秦”。
C.杜牧将阿房宫建时的盛况与百姓的生活作比,极写秦王朝的荒淫奢侈;苏洵则将“六国”与“秦”作比,将“六国”与“宋”作比,事实上就是为了证明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辽和西夏,宋朝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D.《阿房官赋》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要求当时的唐朝统治者节俭爱民;苏洵在《六国论》中抨击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阅读古代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宏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失强援,不能独                                 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六国破灭,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有仲尼、墨翟之贤
B.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C.此言得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际,可谓智力孤危
D.不赂者赂者丧                              泊牧馋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          纾:解除
D.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
B.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C.其势弱                                   未有能愈秦者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弱肉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