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几年,无论是各大院团还是诸多影视制作机构,对剧本重视程度都大大提升。像重金买下某小说改编权、热门编剧遭影视方争抢的例子,时常见诸媒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重要性在相关部门政策设计中也逐渐凸显,如国家艺术基金出台的青年编剧扶持计划等。

与此同时,放眼全国创作实际,“剧本荒”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剧本还没立住就拿着大纲匆匆上马排演、开拍的现象仍为业界所诟病。这提醒我们,重视和加强剧本创作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文艺创作要想强起来,文学基础、创意基础必须做强做实。

在文艺创作生产链条里,需要端正对编剧环节的认识。作家和编剧创作的故事和文学形象,是艺术创造的创意源头,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导演表演、服化道、声光电等一切再创造,都建基于剧本之上。剧本这一前端环节打不牢,后续制作将“地动山摇”原创得不到足够尊重,只会让跟风抄袭大行其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院团热衷于请大咖级导演,试图将一度创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二度创作解决。客观上说,很多导演为此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先天不足”,再优秀的导演也难以点铁成金。其实剧本的后续制作、改编、搬演必须遵循创作规律。

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需要保持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在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之下,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跟风创作,导致作品内容贫血缺乏特色,缺少灵光。像先贤那样“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益求精变少了,有些编剧不再关心自我是否有突破、有超越,满足于高频运转下流水线操作,有些编剧主动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某类题材的快手编剧。“短平快”很难出精品剧本,越是在机遇面前编剧越要保持清醒,以持久定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题材和经验储备,精心创作,用心打磨。

编剧所在院团以及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给“一剧之本”更多战略保障。院团要对编剧多一些涵养耐心,让他们得以真正对一个题材深入下去,不流于简单的规定内容、规定动作。现在已经有不少院团在剧目策划阶段就请业界名家提前介入,论证剧目可操作性,帮助编剧有的放矢,精准运作,提高了作品成功率,让编剧创作过程更为从容扎实。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在编剧人才培养、编剧队伍建投上也需统筹协调,给予编剧更多政策倾斜。

在内容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出好剧本、好创意也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向作用。让市场的热与冷、观众的喜欢与排斥来进行剧本筛选,让好剧本得到好回报,以激励优秀编剧继续创作。此外,要加强版权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编剧权益,建立健全产业体系和市场规范。当前一个积极态势是,越来越多投资方带着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由专业剧本顾问对剧本创意是否适合市场做出判断,来保障编剧环节。

总之,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精品,这是文艺创作强起来的必经之路。一个不能捍卫源头根本、不能保护原创生产力的行业无法持续发展。剧本是立足之本,把文学前端筑牢,把创意基础夯实,才有文艺可持续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4日《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虽然对剧本创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了,但跟风创作、流水线创作等现象仍然存在。
B.“短平快”创作不会出精品剧本,作为创作主体的编剧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
C.剧本产量激增,艺术生产周期缩短,带来跟风抄袭的弊端,编剧不再关心自我超越。
D.为了提高作品成功率,现在有些院团计划在策划阶段请业界名家帮助编剧精准运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一段总括上文。
B.文章论述时既有对编剧跟风创作的批评,也有对院团及行业主管部门为提高剧本创作质量所做努力的肯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文章论证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夯实文艺创意基础的意义,在逻辑上是并列的。
D.文章第五段用投资方带着专业剧本顾问与编剧洽谈项目这一事例,论述了市场机制对剧本创作的正向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剧环节是舞台和影视产业“基础的基础”,编剧环节打不牢,单靠二度创作很难解决后续制作中出现的问题。
B.对编剧而言,面对戏剧界、影视界对文学剧本的旺盛需求,要始终不忘创作初心,坚持品质至上的创作标准。
C.“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诗句体现了一种文艺创作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只要回归内容,回归原创,做强做实文学基础、创意基础,文艺创作就一定会强起来,文艺就能持续繁荣发展。
19-20高一上·山东滨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我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D.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小题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文段一)

生活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叶辛

1969年3月31日,我来到了贵州毕节的砂锅寨。这里,有             的山川河谷,有淳朴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带着浓郁韵味的方言在我听来如同音乐一般美妙。那年我刚刚20岁,浑身充满了热情与朝气,我感觉眼前的一切美好而奇妙。然而新鲜过后,面临的是苦涩和艰难的生存环境。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挑灰劳动的情景,我用尽力气也只能挑起29斤重的担子。当时,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嘲笑我:“你看你长得这么高,才只挑29斤啊!”老乡们也             。当天晚上,我就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件事:“虽然我今天只挑了29斤,明天就能挑30斤,后天便可以挑31斤。三个月后,我就能挑100多斤了。”但直到最后,个子瘦小的我也没能挑起100斤的重量。虽然如此,但生活却教会了我如何适应环境、克服困难。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一直梦想当名作家。白天我们出工,晚上我就坐在所住的茅草屋外,点着煤油灯,腿上放块搓衣板,在上面写作。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写作是唯一能够与外界沟通的工具。虽然身在闭塞山村,但是我依然相信,只要坚持梦想,终有实现的一天。在这间茅草屋外,我写完了我人生的第一部作品,40万字。然而,这份历经             完成的作品却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这次的挫折并没有让我气馁,反而更让我坚信知识的力量,我觉得这里的人不应该被连绵的群山封闭,他们应该了解外面的世界。机缘巧合之下,我在村里当起了小学老师。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感受到了很多快乐。我给他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给他们讲上海的新鲜事,有时还会读小说给他们听。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读高尔基的《童年》,里面讲到面包。没吃过面包的孩子们不知道那是什么,有人说是发糕,又有人说像馒头。我就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专门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面包,切片分给孩子们吃。

我一边上课,一边坚持写作,我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铺开稿件继续写。有一天,一场大雨浇塌了我住的茅草屋,无奈之下只好搬到了一位老乡家里暂住。我发现,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天还黑着,老乡便牵着两匹马出门;等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乡已经挑了满满一担山草回来,两匹马背上也多了两大桶煤。吃完早饭,他就开始了一天的正常劳动,一直到天黑了,他还要擦猪屎、喂马、喂牛,夜深了才睡。看到老乡的生活,我深有              ,这才是中国农民最真实的生活。我开始与他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用心感受着这里的一切。农村的生活给了我丰富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温度的作品一定是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

1977年2月,我的作品《高高的苗岭》发表,这部小说以苗寨孩子为主人公,讲述了解放军进军苗岭、消灭残匪的故事,里面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取材于我的现实生活。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距今已经过了40多年,虽然现在看来内容有些幼稚,但对我来说还是特别值得纪念。

1982年,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是中国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工作、情感的电视剧。电视剧播出以后,反响很热烈,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电视剧中,主人公柯碧舟有一句座右铭:“不要气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与其说这是柯碧舟的座右铭,不如说是我借柯碧舟之口说出的心中感悟。每当我白天劳作了一天,晚上写作累了的时候,就会抬起头看看这句话,心里就不觉得苦了。

(摘编自《叶辛:书写辛苦书写甜》,有删改)


【注释】①题目为编者加。②叶辛,原名叶承熹,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小题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层峦叠嶂             哄堂大笑             艰苦             感触
B.层层叠叠             一哄而散             艰辛             感悟
C.层峦叠嶂             一哄而散             艰苦             感悟
D.层层叠叠             哄堂大笑             艰辛             感触
【小题2】下列不属于叶辛碰到的困难与挫折的一项是 (     
A.个子瘦小,用尽力气只能挑起29斤重的担子。
B.没吃过面包,不知道《童年》里面包的样子。
C.他人生的第一部作品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D.住茅草屋,点煤油灯,在腿上放搓衣板写作。
【小题3】请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适应环境、克服困难的。
【小题4】选文插入作者当小学教师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泉陶要杀犯人,但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还有个例子是《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相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真实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称苏东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来必,因为词是诗之余。元明也是如此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管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宜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力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论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的。
D.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