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太太正给她的三个孙子讲蚂蚁的故事。

老太太手里拿着半个馒头,旁边的小桌上放着馒头筐,里面盛着她刚刚蒸好的馒头,散发着香甜的热气。老太太用拇指抿下一点儿馒头屑,一群小小的黑蚁忙着把碎屑搬回巢穴。

“瞧啊,”老太太指着黑蚁说,“它们个个都是棒劳力。”

大宝六岁,在三个孩子中最大。他的眼睛清澈得像村后的月牙潭,那群蚂蚁在潭子里来回穿梭,就像一些浮游的精灵。大宝说:“奶奶,它们为什么不吃馒头?”

“因为它们要先把馒头搬回家,它们心里想着蚁后呐。”老太太说。

“蚁后?”大宝的眼睛里画着两个问号,“蚁后是什么?”

“蚁后呀,就是它们的母亲。”老太太说,“它在巢里养儿育女,多么辛苦啊,所以她的孩子们要把食物搬回家,给蚁后吃。懂得这叫什么吗?”

大宝眨了眨眼睛,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

“傻孩子,这叫孝顺。”老太太说,“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小蚂蚁一样,好好孝顺你们的爹娘。他们在外面打工,多不容易呀!”

大宝认真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的目光移到了敞开的屋门外边,越过低矮的篱笆墙、起伏的坡田和远处茂密的山林,似乎看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毒辣辣的日光下干活儿,颈背上反射着油亮的汗光……在清寂的日子里,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当然不能教孙子们学习文化,而这些蚂蚁,就是她唯一能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院子里的老母鸡咯咯叫起来,显然它刚刚下了一个蛋。老太太正打算拿些糙米去犒劳它,就在这时,她的脚下剧烈晃动起来。在她愣神的工夫,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几乎堵住了她的眼睛。当她听到孙子们的哭声时,她的右手已经不能动弹了,而腿上的小宝,蜷缩在她左侧的臂弯和下意识弓起的腰脊下,有惊无险。

“大宝,二宝,快来奶奶这儿!”老太太惶遽地唤道。她用手使劲揩着自己眼睛,粗粝的尘沙几乎把眼球磨破。

还好,她的膝盖上,感到了两个孙子俯压过来的分量。

“奶奶,怎么了,我好怕……”大宝的身子在瑟瑟发抖。

“不怕,乖孙子,有奶奶呢。”老太太的眼睛终于睁开了,浑浊的泪水簌簌而下。她试着动了动右手,钻心地痛,后来她明白了,是地震,她家的房子塌了。两块预制板恰好为她和孙子们搭出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是,她的右手被压住,同时被压在下面的,还有半筐馒头。

老太太感到了绝望,但只是一瞬,现在,她唯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活着,必须活着。她摸索着找到剩下的半筐馒头,在接下来的沉寂中,老太太听到了很多声“我饿”,但她狠下心,不能让三个嗷嗷待哺的孙子吃饱。黑暗里,她的右手慢慢失去知觉,头也开始眩晕。她用左手掐自己的人中,捶打太阳穴,倾听着预制板夹缝里悄悄滴落的水声。她对孙子们说:“宝啊,张开嘴接水,可要接准了,不准争抢。”她先张开瘪瘪的嘴,竭力欠着身子接住几滴,然后嘴对嘴喂到小宝的口中。接着,是二宝,最后,是大宝。

时间似乎凝固了,老太太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小宝也没力气哭闹了。老太太瘫靠在身后的废墟上,一动不动。大宝摇着她,递过来一块馒头:“奶奶,你吃,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吃呀?”

老太太动了动,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奶奶不饿,奶奶好着呢。”

大宝固执地把馒头种到老太太的嘴边“你总是最我们要像蚂蚁那样孝顺自己的母亲,奶奶,你吃呀,快吃呀!”

老太太喘了喘,说:“乖孙子,那个蚁后的故事,奶奶还没讲完呢,想听吗?”

大宝点点头。

“其实啊,”老太太的口气突然充满了神往,“蚁后最后是不吃东西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会长出翅膀,变成神仙,那里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奶奶也要变成神仙,给我的乖孙子带来好多好吃的……”

救灾人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儿子和儿媳看到了三个气若游丝的孩子。他们都活着,只是太虚弱了。老太太最后被抬了出来,但她已经去世了。这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左臂僵硬地弯曲着,保持着怀抱的姿态,就像一只风干的黑蚁。

儿子伏在老太太身边,号啕大哭起来。他听到担架上的大宝用微弱的声音说:“爸爸,不哭,奶奶变成神仙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等是地震来临的表现。
B.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D.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小题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18-19高二下·河南驻马店·期末
知识点:其他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①我家耕种的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看见了那只叼去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

②红狐的出现是在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时,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出院撒尿的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呱呱声。我揉了揉睡眼,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里。我疑惑地走到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我的声音惊动了屋里的母亲,她点了煤油灯出来查了鸡窝,叹了口气说丢了只花母鸡。那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满是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后,回屋去了。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的唉声叹气混着爹响响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伶俐点逮住那家伙……

③现在红狐就在那沙丘上站着。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迈开小腿跑了过去逮红狐。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仿佛把我没放在眼里似的,动也不动,待我快到跟前,才甩甩长长的尾巴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边。娃你追不上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抬眼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偷鸡贼,有本事你等我到跟前再跑,我恼火地站起,向狐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迎面闪过我,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嗥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圈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牲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爹你怎知道?你没看见这畜牲肚皮下的奶袋子鼓鼓胀胀吗?爹自信地说。

④果然,我们很快就发现附近的一个沙圪坨里有一黑土硬圪台,圪台下迎西有一洞,洞前涌起一堆土,不是新痕迹,若不是走近了根本发现不了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我也学着爹的样子凑了上去,听见了几种不均匀的呼吸声。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嗥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⑤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此刻也哀鸣不止。我不耐烦地赶了它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我的心一软,想放下狐崽,犹豫间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唾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后来,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里的一段文字。当我读到老麻雀为了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不禁眼泪滑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是不是因为遭遇了红狐,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了一种特殊的味道……

⑥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还没断奶。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我从熟睡中醒来,揉揉眼睛,几乎疑在梦里。扒起窗子上的猫眼洞布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上的泪水,爹喊狗声猛然在院子里响起,我不由得心头一紧,才发现是邻居家那只高大威猛的狼狗已出现在院子里,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被爹死死抱住脖子。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⑦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母狼的智慧(节选)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

②一位老猎人,在大兴安岭蜂蜜般的黏稠的篝火旁,对我说。猎人是个渐渐消亡的职业,他不再打猎,成了护林员。

③“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④“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⑤“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⑥“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⑦“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⑧“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

【小题1】下列对《怀念红狐》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以人狐遭遇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也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对主题的揭示起着重要作用。
B.“我”对红狐态度的变化过程是:红狐偷吃了原打算卖了攒学费的老母鸡,“我”由此痛恨红狐;“我”抓狐崽,母狐哀鸣,“我”虽一时心软但终把心一横;我非常喜欢四只狐崽,人狐和谐相处;“我”被红狐的母爱深深感动而流泪,生怕狼狗伤害红狐。
C.在“红狐偷鸡”和“释崽还狐”的过程中,作者用“掠”“蹿”“箭一样”“迫不及待地”等词语描写红狐,突出了它行动迅速这一特征,是为了表现红狐深深的母爱。
D.第6段作者以两条线并行交叉,一条线是红狐的出人意料的壮举,另一条线是“我”及家人对自身的超越。两条线以渲染红狐伟大的母爱为重心,以人被红狐的真情感染、主动退让为拐点,最终达成了交叉汇合。
【小题2】下列对《母狼的智慧》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这句话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狼逃跑速度之快,母狼为引开猎人而奋不顾身。
B.母狼为保护小狼采取的措施是,把小狼隐藏在骆驼粪下,用尾巴抹平痕迹,全力向相反方向奔跑以引开猎人。
C.母狼保护小狼的行为表现出“母狼”有毫不逊于人类情感的“狼”的母爱,也表现了它的智慧和牺牲精神。
D.作者表面讴歌动物的母爱和聪明,实际由物及人,揭示人类社会中的某一现象,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
【小题3】《怀念红狐》结尾写道:“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赏析这段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小题4】探讨《怀念红狐》和《母狼的智慧》两文共同的“言外之意”,即它们的深刻内蕴和智慧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吃土豆的人

田鑫

①在众多植物中,我只跟土豆有仇。虽然玉米曾划烂过我的手臂,豇豆曾让我食物中毒,但是它们都没有要我的命,也没有要我身边人的命;而土豆,众多的土豆,集合在一辆车上的众多的土豆,却夺走了我母亲的命。

②母亲没了,留在地里的另一些土豆直到快入冬了,才被亲戚们挖回家。而埋母亲的那块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土豆。

③仇恨有时候很奇怪,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名其妙地纠缠上你仇恨的事物,土豆就是。本来要和它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是却偏偏摆脱不了它,地里种的是土豆,窖里窖的是土豆,每顿饭里是土豆,更要命的是,村庄里的人还要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熟悉它们,问候它们,说不定哪一天遇上饥荒,只有它们能和人一起挺过难关。为了不至于饿肚子,我也学着妥协接受这些不管你生气还是高兴还是悲伤它们都板着脸待在原地不动的土豆。

④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活在村庄里的人,其实和土豆是最接近的。你看,村庄里的人灰头土脸的,走在阡陌之间,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土豆也是,它躺在大地上,不像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开始只长着几片叶子,只要给它们时间叶子就能变成秆儿,它们就会神气地站在大地上,等它们结了穗,就把果实顶在头顶或挂在半腰里,一个个炫耀似的;而土豆从下种的时候开始,就看不到任何丰收的希望,它们长在地里,你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不准备给你任何信号,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丰收还是歉收,一颗心一直悬着。它一如自己的名字低调,不到土被刨开的那一天,绝对不显山露水。等土豆生长要有奶奶那样的耐心,土豆撒进土里她只关心天气,从来不去地里,估摸着土豆已经把土顶出包来了,才持上小竹篮,去地里挖已经熟透的土豆。她的判断依据是地裂出来的缝儿,只有彻底熟透的土豆才耐不住寂寞,把土顶一个包,露出地面透气。

⑤吃多了土豆,村庄里的人都带上了土气,低调、稳重、木讷他们和土豆一样行走在大地上。他们面带土色,皮肤和内里如一;他们说着土话,一张嘴就是一股泥土的气息,他们像土豆一样散落在大地上。

⑥土豆是和土最近的作物,名字也接地气。土豆土豆,这广阔的土地里种出来的豆子,一听就是大地之子应该有的名字,不过它们也没有免俗,同时还有马铃薯和洋芋这两个洋气的名字。这让我想起包括我在内的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个官名。在村庄里我们原本有一个土豆一样带着土味的小名,这些从家谱里排列下来的汉字,带着祖上的恩泽和父母的期望,可是它们不是太土就是太生僻。不管是工地抱砖头的,还是混进写宇楼里整点上下班的,我们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兄弟,像商量好了一样,把谱系排列下的小名,改成一直想改却没机会改或者自己觉得朗朗上口的大名。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土豆样,有了两个或者三个名字。

⑦有人给家族建了个微信群,被拉进去一看我就乐了,群里的每一个备注了名字的,都不认识,像陌生,一一试探之后,才发现大家用的全是大名。因为提前不需要沟通对号,一个群里的兄弟有好几个用的是同一个大名,只能再改。我们这些兄弟,有了大名之后,就努力地朝着大名所代表的方向活着,我们叫马铃薯或者洋芋,并且我们尽量把叫土豆时的属性隐藏起来。我们说普通话,尽可能把方言的那部分遮蔽,走路尽可能把佝偻着的身板挺直,吃饭尽可能不暴露喜好面食少油多盐的习惯。有意思的是,分开时间长了再遇到一起,就不知道是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交流,经常是两个人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一不注意,音调就拐到了方言里。两人相视一笑。

⑧在村庄外的地方,我们跟藏在土里的土豆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一旦回到故乡,就藏不住了,土豆就是土豆,每个人都知道的土豆,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在乡亲们嘴里,我们始终是那些长不大成熟不了的土豆。

⑨恨了那么久土豆,后来又吃了那么多土豆,还和土豆有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我们最终还是不懂土豆,于是就羡慕那些懂土豆的人。在所有艺术家里,我觉得,梵高是最懂土豆的,要不他怎么能画出《吃土豆的人》那样一幅让人看一眼就热泪盈眶的画呢。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看着这些在一盏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的人,他们似乎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他们骨节粗大的手和适合在沉重的劳动中喘息的鼻子,以及足以跟土地对抗的粗布衣服;他们面对土豆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食物,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却是渴望的光芒和感恩的仁慈……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曾经生活的乡村和一直在吃的土豆竟和艺术这么近,近得似乎生活就是艺术,是一幅谁也画不出来的画。看来,只有天才梵高画出来了

⑩其实,我早已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和傲慢,在时间的撮合下和它握手言和,并将它作为召唤同类的信物。腊月回乡,那些在外面叫马铃薯或洋芋的兄弟们,聚在低矮的屋子里,靠近火炉取暖,这时候他们都叫土豆。而那时候炉火正旺,几颗土豆在炉箱内正接受着火的煨养,它们已经开始散发香味。炉灰里扒拉出来的土豆,已经比放进去前小了很多,但是酥软、可口,几个兄弟顾不上吹去土豆上的灰,就张口咬下去。这一刻,你会发现,梵高的油画复活了,画面上的人物换成了我和我的兄弟们。面对这热腾腾的土豆,我们这些回乡的土豆们,在炉火旁露出了原形。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开篇作者将生活中的玉米、豇豆与土豆进行对比,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出对除土豆以外的其他农作物的热爱。
B.“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名其妙地纠缠上你仇恨的事物”句中“纠缠”一词,形象写出了土豆与人之间不能分割的关系。
C.奶奶耐心等待土豆熟透的一段文字,用了拟人、对比、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土豆不张扬,不显山露水,耐得住寂寞的个性。
D.那些在外面叫“马铃薯”或“洋芋”的本家兄弟们,用普通话交流,一不注意,音调就拐到了方言里,表明了他们的低调、木讷。
E.文章通过写“我以及我的村庄里的人们与土豆的关系插叙了梵高的名画《吃土豆的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小题2】“这让我想起包括我在内的本家兄弟们,出门在外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起个官名”,为什么第一件事要给自己起个官名?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第9自然段插入梵高名画《吃土豆的人》,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4】作者对“土豆”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瘦金体

雪小禅

①瘦与金,仿佛贫穷与富贵,凑在一起,居然有一种别致的味道和气息。

②是一个皇帝创造的一种书法体。

③但凡这种皇上,一定做不好皇上。果然,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对书法和绘画的偏爱,让他沦为金兵俘虏。但正是心中这些对于书画的热爱,才使他在沦为俘虏时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

④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喜欢它的个色。

⑤就因这叫法,分外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⑥像秋天长水。是寂寂的天空,有几声远走高飞的大雁,其实是含着人世间最饱满的情意的。远的东西总是充满了想象,而这瘦里,就有了山的寒水的瘦。这金里,又有了人世间最真实的沉重和亮色。

⑦第一次读到这三个字,就被吸引了。三个字里,跌宕出一种极为细腻的光滑与个色感。只这两个字联系起来,衍生出多么孤零的一种情怀啊。

⑧再看字。真是瘦。绝非牡丹的肥腻,而是一枝清梅的瘦。枯而不甘。我喜欢那支棱出来的样子,一撇一捺都彰显出不同凡响的意味。看着一点也不洋气,甚至有些乡土,可是,一腔子里的血全是清傲的。

⑨那份浓烈,那份傲岸,分外扎眼。

⑩也像宋徽宗这个人。偏偏不喜欢做皇帝,偏偏把心在了琴棋书画里。

另一个皇帝李煜,南唐后主。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诗词,一切如命,当然也会一江春水向东流。

总觉得喜欢上文字或者绘画书法的男子或女子会徒增一种莫名的伤感。于他的审美上或许是一种趣味的提升,于人生而言,并无多少益处。因为那样会使心灵过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上一种看似平静实则颠簸的生活。虽然人生会因此厚了,肯定了,更值得揉搓和拿捏了。可是,它们带来的荒凉和皱折也一样多。——这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就像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

能在哪里张狂呢?除了在文字中。在日子中,不得不收敛,不得从春到秋,从夏到冬。日复一日重复和交待的,其实是差不多的内容。

那仿佛是经历过时光淬砺的女子,逆境让她一夜之间成长。被时光或打击过的石头、铁或人,往往更加光彩夺目。很多时候,顺境让人慢慢就沉下去了,而逆境,一经时间打磨,却可以散发出更加绮丽之光。即使是变得凛然了,突兀了,但那味道却是格外不同了。

人们很难记得历史上那么多皇帝。但却容易记得宋徽宗。金戈铁马是留给岁月尘烟的,一个书法体的诞生却是永远永远地留下来了。尽管想起时恍如隔世,可是,如果看起来、写起来,却仿佛昨天。

看过一个朋友临摹的瘦金体,分外古意。

却觉得并不远,仿佛可亲可近的人。贴在脸上,有温热感,放在怀里,是那亲爱的人。远远地看她写,那中式的长衫,那手中的毛笔,仿佛都带着一种阔绿千红的诱惑。在少年,我是如何抵触着中国文化,那么现在,我就有多么热爱着它——你曾经反感的,或者隔阂的,在多年之后,也许会成为最亲近的。这恰恰是岁月所赐。心老了以后,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比如书法、绘画,比如戏曲。

因为不再有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了,也渐渐失去争先恐后去要什么的意味。人生到后来,是做减法了。一步步减去那丰硕的气息,像瘦金体,只留下些风骨和枝桠就够了,那风骨,却更吸引人。因为隔着八百多年的烟尘与风雨,我仍然能感觉瘦金体的凛凛风骨。

那是一个男人的心声。

他更愿意臣服于书画之间的时间。那是属于他个人的时间。没有年代,没有界限……他似乎早就料定了。其实,他一定会比别的皇帝更多的出现在后代的书中或者文人们的嘴中。因为文化,从来是穿破了时间这层膜,而且,年代越久,味道会越醇厚,越有气象。什么东西一旦有了气象,便离成大器很近了。

因了宋徽宗,我偏爱着寥薄清瘦的瘦金体。又因为瘦金体,我更高看这潦倒的皇上。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那些画牡丹的人,永远不会体味画竹或画梅的心境。潦倒,往往赐予人更高的灵魂品味和耀眼的光彩夺目,比如梵高,比如宋徽宗。

破掉了富贵之气的瘦金体,就这样支支愣愣地入了我的眼——异数,从来就有着别样的动人大美。无论是书画、文字,还是人。

【小题1】简析第⑩段中“染”字的表达效果。
【小题2】为什么说“这些人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对时间的交待和对生活惘然的品味”?
【小题3】作者字里行间对“瘦金体”中“瘦”与“金”的内涵有着种种解读,请分别加以归纳。
【小题4】分析末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居然”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味。
B.作者第一次读到“瘦金体”这三个字就被其中跌宕出的细腻的光滑与个色感而吸引。
C.第段中写李煜是为了突出“瘦金体,看似锋芒毕露,实则是人生的无奈全在里面”这一文化韵味。
D.第段通过顺境与逆境对人作用的对比,突出逆境让宋徽宗的瘦金体充满了一种格外的味道。
E.全文以“瘦金体”为主线串起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热爱与追寻这一主题。
F.作者喜欢瘦金体,是因为它的叫法有几分落寞的荒意。
【小题6】文中说“有的时候,恰恰因为不堪和潦倒,才创造出一个个文字或书画里的奇迹”,请结合你的阅读另举一例(文中的除外)来阐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