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读屏时代”更需要深读静思

张砥

2019年秋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北京市教委日前透露了本市普通高中新教材编写修订情况,其中古诗文背诵篇目将由原先的14篇增加至72篇。面对这一新变化,点赞者颇多,而学生“头大”、家长“焦虑”者,也不乏其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是一项基本学习方法,背诵名篇更是代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更是在树立一种价值导向,那就是经典永远不会褪色,阅读永不会过时。

毋庸讳言,在习惯了刷屏浏览点点戳戳的生活之后,对于很多人而言,千余字的文章已是不能承受之长,3分钟已是最大阅读续航。有人感慨“书太难读”,似乎以前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大家都读不下去,更不必说品读那些大部头的传统经典了。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数字阅读”却在极大削弱人们阅读复杂深奥内容的能力。以色列学者做过这样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这些在“读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用电脑比读纸书更快更有效,然而答案恰恰相反。

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当代人的阅读取向,让深读与静思成为奢侈品?

首先是“数字阅读”的特性使然。阅读本是一项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为,而“数字阅读”的最大问题,就是极易将注意力分散。满屏的“超链接”像一双双充满诱惑的手,将人不断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专注。与此同时,一旦适应了这种虚幻的阅读假象,人们的心态就开始悄然改变,“灯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与时间赛跑”的浮躁与焦虑。这种不假思索的浅阅读,无形中消解着学理逻辑的价值,加剧着思维的浅薄,君不见,一看标题就开骂者大有人在,“标题党”“键盘侠”争锋,俨然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阅读,绝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更关乎人的精神趣味。正如一句名言,“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筛选的信息同样不值得读。而这,恐怕就是读屏与读书的区别所在。换而言之,虽然数字化浪潮带来了阅读场景的深刻改变,但通过读书沉淀思想进而形成系统思维的人生成长规律不会变。曾几何时,电视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肢体萎缩”的深刻担忧,而身处“读屏时代”,比蜷缩沙发带来的“肢体萎缩”更危险的,无疑是“大脑萎缩”:思维在光怪陆离中变得僵化,在众声喧哗中变得无知。习惯了“数字阅读”的跳跃、零碎和浮光掠影,我们或许更需要回归传统阅读的节奏、系统与静心思考,找寻那些日渐退化的思维能力。

在数字世界中流浪,还是在传统图书中安居,这既是习惯,也是选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经历了不少反思后,改变也正在发生:实体书店逐渐告别负增长,一些“高颜值”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事实说明,回归“深阅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加以多措并举、因势利导,全民阅读的潜力就能被激发出来。

书的分量,在思想亦在品格。“读屏时代”,勿忘阅读品格,我们就不会在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

(选自《北京日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9年秋学期起,北京普通高中新教材的显著变化是大幅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这一举措确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之举。
B.在“数字阅读”的今天,很多人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阅读,千余字的文章是其阅读的上限,3分钟阅读已是他们最大的阅读续航。
C.“数字阅读”中满屏的“超链接”将人拽入各种阅读场景,透支专注,一旦适应后,人们就可能会变得浮躁与焦虑,阅读走向浅显化。
D.目前,实体书店经营效益良好,部分特色书店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文化景观,这表明只要举措有力,全民阅读的潜力会被激发出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热点新闻事件入手,点出增加古诗文背诵篇目旨在引导人们回归深度阅读,这为下文的论述做了有力地铺垫。
B.文章深入剖析了数字时代浅阅读替代深读静思的原因,忧虑浅阅读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日渐退化,呼吁数字时代更需要回归传统深阅读。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以事实证据指出放弃数字阅读回归传统深阅读可能是未来的趋势,继而将回归深阅读上升到阅读品格的高度。
【小题3】结合全文,请概括“读屏时代”回归深度阅读的意义。
18-19高二下·江苏扬州·期末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报告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麻脸铁匠

彬彬

城东头的一片竹林里,有个茅棚,里面立着一个铁匠炉。麻脸铁匠五短身村,结实得像个石子。因得过天花,落下一脸麻子,加上常年的烟熏火燎,大家反忘了他的名姓,就只叫他麻脸铁匠。

麻脸从哪里来的,人们都不如道,只知道他最擅长的活计是打钉,准确地说是打棺材钉。他打的棺材钉形如耙齿,长而锋利,带着倒口剌,钉进去便再也拔不出来。每颗棺材钉,他都能錾上一个寿字。

铁匠无妻无子,家里挂满了打好的棺材钉,看着有些恐怖。他脾气也怪,自从1937年以后,他从不给别人打犁、锄、菜刀这些寻常铁器,因此村里除了老了人口去他那买几颗棺材钉,平时大家很少去他那里,他也乐得自在。

山村的黄昏格外热闹,除了麻脸铁匠,夕阳下大家都爱聚在乌桕树下乘凉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鸭子李最先打开话匣子:“不知道造的什么孽,和那麻脸做邻居,天天晚上敲打个不停,能有多少人死、哪里要那么多棺村钉?”鸭子李这么一说,大家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列举麻脸铁匠最近的诡异之处。

人群里,只有诸葛半没说话。他是牛贩子,常去城里,见多识广。见他不讲话,大家都觉得心痒痒。想鼓捣他说说,诸葛半微微一笑:“你们不知道麻脸的精明,小日本都打到府城了,说不定哈时候到咱这儿,到时候怕是这些棺材钉都不够用的……”他这么一说,村里人既觉得茅塞顿开,又觉得悚然,对麻脸铁匠这种发国难财的人又气又恨。但大家也没证据,只能作罢。

“麻险,帮我打个镰刀吧,等着用。”王大旺急得屁股冒烟,硬着头皮央求。铁匠正往墙上挂棺材钉,说:“不打,没铁”王大旺顿时火冒三丈:“小日本都打到家门口了,你一个轶匠,不打点儿大刀片、矛子头,天天打棺材钉,留给你自己用怎的?”麻脸只自顾自地干活,并不理会。王大旺越说越气,扭头就走了。

1942年初秋的一个早晨,村子里突然鸡飞狗跳,保长挨家挨户地叫人起来,到乌柏树下集合。大家看到,一队穿着呢子大衣的鬼子也在树下,他们还押着一个被打得血肉模糊的人——是王大旺。

太君是为保护大家来的,他却带人去谋害皇军,还死不改悔……”翻译官大声吼着。砰砰两枪,乌桕树也震颤两下,落下许多血红的叶子……

王大旺的棺材停在祠堂里。他儿子说,他离家前曾留下遗言,不打走鬼子,不下葬,不许用麻脸的棺材钉……

这以后,村子里的人不光恨日本鬼子,也恨起了麻脸铁匠,但鬼子住在府城里,太远了,所以他们打算先对付麻脸铁匠。为了这,村里人常去请教诸葛半,在他的精心谋划下,铁匠铺周围的竹林被砍光了,成了村里的放猪场;溪流被堵上,改道了;铁匠家田里的庄稼和屋后的果树,经常莫名其妙地被毁坏。

没过多久,大家发现麻脸走了,听说是推着架子车,在黄昏时候走的。

铁匠一走,村子里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像给王大旺报了仇一样。但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没了麻脸铁匠,村子空虚了不少,都有些无所事事,连聊天也没那么精彩了。

半月后一个冬夜,尖厉的叫声划破了村里的宁静——是诸葛半的声音。大家纷纷跑到诸葛半家中,只见诸葛半直挺挺躺在床上,双眼像铃铛一样瞪着,手里拿着两个带血的棺材钉,钉上赫然錾着“寿”字。

诸葛半老婆说:“今年早上他去城里贩牛,回来就这样了。”

“肯定是麻脸,他躲在村子周围害咱们。”鸭子李急吼吼地说。

一层恐怖的阴影弥漫开来,仿佛麻脸就在窗外窥伺一样,好一会儿,诸葛半缓过气来。

“今天我贩牛回来,路过十丈坡,看见铁道铆钉被拔了,鬼子的一辆运兵车翻了,死了不少鬼子。那坡下面插满了棺村钉……”说着,诸葛半老泪纵横起来。

这以后,村里人四处找过麻脸,可再也没找到。有人说他参了军,也有人说他为了不连累村子,远走他乡了,但到底没了音信。后来,大家将铁匠铺周围的竹子又种起来,小溪也重新疏通了,铺子前后的果园、农田也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抗战胜利之后,诸葛半拿出捡回来的那两颗带血的棺材钉,钉在了王大旺的棺材上,全村老少尽着丧服,将王大旺葬在了铁匠铺后面的竹园里。那里,有麻脸铁匠的衣冠冢。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没人知道麻脸铁匠的真实名字和来历,使人物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感。而鸭子李、诸葛半等乡邻的刻画,使文章充满了乡土气息。
B.文章在有关麻脸铁匠的情节设计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给人造成铁匠是个“坏人”的假象,到结尾剧情颠倒,造成比较强烈的戏剧效果。
C.文章多处运用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D.铁匠开始被乡亲们误会成奸商,人们还把王大旺的死迁怒到他身上并排挤走了他。之后写乡亲们空虚无聊,是对他们误会英雄的愚笨的嘲讽。
【小题2】有人说文章尾段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小题3】“草蛇灰线法”是古典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技法之一,在文中贯穿一条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线索,前伏后应。请在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学诗宜少年,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二则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调适韵合节的好习惯。

我国传统的少儿启蒙教育,称作蒙学,一般以父兄或者蒙馆传教为主。家庭优裕的,聘请高才居家教授,吃点“小灶”,即今称“一对一”。蒙馆风气,唐朝已然。幼童重在识字诵读诗文,诗歌有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等。据明代《谰言长语》,当时学童所诵,除脍炙千秋的唐宋诗外,历代的神童诗也是上好教材。适合学童诵读的历代小诗精品多多,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等,都容易上口,诵读难忘,由此初识声律诗法和体会诗情美意,等同登门入室。

神童得地灵人杰沾溉,素为地方标榜荣耀,必报乡贤逐级向上举荐,通过逐级面试,甚可惊动朝廷。清世明时,大都比较重视神童试,擢拔者有功,弄虚作伪者有罪。据明代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云,《大明会典》规定各处举到幼童,奉旨送本院读书习字,月给米食,内阁稽考课业,俟有成效,奏请擢用,即是说,举荐的神童都有生活补贴待遇,经稽考测试,学业真有成效者,还可以奏请擢用。这种据实保举形成制度,逐级优选,当能获得优秀人才,故“始自正统初兵部尚书程信之子敏政,及杨一清、李东阳,成化末崇仁洪锺七岁善书,有司以奇童荐,命入翰林院充秀才”,后来俱成台阁栋梁,其实首功正在莳育幼苗时的惨淡经营。

逢着少年诗才,不可虚誉哄抬致其捧杀,适时勉励“强学力行”(韩愈语),方是恪守严师之道。如此勉图进益,给少年诗才掌声鼓励,但不打包票,不予虚诺,比起现今高费“少年国学班”承诺“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的虚饵诱鱼云云,反倒实在。当然,也有不少聪慧学童初善作诗,后来因各种原因失去机会而终归平淡,留下星运不济的遗憾;或有不少仲永,高帽子戴多了,遭遇捧杀累杀,以至才尽不幸而夭折者,只得寄梦来世。若以成功论道,诗歌启蒙对少儿开拓创造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有太多的补益,岂能因噎废食,概以少儿学诗得句为不宜。韩愈给儿子韩昶写过一首“劝读”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话说得难听,但忠言逆耳,受用有益。其实,传统蒙学不仅读诗书,也包括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只要有志者自幼磨砺,嚼得菜根,阔步在后,百事皆可期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儿童启蒙伊始就让他们学习古代各类诗歌,这种做法尽管功利性很强,但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形成传统。
B.自古学诗宜少年,因为诗易读易学易记,学诗能够激活创造性思维,让人谈吐优雅,养成诸多良好生活习惯。
C.蒙学作为我国传统少儿启蒙教育方式,主要通过父兄或者蒙馆来传教,早在唐代就已经蔚然,成为一种风尚。
D.历史上蒙学教育的授课内容是学诗,所学诗文内容丰富,如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启蒙学诗的优势,第二段重在论述学诗的主要内容。
B.第三段论述清世明时“神童试”的意义,那些逐级优选获得的人才都成了台阁栋梁。
C.文章第四段意在阐明要正确地对待诗才少年,避免出现虚誉捧杀累杀的不正常现象。
D.文章思路清晰,作者在论证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小题3】下列对于“少年诗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少年诗才,要恪守严师之道,适时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不能过分地夸奖或吹捧,因为吹捧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B.面对少年诗才,也应有适当的鼓励,但是不能给予他们虚假的承诺,比如,现今“少年国学班”“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这样的承诺就很虚假。
C.韩愈在给儿子韩昶写的“劝学”诗中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通读诗书,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这话说得难听,故仅学诗得句,可谓不合时宜。
D.我国传统蒙学在教授少年读诗书的同时,还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样的礼节教育对于“少年诗才”来说,有益于他们未来的成长。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