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舆

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云:“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疾病)之若此。

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且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手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扬》《皇荂》中,言偃、卜子夏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甚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大抵人间费用,苟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选自《古代散文小品选粹》)


【注】①东雒西雍:东雒,即洛阳;西雍,代指长安一带。②九牧:代之天下。③户牖:指门户。④《周南》《召南》:代之高雅音乐;《折扬》《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⑤管:毛笔。⑥颓沓:颓败杂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而                         荣:茂盛
B.乃寤见剡藤之死        曩:往昔,从前
C.苟得其理                  著:附着,引申为“合乎”
D.予谓今之为文者        错:通“措”,施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士人论文的一组是(     
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②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
③其论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          ④遂轻傲圣人道
⑤谁非书剡纸者耶                                     ⑥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春天的剡溪古藤与其他植物表现不同这一现象很吃惊,通过向剡溪上的人询问,才得知原委。
B.当时天下大多文人自以为是,即使少数清醒明白,但他们也寡不敌众,在多数人面前失去话语权。
C.作者借助死于当地制纸工匠之手的剡溪古藤,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文风侈靡而又骄傲自大的文人。
D.文章托物寓意,针砭时弊,观点鲜明,言辞锋利,说理生动形象,即使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2)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
18-19高一·江苏·单元测试
知识点:其他隋唐作者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灵运,安西将军弈之曾孙而方明子也。祖玄,晋车骑将军。父埃,生而不慧,位秘书郎,早亡。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为江左第一。纵横俊发过于延之,深密则不如也。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①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羨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

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在郡一周,称疾去职,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旧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文帝诛徐羨之等,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竞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竞,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

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节选自《南史·谢灵运传》)

[注]①构扇:挑拨煽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B.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C.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D.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荡为娱/有终焉之志/每有一首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指堂房的亲属。文中"从子"可解释为侄子,“从弟”可解释为堂弟。
B.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故以此段江为标准定东西和左右。
C.文帝是古代皇帝庙号之一。经天炜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德美才秀曰文。
D.东归指回故乡。因汉、唐定都长安,中原、江南人士辞京返乡多言东归。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灵运系出名门,聪颖好学,富有才华。他的文章与颜延之相较,奔放自如,文采飞扬,然而深细密致稍逊一筹。
B.谢灵运在与掌权大臣的较量中落败。少帝即位,他挑拨煽动一些不同意见的人,非议破坏执行政策,故被排斥出京。
C.谢灵运的诗书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深受文帝赏识,他自认为可参与时政,然而历经少、文二帝,皇帝始终以文士待之。
D.谢灵运参政理想落空,更加不受约束。他看出真正受重用的是些名望才千远不如他的人,故常托病不上朝,沉溺玩乐宴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
②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允,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梗风。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与左右出猎,衡露髻舆棺,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废,拜并州总管掾。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夺宗之计,多衡所建。迁扬州总管司马。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讨平之,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四年,帝幸汾阳宫。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臣曰:“张衡自谓由甚计画,令我有天下。”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其罪。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祭具。帝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既而除名,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武德初,以为死非其罪,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北史•列传第六十二》)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B.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C.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D.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名字始于西周,夏称之为序,周称之为庠,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忧,即父母丧,封建社会官员在职期间若遇父母丧事则须辞官归家守孝,是谓“丁忧”。
C.祠,祭祀,文中指炀帝祭祀五岳之恒山,与《汉书·苏武传》中“从祠河东后土”意思一致。
D.赠,加封官职、爵位等,是古代朝廷对于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大臣的一种嘉奖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小时候就胸怀大志,在太学求学期间,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受到了同辈的推崇。
B.张衡历仕三朝,炀帝继位除去给事黄门侍郎和银青光禄大夫,升他做御史大夫,对他很看重。
C.张衡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及江都郡丞王世充参劾而惹怒炀帝,差点被杀,后被放归故里受到监视。
D.张衡临死前的一番话,表明他对自己被隋炀帝赐死很不理解,心中感到非常冤屈与愤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1)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
(2)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