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史学对夏王朝或者夏文化的探索,在近10年来似乎成为考古学界的一个新生问题,甚至已经由夏代真实样态讨论,引申至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实际上,这种看似考古学界内部的反思讨论,是与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相契合,甚至是略有些“迟缓”的反应。

自19世纪末以来,史学研究提倡“民史”和“群史”,这其中既有学术的考量,亦有当时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所谓新史学兴起,对于传统政治史或经济史关注度的下降,并非真正对政治史关注度的下降,而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拓展。同时,将以法国年鉴学派几代学者或新史学叙事转向的成就引入中国历史问题的尝试,较长时间内处在初步阶段,西方分析方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尚未完成,很难成功生发出基于中国史料的问题意识。具体到中国上古史,一方面,虽然100余年来有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这样的大发现和系统性的整理研究,但从整体上看,仍未能达到替代以东周至秦汉的历史著述编年与框架的地步。另一方面,三代考古学界孜孜以求、成果斐然,但也仍没有达到可以摆脱“以文献为基本立论前提”的研究样态。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和“小历史”研究。事实上,近十年来,传统的先秦史对于先秦社会的讨论逐渐减少,有学者甚至将其概括为“先秦史研究已逐渐让渡为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这种总结,虽很偏颇,但的确指出了当前的先秦史研究重具体问题,而轻视整体格局的现状。同时,近年来部分青年学者,将新史学关注的性别、家庭等话题引入先秦史的整体研究,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为多而框架式构建甚少。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与其归因于学者的视野或者材料局限,毋宁说是在先秦史整体格局和阶段性的变化方面,分析工具与史料之间没有匹配出能够支撑上古时段历史样态宏观的构架所致。

在此背景下,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具体到夏时期的研究,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先秦史整体研究框架下,对早于殷墟阶段社会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族群综合研究的总体性探索,是先秦史学科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甚至也是全球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东方世界王权兴起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中不可缺失的研究内容。

(摘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10年来考古学界对夏王朝或夏文化的探索,已经由夏真实样态讨论深入至考古理论和方法论构建等深层问题。
B.新史学关注性别、家庭等话题,对于传统政治史关注度下降,这只是表象,实质问题是史学议题在不断扩大。
C.虽然100余年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但史料的缺乏依然是史学界目前无法将先秦史研究转向为“民史”的重要原因。
D.近年来对先秦史的研究话题拓展了,但受研究者的视野或材料所限,实际效果仍然是综述较多而框架式构建较少。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对夏文化的探索问题放在历史学界研究取向转变的大背景下论述。
B.文章通过分析先秦史研究现状,论证了夏文化探索要面对的问题。
C.文章综合运用了事实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深入浅出。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整个历史学界研究取向的转变,考古学界对夏文化探索已经迟缓,要奋起直追。
B.西方分析法与中国传统史料之间的调适很难完成,中国史学应要有独立的分析方法。
C.让渡于新见文字材料的考据与释读的先秦史研究存在重具体问题轻整体格局的问题。
D.夏朝有文字记载但未被发掘的考古文字材料所证实,对其探索是史学界必须面对的。
2019·安徽合肥·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慎重选择试点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健全、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开展试点。对于“以农为本”不突出,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未能与农业有机融合,或者以非农业产生为主导产业的地方,一律不得列入试点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要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能新增债务负担。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


材料三:

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业、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业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感受黎家古法酿酒文化。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我,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
B.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版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版块,也是盈利点。
C.为增加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村民致富,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
D.在乡村振兴中,各级政府要真正深入乡村,着力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下文明等问题,要力戒“花架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适度参与。
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改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C.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村的经济基础依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D.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善农村经济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只要拿出勇气,就能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
E.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三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
【小题3】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

蒋建国

祭祀是书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书、讲学一起并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作为与官学并行的教育组织,其祭祀活动的社会意义主要存在于文化层面。

在儒家传统教育中,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被认为同等重要,因而对官学教育而言,教学空间和祭祀空间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组成部分。祭祀作为一种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历来受到古代教育者的高度重视。由于儒家思想的精微体现在对孔子学说的承传上,在书院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彰显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和道德境界。这种严谨而规范的祭祀形式作为书院的文化“规则”,一直受到书院管理者甚至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书院的文化发展要依靠学术传播,即依靠对本学派学术旨趣的承传,除了对本学派的“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外,还要从精神上进行承传。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先贤进行祭祀,表明了书院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拥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南宋以来的书院无不将祭祀本学派先贤作为标榜自身“正道脉而定所宗”的学术追求,如白鹿洞书院的宗儒祠祭祀周敦颐、朱熹等人,就体现了其学术旨趣。

书院祭祀并非单纯学术上的追求,在漫长的制度化发展过程中,书院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教育组织发展为集教学、藏书、祭祀、出版、经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官方的扶持、地方贤达的资助、民众的认同和参与,是书院巩固地位、扩大影响的重要条件,对社会上那些关心书院发展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名宦和贤达,书院祭祀空间也为他们留有位置。如岳麓书院在明嘉靖五年(1526)设立了六君子堂。这是岳麓书院专祀建院功臣的开始,显示了书院对他们功德的追怀和弘扬,也显示了书院在文化层面上与时俱进的一种追求。

清代书院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选取祭祀对象的标准。那些与书院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与本地社会发展相关且有过较大影响的有功人士,也会得到书院的崇敬和祭祀。这种祭祀对象多元化的模式,与宋代以前书院祭祀对象的单一化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康熙年间河南大梁书院供奉各类社会贤明人士达150人之多,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兴建孔庙并定期举行祭祀仪式,这是书院祭祀活动的社会意义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B.书院祭祀的先贤对本学派和本书院历史的影响,决定了书院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特色。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因为书院学术追求不再单纯而使书院的功能无法单纯。
D.祭祀对象多元化模式具有的承载文化意义的作用,超越了“一种规范的展礼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列举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但论述中只就“祭祀”的相关意义做了横向分析。
B.文章第2段从书院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谈起,论述了祭祀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书院祭祀及其社会意义做了论述,并为每方面论述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观点后,分析了书院祭祀对象的变化情况,论证了祭祀活动模式的沿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祭祀不是具体规范的展礼、学礼活动,书院管理者可能就不会对它高度重视。
B.学术传播指承传本学派的学术旨趣,可见对本学派“文本”进行阅读和阐释最重要。
C.书院成为一种社会组织的结果启示我们,发展既要自身进步又要适当与外力结合。
D.清代祭祀对象的多元化表明,书院祭祀对象的单一化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相对较少。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姓氏是社会人的一个群体性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具有文化的意义,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姓氏文化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因此,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种制度文化,它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又是非常明显的。

姓氏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礼记·乐记》阐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周易·序卦》阐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措。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在现代社会,姓氏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有些旧有的姓氏已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了由先前的男尊女卑到现在的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当然,子承父姓的习俗依然盛行,尤其在中国的农牧地区。但男女平等的小家庭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细胞,子女的姓氏有了选择,后代无论是男是女,既可以从父姓,也可以随母姓,有时是父母姓的组合,甚至根据自己的意愿新起一个姓。苏州有一位孩子的姓更是充满了现代文化特征。由于孩子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姓氏又互不相同,为了考虑周全四个姓氏,最后经过家庭所有成员的表决,另起新姓“点”。新姓的下部四点代表全家四个姓,上部是一个“占”字,代表占有全家的四个姓。随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城市中不少孩子也会共同使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有些孩子的名字是四个字‘父姓+母姓+名字”,表达了对父母双方基因的尊重和中国姓氏文化的进步。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姓氏文化表现出了新时期新的文化内涵。姓氏是个人作为家族成员的符号标记,是个人对于“我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的科学回答。现在,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而是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选自《浅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既是一种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B.姓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的文化特征。
C.在现代社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甚至可以新起一姓,这体现了男女平等意识。
D.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社会不断发展,姓氏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B.社会不断往前发展,在现代,姓氏渐渐成为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已经不再有男尊女卑的意义层面。
C.现代社会,男女平等意识增强,反映在姓氏文化上,表现为一些旧的姓氏消失,一些新的姓氏逐渐产生。
D.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小题3】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观点后,论证了姓氏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在新时期的内涵和意义。
B.文章第三段引用《礼记·乐记》和《周易·序卦》的目的是论证姓氏在贵贱、上下、尊卑的层面上执行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C.文章第四段通过苏州一个孩子另起新姓的例子,论述了姓氏文化在现今表现出向男女平等意识的转变。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了中国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这一中心论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