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以上“学而”篇)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上“为政”篇)

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颜渊曰:“愿无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上“雍也”篇)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我如浮云。”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以上“述而”篇)

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上“颜渊”篇)

⑩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成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勤快
B.愿无善,无施劳       伐:攻打、讨伐
C.君子荡荡              坦:开朗、直率
D.天下仁焉        归:称许、赞许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秦王还柱
B.不义而富       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我如浮云       天下莫柔弱
D.曲肱而枕          虽有舟舆,无所乘
【小题3】最能体现《论语》核心思想是“仁”的一组是
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
【小题4】下面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告诉我们要好学、乐学更要有好的方法,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B.第④则,写孔子和两个学生以育“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处理“老、中、青”三代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C.第⑦则,告诉我们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为满足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D.第⑩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用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8-19高二下·天津蓟州·期中
知识点:孔子(前551-前479)《论语》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材料二: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吾闻圣人之后,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年三十五,季平子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年四十二,鲁昭公卒于干侯,定公立。定公立五年,夏,季平子卒,桓子嗣立。桓子嬖臣曰仲梁怀,与阳虎有隙。阳虎欲逐怀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怀益骄,阳虎执怀,桓子怒,阳虎因囚桓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注)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家,而诸儒亦讲礼于孔子冢。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错,同“措”。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对应字母写在答卷上。

阳A虎B欲C逐D怀E公F山G不H狃I止J之K其L秋M怀N益O骄P

【小题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与“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老子>四章》)中的两个“复”字意思相同。
B.“请事斯语矣”与“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个“事”意思不同。
C.《春秋》本来是周王朝和当时各个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孔子编写的关于鲁国的编年史。孔子修订《春秋》,行文中增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后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用羊、豕做祭品,叫“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小题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尊崇礼仪。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一些礼仪动作;母亲去世,他在得知父亲的墓址后,才将母亲灵柩与之合葬。
B.孔子秉持正道。季桓子执政鲁国时,阳虎藐视君主;季桓子僭越礼法,以致从大夫以下都不守正道,孔子因此而辞官。
C.孔子传承文化。他隐退时整理《诗》《书》《礼》《乐》,教授弟子;力排众议,根据史官的记载资料删定《春秋》。
D.孔子指出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认为《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小题4】翻译画线句子。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阳虎由此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