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戈兵而走。或百步而后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节俭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罪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
B.五十步笑百步弱天下之民
C.填然鼓,兵刃既接 爱其子,择师而教
D.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吾尝终日思矣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庠序之教 ②学于师
B.①之以桑 ②吾道也
C.①是使民养丧死无憾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D.①外连横而诸侯 ②尊而重士
【小题4】最能体现孟子“仁政”思想,即“王道”主张的具体措施的一组是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黎民不饥不寒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民养生丧死无憾
A.①③⑥B.①②④C.④⑤⑥D.②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 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意在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C.孟子认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最终目的, 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告诫统治者不要归咎于年成,而要反省自己, 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才是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18-19高一下·天津蓟州·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字母写在答题卡本题位置上。
臧丈人昧A然B而C不应D泛E然F而辞G朝令H而夜循I终身J无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大师: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的“羞恶之心”指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小题5】根据乙文来看,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三)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晋国:指魏国,文中梁惠王为魏国国君。②比:替。③耨(nòu):锄草。④制:同“掣”,拿。⑤穿窬(yú):穿墙(偷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躲在自己君王后面的。
C.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
D.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当时的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因此他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害人、不偷盗而已,并不神秘高深。
【小题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以”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攻伐为贤             ②何利吾国
③壮者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④使不得耕耨养其父母
义项(1)介词,“凭,靠”。(2)介词,“在……时候”。(3)介词,“把”。(4)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
序号
【小题4】孟子建议梁惠王施行仁政,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   (句尾语气词,加重语气)
B.河内   (河流里面)
C.河东亦然   (荒年)
D.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减少)
【小题2】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或者通假字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亦走也
B.王道之始也
C.未之有也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下列各项中,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老百姓)养生送死都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大王如果不遇到坏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这与把人刺杀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