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酲……”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十四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11)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小题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小题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2019·黑龙江·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11月22日晚开始,有十余名幼儿家长反映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国际小二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的情况,并提供了孩子身上多个针眼的照片。

事发后,警方介入调查,提取了园区大量监控视频和家长提供的孩子针眼等证据,涉事老师和保育员已暂时停职,配合警方调查。朝阳区政府也立即成立工作组进驻幼儿园,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并责成该幼儿园迅速做好自查和对家长、幼儿的安抚工作。

11月28 日晚,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朝阳通报该事件调查结果:教师刘某某因涉嫌虐待被看护人,已被刑事拘留。经专家会诊、第三方司法鉴定中心对家长提出申请的相关涉事女童人身检查,女童身体均未见异常。

受本次事件影响,赴美上市不足2月的红黄蓝股价大跌。当地时间25 日收盘,红黄蓝(NYSE:RYB)暴跌38.41%,市值缩水约2.9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9.4 亿元。

——摘编自《百度百科: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材料二:

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多家幼儿园虐童事件被曝光,幼师行业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事实上,虽然中国幼师数量在近年不断增长,但幼师整体学历并不高。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 年,在全国223.2万名幼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约20%,大多数幼师都是专科毕业。并且,约四成乡村地区幼师仅有高中及以下学历,幼师的综合素质显著低于城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幼师大多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2016 年中国幼儿园师生比为1:17.6.即1名幼师需要照看至少17 名幼儿。这一比例虽然较前几年有所降低,但仍远高于教育部在2013年规定的1:5 至1:7 的比例。虽然工作强度较大,但幼师的月收入并不高,多数都在2000-3000 元。据多家媒体报道,薪资水平和工作强度不匹配或是幼师行业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何频发?》


材料三:

发生虐童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国家和社会如何合力避免虐童事件的发生,为儿童筑起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就此,人民网强国论坛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熊丙奇认为:

第一,政府投入偏少,普惠园比例低。幼儿园的建设不足、优质幼儿园资源紧缺,导致家长在与幼儿园的博弈中没有太大优势,市场没有办法对不合格幼儿园进行淘汰,不合格园的长期存在,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

第二,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据统计,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在园人数4400 万,如果按照1:7 算,我国需要630 万幼师,而目前缺口近400 万。幼师数量的偏低,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精细化照料孩子,随着工作量的增加而疲惫不堪,继而对待孩子的烦燥、暴躁等不良情绪也逐渐多起来。同时,由于幼儿师资待遇低,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都是相对素质比较低的群体,这也是导致虐童事件屡次发生的一个原因。

第三,我国托幼、学前教育无论办学还是监管都有不少“短板”。因为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民办幼儿园和民办培训机构的数量迅猛增长,这些机构算商业机构还是教育机构,定位并不清晰。相对民办中小学来讲,“非法”开办幼儿园的门槛并不高,既可在教委注册,也可在工商局注册,不仅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而且存在几个公务员要管几百所公办幼儿园和几百个幼托机构的现实。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师行业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导致了多家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曝光。
B.近年来中国幼师数量不断增长,但整体学历不高,幼师的综合素养仍有待提高。
C.2013-2016 年,我国幼儿园师生比逐年下降,有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D.幼师行业无法留住高素质人才与薪资水平和工作强度不匹配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红黄蓝事件发生后,警方反应迅速,成立工作组进驻幼儿园,提取了大量证据。
B.红黄蓝这次虐童事件是红黄蓝(NYSE:RYB)股价暴跌的直接导火索。
C.中国幼师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精细化照料孩子。
D.中国幼儿园师生比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1:5 至1:7.就能避免类似虐童事件的发生。
E.加强监管是杜绝虐童事件的关键,专家呼吁政府应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简要概括如何从源头防范与制止频发虐童事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启超:常要思报社会之恩

郑清坡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在诸多领域均卓有成就,对当时和其后的如识分子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本人建树颇多,其子女也个个成才,或为建筑学家、成为考古学家、成为火箭控制专家等。梁启超一生都在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十分注重把这种情怀传递给子女,培养他们常思贡献社会的品格。他在给子女的信中讲到: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这样的教诲在梁启超给子女们的信中俯拾即是,处处体现着家国情怀。

梁启超不仅仅对子女在言传上谆谆教导,更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他在给儿子思忠的一封信中说到: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不会因为环境的困苦或舒服而堕落的。1927年,时局动荡,战乱不已,梁启超又身处病痛之中。即便如此,他在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说:我在今日若还不理会政治,实在对不起国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信中梁启超痛感当时中国危机日深,“症候天天变,每变一症,病深一度,将来能否在我们手上救活转来,真不敢说。”但他仍保持一贯的积极乐观,告诫子女们,“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成效如何,自己能否看见,都不必管。”毕竟他坚信,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为这些事业,多培养几个人才。即便是家人担忧唠叨他的身体状况,梁启超还是要那样努力去做,多在学校演说,多接见学生等等,忧国忧民之情及社会责任感溢于言表。

梁启超正是以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诫子女们,不止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更要努力做好自己责任内的事,而不是总先想着结果。他给女儿思顺的信中写到: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并盛赞女婿希哲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梁启超在解答儿子思成来信询问所学有用无用之别时讲到:“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了。”他在对思成的求学之路进行了详细的指引后,又告诫其要在学校中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并赠予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之名言。最后,他勉励道: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影响很大,其子梁思礼曾说:他总是谆谆教导我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而他从父亲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这也是他们全体兄弟姐妹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

在梁启超“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的训诫之下,梁家可谓满门皆英才俊秀,其9个子女中有7人曾留学海外,却无一例外地学有所成后回归祖国,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做出了很大贡献,展现了强烈爱国情怀与贡献社会的良好家风。其中,梁思成、梁思永于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梁思礼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这些成就,显然与梁启超注重子女教育,以及良好的家训家风密不可分。

(选自2017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不仅在诸多领域卓有成就,影响广泛而深远,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梁启超不仅本人建树颇多,而且子女个个成才,这与他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C.梁启超在病痛之中仍不忘优国优民,他不顾家人劝阻,努力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D.梁启超告诫子女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尽力做好份内之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梁启超既充满忧虑,虽不相信国家能救活转来,但又保持极乐观坚信只要努力就会使国家民族生命永存。
B.梁启起认为,地位不分高低,职业不分贵贱,士大夫救济天下与农夫种田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尽责尽力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
C.在给儿子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不仅对其求学之路作了详细指引,还告被他要把应学规矩尽量学足,勉励他不可自慢自馁,要尽力而为。
D.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梁思礼的话语,不仅真切地表现了梁启超的言行对子女们的重大影响,也从侧面衬托出梁启超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E.文章围绕“常要思报社会之恩“行文,以梁家子女皆英才俊秀,成就斐然的事实,有力地突出了当今时代应注重子女教育、保持良好家训家风的主题。
【小题3】文中大量引用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中的语句,有何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