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8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

王元骧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美是人们感觉和体验的对象,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是美的,一般是由于它的感性形式使人身心愉悦而不是因为它的实际有用性,所以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一种“纯粹的认识形式”,是“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使人认识到这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从而在消极意义上把审美看作不过是在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一种“养心术”。近些年来,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人们更是常把美感与“快感”混同,以为它只是给人以耳目之娱而完全否定它的精神担当。

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通过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就像庄子说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把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这也就是他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在不受理智与意志强制之下,通过情感的陶冶来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而并非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审美只是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和满足。

这种自由愉快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虽然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并不能满足人生存的全部需要,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因而永远处于被物支配的地位,导致人生痛苦。这就是今天虽然物质生活较以前半富多了,有些人仍然不快乐幸福,反创出现各种精神焦虑的原因所在,这也从反面印证了精神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性。而审美就是不予强制和灌输而令人精神愉悦,按照美的理想和信念来塑造人的心灵,使人从“感性的人”提升为“理性的人”的一种最为积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说,审美既是一种“享乐的方式”,又是一种“修养”。

(节选自《美的理想不容矮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塑造心灵需要理智、意志、情感的教育,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发挥着其他思想工作不能替代的作用。
B.康德认为审美给人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是因为事物的美-般取决于其使人身心愉悦的感性形式而不是它的实际有用性。
C.从把审美当作人生苦难中暂求解脱的“养心术”,到认为审美只给人以耳目之娱,康德美学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曲解。
D.物质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快乐和幸福的问题,甚至使人为满足欲望变得贪得无厌,这说明了人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开头引用柏拉图的话,意在强调文艺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引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审美能够完善和提开人的心灵世界。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康德的“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审美观与暂求解脱的“养心术”进行对比,以突出后者的消极意义。
C.近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日渐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康德在此背景下规定美感的特性,具有现实针对性。
D.文章立足中外视野,既有对康德美学的阐述,又引用庄子的话语加以佐证,充分论证审美“无利害的自由愉快”的重要性。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述“审美不止于耳目之娱”的理由。
2019·江苏苏州·三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最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小题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

①“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②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直面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

③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④“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⑤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

⑥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

⑦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

⑧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

⑨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

⑩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⑾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⑿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
B.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
C.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
D.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
B.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
C.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
D.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
E.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
【小题3】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礼制分为吉嘉军宾凶五类,每类礼制有多种仪式和样态,有些只能在国家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通用于各个层级,让人们在仪式中体味崇高、庄重、肃穆、威武、豪迈、仁爱、和乐等多种情感。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礼制、礼俗仪式逐渐体系化且一以贯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祥和、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塑造民族形象和提升民族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开掘好、利用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礼制、礼俗的合理内涵历久弥新,可以从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发掘建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例如,祭礼是培养民众敬畏感的重要方式,成人礼是提升青年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二者都是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有人说,古代的仪式已经落伍,必须抛弃。这好比说古人的建筑都已过时、必须推倒重建一样,是不可取的。人类的历史需要记忆。博物馆悉心收藏断砖残瓦,正是要留住它负载的历史。现代奥运会,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在雅典由女祭司采集圣火。这种仪式包括仪式主持者的服饰,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到了,但希腊人将它们保留下来,并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古希腊文化。世界各国人民由此了解爱琴海文明,绝没有人说他们是装神弄鬼。这对于我们结合时代条件使中华礼仪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有着启发意义。

有人心存疑虑,担心弘扬传统礼仪会导致社会复古。这是不必要的。复古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没有人能使今天的中国退回到西周去。即使是古代儒家,也是主张与时俱进的。《礼记》就明确指出:“礼,时为大。”与时偕行、随时损益,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的祖先也是这样做的。如宋代的成人礼源于《仪礼·士冠礼》,但仪节作了删减;象征成人的三加之冠,周代是缁布冠、皮弁、雀弁,宋代则改为冠巾、帽子、幞头;与之配套的服装,也由玄端、皮弁服、雀弁服改为深衣、皂衫、公服。虽然有这些变化,但成人礼的人文内涵没有被削弱,而且与市民现实生活密切融汇,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当前,一些地方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打造“成人礼”“开笔礼”“中华传统婚礼”“敬老礼”等民俗礼仪活动,受到人们的欢迎。不少家长反映,参加“成人礼”后,孩子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一些地方依托旧祠堂、古书院和闲置校舍建设的文化礼堂,也成为传承弘扬中华礼仪文化的有效载体。

传承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要做的事千头万绪,当务之急是为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制定一套既与优秀传统接轨、又体现时代特色的礼仪。我国自古就有冠、婚、丧、祭等人生礼仪。人生是漫长的,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在成年、婚配等关键节点上,家庭、社会通过礼仪的方式给当事人以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不能复制,精神却可以传承。把握中华礼仪文化的精神,发挥中华礼仪文化的现实效用,有助于擦亮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大的文化支撑。

(摘编自2016年2月1号《人民日报》,作者彭林,清华大学教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主要分为五类,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中,礼制、礼俗仪式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固定体系并且一以贯之。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增强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D.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与时借形,随时损益,现在很多仪式都已削弱了原来的人文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交代了中华礼仪的内涵和意义,接着以继承为核心不断深入,最后剔除疑虑。
B.文章在论述要善于继承中华礼仪文化之后,举例阐述了古代礼仪与时代结合的情况。
C.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阐明观点。
D.文章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分析,得出了继承为先、创新随之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华礼仪传承得好,在新形势下,我们也能让它焕发时代光彩。
B.如果把古代的仪式完全抛弃,那就会毁灭人类的历史,是不可取的。
C.弘扬传统礼仪不会导致社会复古和倒退,这是礼仪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D.礼仪文化有很多载体,只有各个方面与时代相结合,才能更好得到弘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