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我们从一个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说起,这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心理距离”的一个经典例子是“海上大雾”。海上航行如遇到大雾,会使人呼吸不畅,耽误行期,甚至可能出事故,让人忧心忡忡。但如果人们在心理上与这些切身的考虑拉开距离,就会看到,远近的景色都被大雾罩上了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仿佛你被带入梦幻境界,一时难分天上人间。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来自康德和叔本华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无概念和无功利,更不是新生儿那样的“天真的眼睛”,相反,它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的消除,在审美欣赏的那一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的观点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定距离中来看。不是幸福本身,而是我们对幸福的回味可以成为歌;不是痛本身,而是痛定思痛可以成为诗。拉开一定的距离来观看最切身的感受,可使它们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当然,“心理距离”观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实际上,人不可能像打开电灯开关,或者扳动汽车离合器一样,依赖于一个简单的、有意识的操作就可以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审美对象的状况和环境状况等因素的考虑,否则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美学是有缺陷的。

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审美观认为审美是“无功利”的,而“心理距离”说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B.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心理距离”,在审美欣赏时可以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等的影响。
C.“心理距离”说认为,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获得审美感受。
D.拉开一定的距离,对幸福的回味、最切身的痛苦都可以成为如歌如诗的审美欣赏对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心理距离’’的概念入手,逐层分析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分析了“心理距离”说存在的主要缺陷,同时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
C.文章最后提出“审美视角”说,是对“心理距离”说及“无功利”观的缺陷的修正。
D.文章多次提到“海上大雾”这个经典例子,但表述方式不同,论证目的各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可能轻易形成或改变对待对象的态度,所以我们需要考虑对象和环境状况等因素。
B.要避免美学研究中可能存在的指向性错误,最好是以“审美视角”代替“审美距离”。
C.艺术教会我们发现美,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缺乏艺术素养,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
D.摆出一种审美态度固然可以发现美,但对生活美的发现本质上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态度。
2019·广东汕头·二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小题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场决斗

战争结束了,德军暂时仍驻在法国;头几列火车从巴黎出发了,开向新定的国界去,慢吞吞地穿过好些破败的村落和田园。杜步伊先生坐着列车到瑞士去找妻子和女儿,敌人未入侵以前,母女俩早已到了国外。。

他是位明哲保身的防护兵。

车厢里,有两个英国游客。他们用本国话谈天,有时借着旅行指南来辨认那些记在书上的地名。

忽然,列车在一个小城市停住了,一个普鲁士军官,在佩刀和客车的两级踏脚板相触的巨大响声里,从车厢的门口上了车。他高大的身材紧紧裹在军服里,胡子几乎连到了眼角,眼光有几分寒气。下颏的长髯红得像是着了火;上唇的长髭须的颜色略微淡些,分别斜着向脸儿的两边翘起,脸儿好像是分成了两截。

那两个英国人用好奇心的微笑端详着他,杜步伊先生却假装看报没有去理会。他不自在地坐在一角,仿佛是一个和保安警察对面坐着的小偷儿。

列车又开动了。两个英国人继续谈天,继续寻觅着当日打过仗的地点,突然,他们指向远处一个小镇,那个普鲁士军官伸长了他那双长腿,把身子在座位上向后仰着,用一种带德国口音的法国话说:“在那个小镇里,我杀死过十二个法国兵。我俘虏过两百多个。”英国人都显得很有兴致,立刻就问:“噢!它叫做什么,那个小镇?”

普鲁士军官答道:“法尔司堡。”后来,他又说:“那些法国小子,我狠狠揪他们的耳朵。”

他瞧着杜步伊先生,胡子里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列车前进着,经过了好些始终被德国兵占住的村子;一眼望过去,几乎到处全是德国兵。他们正像非洲的蝗虫一样盖住了地面。军官伸出一只手说:“倘若我担任了总司令,我早就攻破了巴黎,那就会什么都烧掉,什么人都杀掉。再不会有法国了!”

两个英国人由于礼貌,简单地用英国话答应了一声:“Aoh!yes!”

军官抽出了自己的烟斗,眼睁睁地瞧着这个法国人说:“您身上没有带烟吗?”

杜步伊先生答道:“没有,先生!”

德国人接着说:“等会儿车子停了的时候,我请您去给我买点来。”他重新笑起来了。

“我一定给您一份小帐。”

列车呜呜地叫了,速度渐渐地减低了。他们在一座被火烧毁了的车站前经过,列车随即便完全停住了。

德国人打开了车厢的门,随即抓住了杜步伊先生的胳膊向他说:“您去替我跑腿吧,快点,快点!”

这时候,杜步伊先生突地向月台上一跳,尽管站长做了好些手势,他连忙跳进这辆客车的一个邻近的车厢里了。他独自一个人了!他解开了坎肩的钮子,心房真跳得厉害,于是又喘着气去擦额上的汗。

列车在另一个站里停住了。那个军官忽然又出现在杜步伊先生的面前,紧接着那两个英国人也跟着上来了。德国人在法国人的对面坐下,始终带着笑容:“您刚才不肯替我去跑腿。”杜步伊先生回答:“不肯,先生!”

列车又开动了。军官说:“那么我剪您的胡子来装我的烟斗吧。”

于是他向着他面前的这一位的脸伸过手来。两个英国人始终是镇静自若的,都目不转睛地瞧着。

德国人已经抓住了他嘴唇上的一撮胡子拔起来,在这当儿,杜步伊先生只反手一下就托起了德国人的胳膊,抓住了他的脖子,把他推倒在座位上。接着,他发狂地鼓起腮帮子,睁圆着两只冒火的眼睛,一只手始终扼住他的嗓子,另外一只手握成拳头开始愤不可遏地向他脸上打个不住。血出来了,那个嗓子被扼的德国人只是干喘。

末后,杜步伊先生忽然站起来,一言不发地重新坐到了原来的座位上。

那个普鲁士人由于惊惶和疼痛弄得一直摸不着头脑,缓过气来后说:“倘若您不肯用左轮手枪来和我决斗,我就要宰掉您!”

杜步伊先生回答:“只要您愿意。我完全同意。”

火车就要到斯特拉斯堡了,德国人向那两个英国人说:“您两位可愿意替我做公证人?”

他们齐声用英国话回答:“Aoh!yes!”

列车停住了。一道声音发出了命令:“放!”

杜步伊先生不等瞄准,信手放了一枪,后来莫名其妙地望见那个站在他对面的普鲁士人摇晃了一两下,接着就伸起了两只胳膊,直挺挺挺地扑着倒在地下了。杜步伊已打死了他。英国人喊了一声“Aoh”。

接着,他们愉悦地跳上了车。

(选自莫泊桑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句“战争结束了……慢吞吞地穿过好些破败的村落和田园”,叙事写景简洁,突出了战争绐巴黎带来的灾难,为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B.小说中普鲁士军官入场别具一格,先是听觉,接着是视觉,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下颏长髯与上唇长髭须的描写,给人一种骄横凶残的感觉。
C.小说故事情节基本上是在火车车厢中展开的,随着列车的前进,小说情节也在逐步推进,这样安排情节,使小说显得紧凑有致,层次清晰。
D.小说细节描写颇为生动,其中写杜步伊先生从列车中逃进邻近车厢里,独自一人解开坎肩钮子以及喘气擦汗的细节,准确地写出了杜步伊终于逃出虎口的喜悦之情。
E.小说以小见大,写普鲁士军官与杜步伊决斗,实际上是写法西斯与爱好和平者的决斗,暗示弱小者将会变得强大,法西斯必将失败。
【小题2】下列对小说人物杜步伊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步伊先生在普鲁士兵未入侵以前,就把妻子女儿安排到了国外,既是为了妻女的安全,也有使自己免遭拖累的考虑,这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性格特点。
B.面对普鲁士军官,杜步伊先生假装看报纸,自己坐在一角,仿佛是一个小偷一样;后来又跳离车厢,逃到客车邻近的车厢里,这表明他有胆小、怕事的一面。
C.杜步伊先生不替普鲁士军官买烟而逃离开车厢,这一情节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憎恨普鲁士侵略者,一方面又害怕他们。
D.杜步伊人物思想性格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的,他从开始的明哲保身、懦弱、逃避到后来的果敢反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小题3】小说安排两个英国人,请探究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猎手之道

刘道福

听说收山多年的猎手老丁又要出山了,但这次不是去打猎。

老丁今年七十多岁,曾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猎手。但不知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突然把那支跟了他多年的土枪一劈两段,金盆洗手了。

老丁枪法准,十枪九见物,只要在他的射程之内,无论什么猎物都很难逃脱。提起老丁,猎手们都竖大拇指。

那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吃过饭的老丁正坐在炕上打盹。突然听见八岁的孙子在外面喊:“爷爷、爷爷,天上有只鹰。”听说有猎物,老丁扑腾一下从炕上跳下来,睡眼蒙眬地提枪就往外走。到了外面抬头一看,可不,一只老鹰正在邻居家的场院上空瞄点儿呢,眼看着一只小鸡就要遭殃。这还了得?说时迟,那时快,老丁抬手就是一枪,之后吩咐孙子:“去捡吧,爷爷回屋接着睡会儿。”说完老丁转身进了屋,可还没等他坐稳,邻居大黑便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哭丧着脸说:“丁叔啊!孩子正在放风筝,你咋给打下来了?”这件事后来虽然成了一个笑话,但老丁的枪法好却是远近闻名了!

老丁枪法好,口碑也好,这是乡邻们公认的。最主要的是老丁一直坚守猎手之道,尤其奉行“不吃子孙饭,不干绝户事”。除了不捡飞禽蛋之外,还坚持几不杀:怀孕在身的猎物不杀;嗷嗷待哺的幼崽不杀;国家保护的濒危动物不杀……另外,老丁从不吃独食,打了猎物,亲朋好友可以分享,同行更可以分享。

那年月,家家都很困难,过年都挺清淡,可唯独老丁家的饭桌上少不了各种野味。当然,老丁每年都要请乡邻们来做客,让大伙儿都见见荤腥,解解馋。因此,老丁人缘特别好,人们都很支持他。狩猎旺季,他整天待在山上不回家,他家的活儿乡邻们就帮着干。可不知为啥,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冬天,老丁请乡邻们吃了一顿特殊的野味之后,就断然放下枪,不干了。

据说,从那以后,一提起打猎的事,老丁就闭口不言。

今年春天,电视里报道说本县最大的一个菱角泡(泡,方言,小湖。——编者注)让人给投了毒,毒死了很多鱼不说,还毒死了许多飞禽,其中还有国家保护动物,老丁气得几天吃不香睡不好,梦里总是出现一只瞪大了眼睛的棕熊。

“这还像话?政府禁猎多年,有些野生动物刚刚繁殖起来,就这么祸害,将来还不得绝种。我一定要把那个王八羔子抓住,免得他吃绝户食!”

“还用得着你,有政府呢!”乡邻们纷纷劝阻。

“不行,我一定要去,太可恨!”

“去吧,过去咱也……这回就算是将功补过吧!” 老伴欲言又止,看他一脸坚决的样子,虽然有些放心不下,可还是同意了。

背起行李卷,老丁跑到了五十里外的菱角泡,连续几天蹲守在那里,终于逮到了投毒的家伙,谁知竟是他的一个远房侄子。

“混账东西,政府不让养枪,你就下毒,你这招也太损了,这不是吃绝户食吗?”他要拉着侄子跟他一起去派出所投案。侄子一看是亲戚,嘴上像抹了蜜,好话说了千千万,可老丁还是执意要带他去派出所。软的不行,侄子只好来了硬的:“我下毒是吃绝户食,那你用枪打就不是吃绝户食?你的事要是抖出来,罪过也不比我轻!”老丁听了这话先是一愣,之后瞪圆了布满血丝的眼睛:“浑蛋,你自己做错了事还敢威胁我?我今天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你送进去。”

老丁没有食言,他硬是把侄子送进了派出所。

侄子进去的第二天,派出所就有人就来到了老丁家……

那年冬天与棕熊的遭遇纯是一次意外,老丁本没想杀死它。棕熊向他扑来的时候,他只是下意识地做了一个防御性的动作,没想到枪响了,棕熊躺在血泊中,高高隆起的腹部让老丁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受到攻击。同时,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他破了规矩,坏了自己多年坚守的猎手之道。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人物的身份,为下文叙述他阻止远房侄子毒杀国家保护动物埋下了伏笔。
B.自从老丁在睡眼蒙昽中提枪打下邻居大黑的孩子放的风筝后,老丁的枪法好才远近闻名。
C.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将老丁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作品语言平易朴实,特别是人物对话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切合人物的形象特征。
【小题2】猎人老丁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