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8 组卷2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学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由于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个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可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所谓江南文化,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北来的,发源于洛阳而以侨民为代表,是被带到江南的文化,也是中原移民文化。如谢道韫祖籍河南,是谢家的第三代侨民,她的作品自然归在南方文学里,但她继承的其实是在北方就已形成的强大的家族文学传统。二是南方人向由政治中心迁来的大批北方人学习的结果,几代以后便渐渐置换成江南意识。两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一方面是在地的、生根的、非异己的,另一方面又是有本的、深厚的、高级的;前者使文化免除了排他性,后者使文化具有了优越性。

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并行不悖地存在着强势的政治认同。江南士人一方面高度欣赏与玩味文采、文章等新的创意;另一方面,也不放弃内心深处的大汉情结,即对于中原故土或隐或显的深深怀想。江南认同是一种文化趣味、时代新潮,是对文明新意的认同;而大汉情结则是乡关之思、家国之痛,是对生命之根的认同。一方面崇尚新潮文化,一方面不忘本土故乡,正是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因而,江南认同虽强调突出的是文化,却必然具有文化的政治性,具有精神形态的话语权。

(选自胡晓明《“江南”再发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江南认同是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历代相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底蕴实质是家国之爱。
B.随着北方中原文化的南移,中国早期的中原认同也逐渐转化为江南认同,为后来的江南意识所替换。
C.中原认同和江南认同同属地域认同,产生时间虽有先后,却一样都包括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D.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登上政治舞台,有了江南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内涵、产生、源流、特征等角度对江南认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B.文章先指出江南认同的底蕴是家国之爱,随后按时间顺序明确了这种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
C.作者举谢道韫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原文化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并最终生根开花的事实。
D.文章先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介绍中原意识,故而后文分析江南意识兼有文化、政治特性便其来有自,合情合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多以恢复中原为志,说明他们崇尚的是北方中原文化,江南还少有自己文化的自觉。
B.面对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给江南带来了自信,推动了江南意识的产生。
C.南方人长期向南迁的北方人进行文化学习,逐渐生成了江南意识,使得江南文化免除了排他性。
D.流亡江南的士人身上,江南认同和大汉情结并行不悖,两者同存一体,这是他们矛盾身份的自我正当化。
2019·河南许昌·三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物联网是全世界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正在将一些行业提升至新的高度,例如医疗保健行业、金融财务行业等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之一是机器与人的结合。俄罗斯有一个新媒体的富豪,召集40多个科学家做“俄罗斯2014计划”,即在2045年,创造出可装载人的意识的真实版虚拟人。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这个未来已经与我们越来越近:已经实现的包括盲人机器视觉辅助、机器外骨骼、神经芯片等。日本的一家公司提供的机器外骨骼,通过采集运动的控制意念信息来控制外骨骼肢体运动,人的运动一年信号通过神经传到皮层,再转成肌电信号,这家公司通过采集肌电信号来判断控制意念。另外已经实现的事帮助抑郁症患者植入神经芯片,抑制他产生抑郁症的神经信号,促使其感到快乐。

     (综合搜狐网和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
       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网络空间是人类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搭建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2016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2017年11月16日,习近平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
       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们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就是希望与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发扬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做到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
材料三:
毋庸置疑,互联网是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其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后三项都是数字经济的佼佼者。
如今,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占比已超40%,据估算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总和,数字化支付也在迅速增长。2016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移动支付交易额高达79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1倍。全球262家“独角兽”公司中,三分之一是中国公司,占其总估值的43%。共享单车企业OfO和摩拜现已进军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美图秀秀广受年轻用户青睐,在巴西、印度、美国、英国等地都设立了分公司。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在中国盛行的同时,在国外也已掀起移动支付热潮。
发展经济是全球各国的任务和使命,特别是在经济复苏期间,通过数字经济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是大家共同的期待。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综合“央视网”刊发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世人公认-未来发展趋势-提升高度-医疗、金融财务等行业
B.物联网-趋势之一-人与机的结合-可能创造-装载人的意识的虚拟人
C.互联网-最具活力-带来生活变化-快速发展-带来系列新机遇新挑战
D.互联网-没有国界-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期待-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盲人机器视觉辅助、机器外骨骼、神经芯片已经实现,抑制抑郁症神经信号的神经芯片植入已经实现,“俄罗斯2045计划”必将成功。
B.习近平在2014-2017年连续4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贺信或致辞体现的最主要的主题就是“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C.“零和博弈”即非赢即输,这种全球发展的旧理念,应该摈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其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要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D.被世界青年评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电商、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化,它们将发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般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E.如今,中国已在多个领域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引领者。十年前中国电商交易额还不到全球总额的1%,如今已超英、美、日、法、德五国国总和的40%以上。
【小题3】结合材料一,请给“物联网”下定义。
㈢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表情包占领世界

谢石

我最近突发奇想地做了一个实验一一如果不写字,单靠发表情,我们能跟朋友聊多久天?

结果,纯表情聊天非但没有卡壳,反而异常顺利。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它也深深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一一如果没有表情,有些话还真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成套的表情包里扮成清朝后宫妃嫔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要比直白调侃来得更有效;我也不需要特意写出“晚安”两个字,仅靠一轮月亮的画面就能传祝福。

更有趣的是,聊天表情的主要阵地已经不再是熟人之间的调侃寒暄,它也开始占领谈正事儿的工作战场,动态图里莱着握手的画面胜过单薄的一句“合作愉快”。如果你留心收藏的话,表情包还能让你瞬间掌握数百种“谢谢老板”的方式。

表情包正逐渐占据人们网络交流的话语平台,成为日常交流中曝光量极高的沟通方式。

根据微信提供的官方数据,每个月有超过6. 97亿人活跃在微信及海外版Wechat上,他们每天要发送数以亿次计的表情。而这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情绪激烈的“大哭”和“大笑”,代表喜悦的“呲牙”表情仅在2014年的QQ平台就发送了超过10亿次。

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表情俨然已经成为通用全世界的语言,并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就在去年底,牛津词典还将“喜极而泣”表情符号评选为2015年年度词汇。根据牛津词典的定义,“喜极而泣”是2015年全球最常用的表情符号,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这个表情“代表了享乐主义和抑郁症在一代人身上的撕裂、几近饱和的大众娱乐和壮观的杀戮间的撕裂一一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纪”。

事实上,这个虚拟世界里也开始建立一种从现实中投射而来的“文化”。当宫廷剧开始流行的时候,表情包里也更多地出现。娘娘”“皇上”为主角的表情;当时装周快要开始的时候,服装设计师也开始为Bitmoji表情里的小人儿设计漂亮衣服,让它们穿上Kenzo的毛衣,背着MichaeL Kors的新款包包,替新款服装做流量预测。

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用表情来表达窿我,表情世界里的数据也隐藏着许多微妙的真相,比如“谢谢老板”要比“老板你再不发红包我就要退群了”的发送次数更多,而在QQ平台的统计中,在不必谈工作的周末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里,人们要比日常工作日里更喜欢发送“愤怒类”的表情。

表达喜怒哀乐的表情正在变成赚钱的战场,成功赚到钱的表情包并不少。名媛金•卡戴珊的表情应用Kimoji售价1.99美元,在上线之后不久获得了每秒9000的下载量,这让卡戴珊每分钟获得100万美元的进账。而篮球明星斯蒂芬•库里的表情应用StephMoji在上线三天后就超过了Kimoji,成为分分钟都能赚钱入账的热门表情包。

虽然在微信表情公共平台上,绝大多数表情都是免费下栽使用的,但这些由十帧画面组成的动态表情,也正在逐渐成为能够赚钱的生意。微信表情平台2015年12月2日正式开放了给表情艺术家赞赏的功能,截至2016年5月1日,已上架的1500套表情中,有92%的表情开通了赞赏,累计赞赏金额超过人民币409万元,平均每次赞赏2元人民币。

尽管表情包似乎正在逐步占领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有趣的是,在这个愈发热闹的表情世界里,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却似乎感受到了一丝失落,表情设计师孟繁琦说,10年前刚开始做表情的时候,她要花费大量心思琢磨面部表情,因为起初以为表情取胜的关键“靠脸部细腻微妙的变化”,她要琢磨如何在8帧的画面里尽可能表现复杂的情绪,但近些年的表情下栽和发送数据让她发觉,“浮夸的肢体语言”更受欢迎,“哭也分很多种,默默流眼泪的啜泣就不如满地打滚的哭法受欢迎”.现在最受欢迎的表情追求的是“一眼就看明白”,只要一个夸张的图片配一句简单易懂的文字,“恨不得2帧就画完了”,复杂的表情反而不容易受欢迎。

所以,在打开聊天窗口,看到表情包里一片情绪高昂的狂欢时,她说她其实更怀念那个“认真说话一的过去,不过这种情绪要怎么说出口呢?最后,她还是发来了一个表情,一个小狐狸无奈地耸耸肩,摇摇头。

(《中国青年报》2016年09月14日11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网络上和朋友聊天,直白地调侃不如使用扮成清朝后富妃嫔的女孩扭着头说“拉下去杖责二十”的表情包来得更有效。
B.同一个意思,表情包里有海量的选择,比如“谢谢老板”每个人极短时间里都可以掌握数百种。
C.牛津词典紧跟时代,给“喜极而泣”这个表情的定义是“代表了享乐主义和抑郁症在一代人身上的撕裂、几近饱和的大众娱乐和壮观的杀戮间的撕裂一一一个精神分裂的世纪”。
D.QQ平台统计数字表明,人们日常工作日几乎不会发送“愤怒类”的表情,在不必谈工作的周末及其他法定节假日里,则可以随意选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聊天表情只限于是熟人之间的调侃寒暄,要谈正事儿的时候还是不用或者少用为佳,以免造成误会。
B.微信上每个月有6. 97亿用户,他们每天要发送数以亿次计的表情,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情绪激烈的“大哭”和“大笑”。
C.表情包的流行可以说就是网络社会的一场集体狂欢,已经深深改变了我们的说话方式,但人们不再“认真说话”了值得深思。
D.牛津词典将“喜极而泣”表情符号评选为2015年年度词汇,是因为它分别在英国和美国的所有表情符号中占到了20%和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论是天文学家还是普通人,当我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不免有这样一种感觉:宇宙太宏大了,相比之下人类和地球都太渺小了。在这茫茫太空之中,有没有其他生命的存在?

虽然人们曾一度想象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但迄今为止,无论在火星还是在太阳系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上,人们都还没有找到过生命。

以我们现在对生命的理解,液态水在孕育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存在生命的行星,既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近,因为那样会太热而导致水沸腾汽化;也不能离中心恒星太远,那样会太冷而导致水结冰。当然,由于大气气压的不同,其他行星上水的沸点和冰点可能与地球上有所不同,但也不会差得太远。而行星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到中心恒星的距离。因此,恒星周围那些适于生命存在的距离范围,被称为宜居带,处在这些区域内且质量接近地球的行星,才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近年来,人们使用凌星法找到了很多行星,其中不少是在宜居带内。所谓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经过而挡住一部分恒星的光,这样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的亮度会略微减弱。如果我们长期以高精度的设备来监测恒星的亮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凌星事件。通过周期性的凌星事件,我们可以确认系外行星的存在。当然,凌星发生的条件是,地球与恒星的连线恰好在这些行星的轨道面上,显然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满足这一条件。不过,我们总还是有可能幸运地观测到一小部分系外行星。

开普勒卫星是美国于2009年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盯着”天鹅座的一小块天空中的恒星,通过凌星法寻找行星。现在,经过几年观测,已经找到了一些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目前,这些行星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超地球”(指质量明显大于地球,但小于巨行星的行星)。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行星越大,就越容易被发现。不过,开普勒卫星已经发现了一些有待证实的候选行星,其大小可能与地球差不多,而且有的位于宜居带内,因此在它们上面也有可能存在生命。

在已发现的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一些就像我们的太阳系一样,是几个行星在一个系统内。当然,那些现在还只发现了一个行星的系统,也很可能其实有着更多的行星,只不过还没有被我们发现而已。

由欧罗斯博士等人组成的团队,利用“开普勒”镜首次观测到一个双星系统中,有两个行星围绕一对恒星运转,这一新发现的双星系统被命名为“开普勒-47”。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恒星具有类似太阳的体积,另一个的体积则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一。两个行星的大小则与海王星接近,它们在相当近的轨道上围绕双星公转,而且最外围的那颗行星还恰巧处在宜居带内。不过,这个双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第三个行星,但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选自陈学雷《寻找太阳系外的地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凌星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凌星是指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会遮挡一部分恒星光,从而使恒星亮度有所减弱的一种天文现象。
B.科学家们如果能用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设备来长期监测恒星的亮度变化,就完全可以发现凌星事件。
C.恒星亮度的减弱是否具有周期性,是运用凌星法判断地外行星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D.由于大部分系外行星的轨道面并不在地球与恒星的连线上,因此,所能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其实是很有限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曾以为火星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
B.就人类目前对生命的认知而言,液态水在生命孕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地外生命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C.经过几年的观测,开普勒卫星通过凌星法在宜居带内发现了一些类地行星,这些有待证实的“超地球”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D.在已发现的系外行星中,有的是几个行星组成一个系统;有的则是一个系统内只有一颗行星,但并不排除还有更多行星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们眺望浩瀚星空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身存在的渺小感和对地外生命的好奇感,并激发起人类探索研究的兴趣。
B.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地外生命,那么,这些地外生命也就只能是存在于宜居带内的质量大小与地球差不多的行星上。
C.由于行星的质量与被发现的几率成正比,而地外生命最可能存在于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行星上,所以,人类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地外生命。
D.人类对地外生命存在的推断,都基于现有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水平。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探索地外生命的方法和途径将会越来越多。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