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9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①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须以人文教育育匠心、造匠韵、铸匠魂。

②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③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我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对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的关注。

④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⑥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觑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⑦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工科学生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很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更不用说造匠韵、铸匠魂了。
B.工程单位需要最多的是素养好、领悟能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
C.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就可以成为一流的大国工匠。
D.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是因为有了文学和艺术的滋养,才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在第①段就提出了中心观点,强调了人文教育对于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B.文章第②段展示了“局中人”感叹的“两难”现状,为后文论述工科人才有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做了铺垫。
C.文章从责任心、想象力、审美品位、创造力等方面对有关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的问题做了有力的论证。
D.文章末段介绍了中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的时代背景,再次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深化了主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科生只有摆脱眼前的苟且,去涵养沉潜专注的匠心,才有可能成为“将才”,甚至成为一流的大国工匠。
B.重视培养工科人才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重视“软教学”,就有希望解决工科人才供需的“两难”问题。
C.工匠精神也强调健全的“人”,强调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和对做事的完美追求。
D.只要有专注技术、追求卓越之心,能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就能成为一流的大国工匠。
18-19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科普-社会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栖居与“生活美学”的出场

徐国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整体趋向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范式,转向了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这种大众文化形态与传媒、消费、时尚等紧密旧结合在一超,具有很强的生活伴随性,它能是一种娱乐、一种展演,甚至是一种消费行为,比如影视欣赏、艺术鉴赏、时尚消费、演艺活动等。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们越来越把日常生活看作自身的发源地和目的地,以“生活世界”为主要追求,迎向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好生活”。“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真正人性”的世界,它突出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重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生活世界”的理念对日常生活本体性意义的肯定,使大众的休闲、消遣和娱乐得了正名,它规避了教条化、工具化的约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闲的完全放松和喜剧式开怀一笑的快乐体验,影视剧、微博、微信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世界”在匡正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之偏,把人们从“异化”、粗鄙状态中拯救出来,回归诗意栖居的生存态度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生活美学的出场,反映出大众文化从早期对精英文化的一味“反叛”“对立”状态中,找到了“生活”这个落脚点,走向了更具有实践和建设意义的“诗意栖居”的安顿之所。生活美学的崛起,应和着当代人的美好生活诉求,把去士大夫式、精英式的优雅品位,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过去,审美活动是少数人的专利,孤灯黄纸,唱和,多么与众不同,是文人圈超凡脱俗的精神壮举;今天,审美变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刷“抖音”,个个都拿照相机,艺术审美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且实质地回归了大众生活。

生活美学打破了审美的“两个世界”分割的围墙。它把士大夫与老百姓、美与生活、艺术和自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裂状态,重新沟通、融会,营造出一种“美即生活”的生存态度。一方面,它把审美从传统的精英“仪式化”状态,拉回到生活体验的日常状态,从“独乐乐”的精神独享转变为“众乐乐”的人人分享等。另一方面,美已不再呈一种客体“观赏”状态,而是一种主体“享受”的状态,并与文化消费和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一种消费美学、休闲美学、创意美学、体验美学和实践美学,渗透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学的观念,沟通了精英和民间两个场域,统合了人的自在性和创造性,积聚着自然法则和诗意栖居的生态精神。它隐含的价值观,打破了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的对立状态,建构出一种弥合文裂缝的“混合场”和协调机制,包括现代与后现代、科技与人文、自然与创造、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灵与肉与、理性与感性、传播与接受、文化与消费等。同时,生活美学也从传统各派价值理论的“交叉”点中,引申形成一种“以生为中心”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价值指向,如物我同在、灵肉同感、涵性养性、水费理性、诗意生存等。

在期待“生活美学”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呼唤其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精英文化范式,生活美学是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
B.审美的“两个世界”的围墙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
C.过去审美活动是文人士大夫等精英人土的专利,现在审美变得唾手可得,渗透融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D.生活美学在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使诗意栖居得以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整体趋向的变化为讨论背景,引出下文对“生活美学”的阐述。
B.第二段主要阐述了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生活世界”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C.第三段通过“过去”与“今天”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了生活美学崛起带来的影响。
D.文章借助“生活美学”这一概念,论证了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小题3】生活美学对实现诗意栖居的生活愿景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何不是读书而后知至,却说格物而后知至呢?可见古之圣贤更倾向于认为知识的根源来自鲜活的事物。事实上事物本身蕴含的“道”是纷繁复杂、深幽无尽的,书本上的“知”都是某些人从某些角度、某些立场去感悟和诠释事物所获得的“知”,而我们读书恰如啜饮经过过滤了的水一般,固然也可以得到一些精华,但事物中的“知”其本身的整体性却早已被破坏了。要想真正地了解某一事物,最佳的状态是让自己“在场”(身临其境),而非仅仅借别人的文字和著述去了解。即使不可能完全“在场”,也要从多视角多立场去寻找材料,并且永远谦卑地意识到自己现在的“知”距离真正的“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它并非“格物”而来,它没有直接面对那个“物”,故而它很可能只是非常片面的、零散的,它还可能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有所改变或者修正。所以看名著电视剧、名著缩简本,肯定没有读名著本身收获大;所以看哲学译本肯定没有看哲学原典那样气韵通畅;所以从书本上得来的领悟固然可以让你惊喜,但要真正刻骨铭心地“懂得”则必须要经历,只有经历过之后所得的领悟才能豁然贯通、才能融入你的血液。

由上面的阐释即可明白,“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而已,它还是一种在对生命和生活进行深入的推究(“格物”)之后得到的个性化的领悟,是对生命和生活现象的思考在经过沉淀之后所得到的通透明澈之见识和心得。

可“格物”之后得到的“知”一定就会让人“意诚”吗?

“所谓意诚者,毋自欺也”,说来十分容易,做来却颇要费些功夫呢。我们犯错误,往往有时候就是一方面很明白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却总抱着侥幸心理,给自己找万般理由来开脱。不自欺,就是不给自己开脱的理由,就是明白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就如实地将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贯彻到行为中去。不自欺,即知行合一。当一个人能做到知行合一了,外在的评价对他而言就无足轻重了,他只会循着心中的“知”去行事,他不需要旁人的监督和评价也能坚持去做对的事情,这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但“格物而后知至”的“知”就足以使我们做到“意诚”了吗?我想,“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与“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至”在意蕴上应该还是有所差别的。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格物”之后可以得到“知”)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得到的“知”经过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和高度的“知”)。也就是说,“知至而后意诚”中的“知”非得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只有积累和达到那个水平的“知”之后,方可做到意诚。

“知至”即“知”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自然就会亲近美好而远离丑恶;自然就会明白一些最简单朴素、却在万事万物中都通行无碍的道理;自然就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判断、荣辱观念;自然就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洞见性和预见性;自然就会明白自欺欺人的愚昧无知和徒劳无功;自然就会明白“掩耳盗铃”如何可笑,“文过饰非”如何可鄙。“知至”之人很明白不欺己、不欺人才能让自己活得踏实自在,很明白为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很明白为何君子能做到“不忧不惧”,故而也就自然更明白“意诚”的意义。

关键是,当“知至”的人因为深刻明白“知”的价值而忠实地履践着自己的“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将“知”融合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他自然就会达到“意诚”了。

“意诚”者固然可以做到“慎其独也”,但君子光只“慎其独也”还远远不够,因为君子最后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故而君子需要不断修炼,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君子才能朝着那个至高至大的目标不断地上升。

故而我们是否可以借此揣测,“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比“知至而后意诚”中的“意诚”蕴含会不会更丰厚一些?它应该不仅仅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它还可能指向诚实对待自己的局限。此之“意诚”者应该都明白自己所存在的固有弱点,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的见识可能存在偏狭,也自然就会承认自己由于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正因为对于这种“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这不正是一种“意诚”吗? ),君子才会有意识地去规避和克服它们,才会努力不让主观的情绪(愤闷、恐惧、好乐、忧患等)干扰自己的判断,才会不迷信自己的判断,才会尝试着站在更多元的价值立场去进行体会和观望。超越自己的起点,去正视自己。只有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才能获得更高的胸怀和境界,也才能真正地达到“心正”。另外,“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也应该不仅仅是指“诚实”,还应该包括“诚挚”——对人对己的诚挚,也就是一种“仁”。“知至而后意诚”的君子经过不断地修养,不仅仅会懂得尊重自己,也会懂得尊重他人;不仅仅会懂得珍惜自己,也会懂得珍惜他人;不仅仅懂得爱护自己,也会懂得爱护他人。此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诚”者经过修炼之所以能达到“心正”,是因为这时候的“意诚”者心里不仅仅只装着自己,还装着许许多多同自己一样有着同样诉求的面目鲜活的他人。故而相对于之前的“格物”和“知至”而言,“意诚”的君子从“心正”开始走出了自己,走向了一个涵盖着天地众生的更广阔的世界。

(选自李兰《格物·知至·意诚·心正》)

材料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物”能获得真“知”,因为只有“格物”才能让自己“在场”,去亲身经历、感悟,从而得到通透明澈的见识和心得。
B.读书如果足够多,就可以由于材料的丰富而改变或者修正读书少时得到的片面的、零散的“知”,从而也能获得真“知”。
C.“知至而后意诚”和“格物而后知至”中的“知至”在意蕴上不同,前面的“至”偏向于来到,后面的“至”偏向于达到。
D.“知至而后意诚”和“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在意蕴上相同,都是超越了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有着更高的胸怀和境界。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实”的意思,指诚实对待自己的所“知”,也能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局限。
B.“意诚而后心正”中的“诚”含有“诚挚”的意思,包括对人对己的诚挚,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应保持固有的弱点,承认见识偏狭和因境遇及立场不同而可能存在偏见。
D.“意诚而后心正”中的“意诚”有对“偏狭”和“偏见”的“自知之明”,因而能够超越自己的起点,正视自己。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对“意诚”的理解前后对应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知至而后意诚 “君子必慎其独也”B.知至而后意诚 “君子坦荡荡”
C.意诚而后心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意诚而后心正 “毋自欺也”
【小题4】请结合材料的内容,简要解释材料二中“身修”的内涵。
【小题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世界末日”的梦魇与现实
张田勘
所谓的“世界末日”——地球会彻底毁灭,这并非完全源于玛雅预言,而是综合了古代和现代多种文化和宗教传说而产生的。墨西哥碑铭专家欧布莱孔·克莱林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而且这段文字的真实含义是:人们将经历187.2万个日子来到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神将从天而降。就连现代玛雅人、危地马拉的玛雅长老皮克顿也表示,他们所说的2012年,指的是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的觉醒及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有电影《2012》的推波助澜,加上最近世界上发生的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这一切都不时地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
以2012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为例,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作为最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伤亡往往犹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有历史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人类经受的灾难不止是地震,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大海啸等等灾害都触目惊心。而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同样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灾难。
“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而有些研究人员从“世界末日”的预言引申出了比较靠谱的种种巨大灾难的诱因:气候变暖、机器人进攻、核战争和核灾难、全球性流行病大爆发、行星撞击地球等等。
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这个种子库在距离北极点约1000公里斯瓦尔巴群岛的一处山洞中,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该种子库也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储存库,其安全性堪比美国国家黄金储藏库,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建造“末日种子库”,只不过是人类因气候变化可能造成大灾难的一种“备份”做法。真正防范“世界末日”的做法应当是,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和销毁核武器、严格保证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防范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科学预警和预防措施等。
以核武器和核事故为例,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计算出,美、俄等国家研制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三四次。即使是没有核战争,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就是先例。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如果不能保证核电站的安全,人类就可能处于巨大灾难甚至“世界末日”的威胁之中。
所以,“世界末日”并非只是个“传说”,但锁紧“世界末日”大门的钥匙最终还是掌握在人类自身的手中。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世界末日”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世界末日”其实一直是人类梦魇和现实的复合体,人类在面临无法征服的疾病和难以避免的巨大自然灾害时,尤其如此。
B.墨西哥碑铭专家曾表示,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他们留下的文字记载有10000多条,其中只有一条谈到2012年。
C.其中,第二次鼠疫的大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那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
D.为了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中,属于“让人们对‘世界末日’的到来产生一种迫近感”原因的一项是(       
A.目前全球有450个核电站,而人们对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尚无法妥善处理,这些核电站和它们的乏燃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因素。
B.历史上,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波及了大半个中国。
C.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每次都夺走了数千万乃至上亿人的生命。其中一次鼠疫的流行,使得每三名欧洲人中就有一人死亡。
D.2012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级为里氏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其场景不由得令人想起末日的景象。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挪威政府投资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末日种子库”,可储存450万种约20亿粒主要农作物的种子样本,这虽不能阻止却能避免各类自然灾害及人为灾难让人类陷入“世界末日”。
B.尽管科学家、文化学者和玛雅人都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因为电影《2012》的宣传、种种巨大的自然灾难的发生、重大疾病的迅速传播和流行等,仍让人觉得“世界末日”犹存。
C.玛雅人从未预测“世界末日”,但古今的玛雅人确实都说过“2012年”将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或者神将从天而降,或者人类在精神与意识方面觉醒、转变,从而进入新的文明。
D.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处于巨大的毁灭性危机中,因为无论是核电站发生事故,还是核电站产生的至今无法妥善处理的那些乏燃料,都将成为巨大的危险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