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0 组卷3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合教育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晓《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它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组成。
C.朱熹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在这次讲会中,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益于教育实践的优化。
D.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入手,对传统书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B.文章在论证三个文化层面时,引述了与书院大儒、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关的言论或事例。
C.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时,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
D.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不同层面的特点时,也提及它们给予当代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
B.学规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它作为古代书院的规章制度,应该由师生来共同遵守。
C.很多职务由学生担任,生徒参与管理较普遍,这是书院制度文化中管理原则民主化的体现。
D.出于强化生徒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书院山长经常带领他们游历,这有助于收获活动实效。
2019·辽宁·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 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而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政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给当代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相关链接

①他(周有光)说:“每次到北京图书馆去借书,总要绕道去看看儿童阅览室,看到孩子们拥挤在一间大屋子里,那么认真地阅读注音读物,使我高兴得要掉下眼泪!……”周先生对开启民智、促进教育现代化进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读周有光书的人越多,中国越有希望——张森根先生访谈录》

②我的小书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风光》(作于104岁)

③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中国槛联报》2017年第3期(挽“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这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的酷爱阅读。
B.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D.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50岁后“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小题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院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该成果标志中国年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座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析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按照中国科学院前瞻性战略部署,在蒲慕明院士的带领下,位于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研究员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熟练掌握并改进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显微操作技术,同时不断尝试各种实验方法,通过表观遗传学修饰促进体细胞核重编程,显著提高了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囊胚质量和代孕猴的怀孕率,成功地突破了这个生物学前沿的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这一突破也实现了“领跑、弯道超车、三个面向”的目标,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的主导地位。

(摘选自《新华网》2018年1月25日)


材料二

体细胞是一个相对于生殖细胞的概念。它是一类细胞,其遗传信息不会像生殖细胞那样遗传给下一代。“体细胞是执行特殊功能的,比如红细胞是执行运养功能的,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防御功能的,它们不具有发育的特性。但有部分体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实现无限增殖,可以拿到无数的体细胞。”孙强说。利用这个特点,体细胞克隆技术应运而生。体细胞克隆技术又可称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首先,需要把动物体细胞分离培养,然后再采用核移植的方法,将卵母细胞去核作为核受体,以体细胞或含少量细胞质的细胞核即核质体作为核供体,将后者移入前者中,构建重组胚,供体核在去核卵母细胞的胞质中重新编程,并启动卵裂,开始胚胎发育过程,妊娠产仔。

摘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25日10版)


材料三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团队攻克生命科学前沿世界性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世界著名学者和学术期刊对该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格登(John B. udon)在同期《细胞》杂志发表评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通过克隆技术的精准优化,结合表观遗传修饰的运用,攻克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原有的技术瓶颈……一个定制化卵母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的时代开启了。”《细胞》出版社首席执行官、期刊主编艾美莉·马可思(Emilie Marcus)评价称:“对于《细胞》杂志能有机会发表如此令人振奋的重要研究成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为建立这一科技里程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已经不懈努力了二十多年,这项成果将不仅为动物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还会促进人类疾病治疗新方案的开发。”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报道称:“这项技术可用于生产一批基因型均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更好地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摘选自《中国科学院官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
B.我国科学家在我国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中将处于主导地位。
C.体细胞是执行特殊功能的,它们不具有发育特性,但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实现无限增殖。
D.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新方案的开发和生物医学研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一直是落后的,只是在近五年才后来居上。
B.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关键在于把核受体移入核供体中,构建重组胚并重新编程。
C.虽然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但目前还无法实现人类体细胞克隆。
D.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技术可用于生产一批基因型均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小题3】上述三则材料,对“体细胞克隆”介绍的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

清凉世界出手中

郭艺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扇子。从古至今,扇子一直备受国人喜爱,除了作为扇风引凉的器具,更与其雅致精巧、具备抒情寓意的艺术风韵分不开——于扇面上题字作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题扇”“画扇”以抒个人雅趣,互赠扇子并在扇面上合作书画更成为丈人间的一种雅事。扇子不仅成了中国书画创作的重要载体,更凝聚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复杂的制扇技艺,也让人们领略到精细玲珑的扇子背后,制扇匠人在巧料、巧工、巧饰、巧色等技艺中累积的智慧和创造的文明,使人们更深刻地体悟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趣。
       江南地区的扇文化历史悠久。明清以来,杭扇和苏扇因其种类多样、制作精良广受好评,杭州的黑纸扇与苏州的白纸扇更是被并誉为“杭黑苏白”,成为折扇中的名品。1937年,为迎合市场需要,杭扇中出现了具有城市时尚的檀香拉花绢面女式扇。扇面描绘花卉和风景,色彩以淡柔为主,并有着极其雅致的名号“西泠”“玉带”“双峰”,把西子的温婉带入了扇的品性。除此以外,杭扇中还出现了书画扇、曲艺扇和舞蹈扇等一批创新产品。
       扇骨和扇面是扇子的主体。扇骨制作关键是精工与细作,南方多采用竹为扇骨材质,要经过选、煮、晒、劈、成型、烘烤等一系列工艺,通过抛光、打磨技艺,体现材质光色之关,再经雕刻、镶嵌来美饰扇骨。除了竹以外,扇骨也采用如乌木、紫檀、白檀、楠木、鸡翅、黄杨、桃丝木等上等木材以及兽骨、玳瑁、牛角甚至金属等其他材质。明清时期,扇面制作愈发讲究。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如“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精品。由于文人雅士参与,在扇骨上雕刻书法、篆刻、图案等,不仅促进扇骨制作技艺,也提升了扇子的艺术价值——雕工的精微与细致,体现了扇子的雅致与品位,与扇面艺术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的黑纸扇,曾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深为宫廷贵族及文人墨客所青睐,故黑纸扇又有“贡扇”之称。“王星记”生产的黑纸扇为扇中一绝。黑纸扇分为“全本”和“全棕”两种。“全本”扇骨取材浙江安吉、绍兴等地的毛竹(又称玉竹),以六年以上竹龄、入冬后截取的竹为原料;“全棕”扇骨则以云南、广西野生棕竹为材,其料色泽乌黑、纹路自然。黑纸扇经过制骨、湖面、摺面、上色、研磨、整形等86道独特的工序,可使其雨淋不透、曝晒不翘、纸不破、色不褪,故而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美誉。其扇面装饰也极为讲究,有泥金、泥银、剪贴、绘画、书法等形式。
       近年,新一代艺人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理念挖掘传统扇工艺精华,使中国传统名扇越老越显生机。以“王星记”扇厂为例,其手工艺人为响应新中国成立后多出高品位名牌产品的号召,对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檀香扇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其有了较大发展。另外,其书画扇亦不断推陈出新,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沙孟海、吴弗之、黄胄、程十发诸先生,都曾在扇子上题字作画……从最初的一把黑纸扇,到现在拥有15大类4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花色的“扇子王国”,“王星记”凝聚了历代制扇艺人的精思佳构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样式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知名品牌。
       多少年过往,一代代手工艺人用匠心与信念制扇,他们从材质、工艺、艺术形态上追寻高雅,精益求精,用精湛的技艺化解“物”的冷漠,开启“物”的灵性,使扇子有了温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这种对工艺品质和品格至善至关的追求,必将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促进传统工艺的保护和振兴。

       (《人民日报》2018年08月12日,有删改)

【小题1】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行文思路。
【小题2】围绕制扇,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本和你对扇子的了解,谈一谈扇子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