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小题1】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9-10高二下·山东潍坊·期末
知识点:报告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山东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报高密10月11日讯 晚上7点刚过,高密的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一条消息在鞭炮声中口口相传:高密走出去的山东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籍作家首次问鼎这一奖项。

几天前,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大热门的消息不胫而走。来自国内20余家媒体的记者奔向高密,在莫言文学馆的手稿里,在莫言出生的大栏乡平安村,在高密的剪纸、扑灰年画和山山水水中找寻密码,期待一条爆炸性新闻。

这是收获的季节,高密的玉米棒子黄澄澄地摆满了场院和房顶,侍弄着活计的老乡们略带疑惑地观望着纷至沓来的记者。莫言的二哥管谟欣已说不清接待了几拨客人,但他还是面带笑容。

随着时间推移,记者群里散发出焦急和期盼的气氛。他们不停地看表,翻着网页,并一遍一遍地追问莫言的下落。莫言事后对记者说,那时,他正躲在一个地方逗着小外孙玩耍,还舒舒服服吃了顿晚饭。

“成了!”晚上7点刚过,记者当中一个手疾眼快性子急的率先确认了这一消息,人群中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远在北欧的瑞典文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莫言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莫言获奖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晚9点,让各路记者找得好苦的莫言终于现身。对于获奖,莫言表示“可能是我的作品的文学素质打动了评委,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表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超越了地区、种族的界限”。他强调,“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奖项,而并不是最高的奖项”,自己要“尽从热闹喧嚣中解脱出来,该干什么干什么”。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1年开始发表作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摘编自山东《大众日报》2012年10月12 第1版)


材料二:莫言获诺奖让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视野

中新社北京10月11日电(应妮 蒋涛)“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图当代文学的高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说。今天,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中国作家莫言。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得知这一消息时,现年57岁的莫言正在山东高密。他坦言很高兴,但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被世界所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创作上”。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大街上放鞭炮的具体场景写起,现场感强,抓人眼球。
B.在场景、气氛的层层铺垫之后,新闻人物出场,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C.记者的焦急和期盼与莫言的淡定、从容形成对比,突出莫言的态度和性格特征。
D.使用鲜活的词语和反问句式把人物、事件、场景写“活”,现场感强,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多次出现莫言获奖被确认的时间,在体现消息准确性的同时,也流露出记者的喜悦与自豪。
B.材料一展示了富有地域特点的生活场景和莫言的生平资料,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莫言作品与这块土地的关系。
C.材料二中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晓明教授高度评价了莫言的文学成就,指出莫言的高度代表了中国文学的高度。
D.两则材料引用的莫言“获奖感言”表明莫言冷静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还存在不足,要继续努力改进。
【小题3】两则材料对“莫言获诺奖”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八个专项行动,确保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到2030年实现中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据悉,光明行动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和核心要素,与中小学生手机、作业、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相结合,对重点环节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引导家庭配合学校切实减轻孩子学业负担,不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选择;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等。

(节选自《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2021年05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际眼科科学院副主席、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家良表示,家庭对孩子的视力防控至关重要。家长要尽早开始关注孩子的眼睛,做好近视防控工作,如果发现孩子的一只眼或双眼视力不好,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包括眼屈光度的检查,以便证实是否有近视眼。对于家长来说,应当定期关注孩子的视力,防止发生近视。如果发生近视,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矫正,防止近视程度加深,避免发生高度近视眼。一旦发生高度近视,应当定期复查,防止因高度近视产生的各种并发症。

(《高度近视可致盲   近视防控要趁早》,2020年09月01日《人民网-舆情频道》)

材料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主任视光师李岩建议,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走出室内,沐浴阳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为什么阳光下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的眼睛和身体接触到的太阳光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化学物质——多巴胺,研究表明多巴胺可有效地抑制眼轴的增长,从而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其次,户外活动时光照强度高,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从而增加视物清晰度,延缓近视发展。此外,户外活动时视野开阔,理论上所观察到的物体都在远点,例如放风筝,风筝飞的位置相当于将视点放在远处,使眼睛处于与长期视近距离物体时正好相反的状态,此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能充分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视疲劳。李岩介绍说。

在学校层面,要按要求设置充足的体育课程,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类似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的小球运动,双眼以运动的球为目标,要求眼睛跟随球的运动轨迹不停上下、远近调节,促使睫状肌不断收缩和舒张,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强化眼部肌肉,会改善因长时间近距离阅读等造成的视疲劳。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乒乓球、羽毛球及网球等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快、力量大,临床中常见因羽毛球、网球等撞击造成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的患者,请大家在此类运动过程中,尽量佩戴防护镜,避免意外造成伤害。

(《多方携手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2021年3月18日《中国体育报》)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明行动”将开展八个专项行动,目标是确保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B.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关键在学校,学校要形成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学习环境。
C.家庭对孩子的视力防控至关重要,家长要尽早、定期关注孩子的视力;如果发生近视,应当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矫正。
D.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已患近视的孩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也能延缓近视发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率较高,过半学生近视度数在300度以下,高度近视的比例较低。国家卫健委拟定2030年将6岁儿童的近视率降至3%左右。
B.随着年级升高,近视比例不断增加。与2014年相比,2018年全国小学、初高中近视比例有一定回落,已提前完成了2030年小学近视率38%以下的目标。
C.由于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家长只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走出室内,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缓解视疲劳,防止近视的发生、发展。
D.小球运动可以促使睫状肌不断收缩和舒张,眼球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视疲劳,但此类运动也可能因撞击造成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眼部伤害。
【小题3】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快速攀升,原因何在?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第一,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新一轮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前景广阔。第二,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愈发显著。一方面,科技在文化产业中得到重要运用,文化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文化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文化产业,微观方面,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供给,促进了文化企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增加了营业收入,延伸了产业链,而宏观方面,科技的运用改变了文化产业生态,使文化产业往市场细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第三,文化产业进一步优化、壮大文化艺术类人才市场。文化产业能够发挥蓄水池的功能,支撑优秀人才的成长,使优秀人才、专门人才分工,并且多个音乐团队成立时间较长,团队配合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各大音乐团队、厂牌、公司按照季度、年度规划好原创音乐作品数量并做好统筹安排,能有效促进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

(摘编自人民网《坚守人民情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并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纪实》)

材料二:

内容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有内容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中,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与现当代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是整个产业面临的难题,古风音乐产业化的道路上,内容创作端担负着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音乐体系有机结合的使命,如何创造有价值的音乐内容、保持音乐文化创造中的原创力、持续这样的原创力是古风音乐产业化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龙思颖《古风音乐产业化困境》

材料三:


   

   许多古风歌翻唱自日本歌

翻唱歌曲原唱
音频怪物《浮生未歇》中岛美嘉《桜色舞うころ》
董贞《青衫隐》一青窈《かざぐるま》
音频怪物《一醉南柯》松任谷由实《春よ、来い》
HITA《采薇》镜音双子《纺呗—つむぎうた—》
妖言君《戏言》滨崎步《BALLAD

材料四: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样,皆可以成为古风音乐的题材。在故事资源上,将中国古代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融入创作,同时深挖古典文学典籍,将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传统礼仪等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创作题材;在情感与价值观上,不只有神仙眷侣的爱情、侠肝义胆的豪情,也可以是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宁死不屈的品行、寸草春晖的亲情和情同手足的友情;在音乐内容上,首先发掘鲜为人知的音乐资源,在音乐中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民歌、戏曲、地方音乐,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音乐魅力。

音乐的创作确实需要融入创作者的感性情怀,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但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才是创作的基础。古风音乐人需要加强专业学习,促进高质量音乐内容的产出。

古风音乐团队、厂牌以及公司在内容的持续产出上占有资源优势。当前多个古风音乐团队已经拥有一条相对完整的生产链条,对音乐制作人、监制、词曲作者、演唱者等环节都有较为细化的分工,并且多个音乐团队成立时间较长,团队配合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各大音乐团队、厂牌、公司按照季度、年度规划好原创音乐作品数量并做好统筹安排,能有效促进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

(摘编自赵梅枝《中国风现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既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又有科技对文化的支撑。
B.要走出古风音乐产业化困境,还要解决如何创造有价值的音乐内容、保持音乐文化创造中的原创力、持续这样的原创力等问题。
C.“梦”“笑”“花”“人间”“夜”“酒”等具有写意性的词在古风歌词中使用率较高,可见,古风歌曲中歌词的某些用词上有同质化现象。
D.随着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从业人员也急速增长,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古风音乐有部分翻唱自日本歌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古风音乐在原创力方面还需要多方挖掘资源,促进原创力。
B.科技服务于文化产业,宏观上,增加了文化产品的供给;微观上,使文化产业往市场细分、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C.“内容为王”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关键词之一,古风音乐已经将传统文化内容和现代音乐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D.因为古风音乐制作者已经做好统筹安排,促进了音乐作品的持续产出,所以,很多古风音乐团队拥有完整的生产链条。
【小题3】当前我国古风音乐显现出同质化严重、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想更好发展我国古风音乐,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请结合材料四给出几点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