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盖将终焉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选自苏辙《栾城集·巢谷传,有删节》

【小题1】文中高恭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谈及高恭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2】用斜线(/)给材料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18-19高二上·北京丰台·期末
知识点:苏轼(1037-1101)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宋)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及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幸其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诚,争师尊之。

【链接】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邵、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之。及其卒也,羌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粥、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B.汉中之言,无一不       酬:报答
C.虽弄翰戏语                       弄翰:执笔写作
D.皆画像立生祠             事:祭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       夫晋,何厌
B.蜀之资,以争天下                       击沛公于坐
C.其仁义礼乐                                 以其无礼
D.故天下信                                 还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B.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C.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D.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③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④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从《庆历圣德诗》中知道了范仲淹等十一个人,乡先生评价韩、范、富、欧阳四公为人杰,苏轼当时虽然未能全部明了,但是已经在心中记住了他们。
B.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君主致天下太平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C.范仲淹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范仲淹虽然后来做了官,但依然保持节俭,除非宾客来访,否则不吃肉。
D.所选两段材料,传文通过叙述介绍范仲淹其人其事,序文通过抒情议论表达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
【小题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所以道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前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节选自《后赤壁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B.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D.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小题2】下列对选文所写的景色和《赤壁赋》所写的景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
B.《后赤壁赋》中的“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写的是初冬之景。
C.《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一样也是写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清风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D.《后赤壁赋》写的是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景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在古代,一个月中的某些日子有着待定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晦,最后一天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B.木叶,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中的“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代诗歌中多特指落叶,有暗示之意。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
C.赤壁,关于与赤壁有关的赤壁之战的地点,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而苏轼游览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的地点。
D.冯夷,也即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B.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C.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D.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本文是“引言”“前言”一类的文章。
B.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C.朔晦,意思是朔日和晦日。朔日指旧历每月初一日,晦日市每月最末一日。
D.古人往往用蛮、夷、狄、戎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对南方各族通称为“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