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下一代史学是什么样子?显然,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史学未来发展的每一个节点。不过,鉴往可以知来,我们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来观察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

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不断打造“新史学”。到了20世纪,史学的变革不断加速,日渐从传统史学走向“新史学”。20世纪50年代之后“新史学”曾一度雄踞史坛、风行一时。在这一过程中,“新史学”伸出了两只手,一只与自然科学牵手,另一只与社会科学相挽,不再“闭关自守”、束缚在单一的史学研究模式之中。在西方,从鲁滨孙的史学需充分利用“新同盟军”的呐喊,到年鉴学派“打破学科之间围墙”的呼唤,都旨在倡导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随之而来出现了现代史学的多个分支学科,如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影视史学等。在中国,自20世纪初以来,“新史学”运动也是一浪接一浪。梁启超强调“新史学”研究应当“取诸学之公理公例而参伍钩距之,虽未尽适用,而所得又必多矣”。不过,正当“新史学”特别是西方“新史学”踌躇满志之时,也出现了诸如“被砸得粉身碎骨的历史学”“没有人的历史学”等质疑,一些人认为“新史学”成了“非史学”,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新史学”将来会发展到什么样子,当下还看不清楚,但史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之势却难以阻挡。

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中国传统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之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同源流的史学,会而合之,比而观之,更是学术上的盛事。缺乏史学思想的互通,人类将难有互相了解之日。”在20世纪以来的史学发展历程中,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日益增多。展望未来,这种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定不断出现新局面。虽然东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是史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向,但当前面对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我们还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可谓任重而道远。

唯物史观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步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力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不断凸显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史学始终关注普通民众和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留意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前途命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科学理论,其价值必将在史学未来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也为重绘世界史学版图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26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可以从20世纪以来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得到观察。
B.现代史学多个分支学科的出现,使得史学日益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景象。
C.西方学术文化上的霸权,阻碍了东西方史学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
D.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和推动史学发展过程中,才凸显了自身的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了史学未来发展的大致趋向,并从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B.文章从西方和中国两个角度论证了“新史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C.文章第三段引用学者的言论证明了中西方史学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的观点。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以后,“新史学”完全脱离了传统史学,曾经一度雄踞史坛。
B.质疑“新史学”的观点是认为它丧失了史学的社会功能与学术价值。
C.西方学者并没有认识到东方史学有许多值得西方史学借鉴的内容。
D.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价值。
18-19高二上·山西晋中·期末
知识点:其他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传(节选)

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小题3】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1月18日,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在福建福州实施成功,顺利将一头小猪的肝小叶切除。

据悉,本次手术中,医生和需要进行手术的小猪相隔50公里,通过中国联通5G网络环境,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将小猪的肝小叶顺利切除。在手术现场,大家能够通过屏幕实时观测到手术进行的情况,在3D眼镜的辅助下整个实时画面更显震撼。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通过实时传送的画面,利用5G网络远程操控手术钳和电刀,同时通过音视频与手术室内助手进行交流。

5G的低时延保证了5G网络下传回的图像与实时影像几乎不存在或者存在极小差异,保证了一些特殊场景下机械手代替人手做手术的可能性及成功率。专家表示,未。来,临床医学有望更广泛运用5G技术,让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能迅速普及到偏远地区,让患者不出远门,也能享受专家诊疗,看病更便捷。

(摘编自《新浪财经》)

材料二:

由于渗透性强和关联性强,所以文化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非常强。近年来,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有报告称,5G技术将为文化产业带来广阔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一方面,5G技术的应用,会优化文化产业的生产流程,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另一方面,5G技术也会为数字化信息的高速传输创造条件,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在不远的未来,随着5G应用广泛融入社会,文化产品的数量与种类将会不断丰富,人们还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类别的文化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5G极大地促进了上游电子元器件、中游网络设备以及终端应用设备的全产业链升级,带动信息消费空间很大。”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监管研究部主任张春飞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方面,5G将带动手机终端升级换代,从而推动手机厂商制造更先进、更丰富的终端产品;另一方面,网速快了,终端好了,也将推动互联网、软件企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带动整个信息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信息服务消费。

事实上,5G终端的换代升级已经开启。以手机终端为例,在2月底举行的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5G手机频频亮相,华为、OPPO和小米等企业各自发布5G手机。

市场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较2020年增长255%。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3月3日报道

据香港《星岛日报》3月2日报道,借助两会契机,天安门广场和两会新闻中心成为北京首批提供5G网络全覆盖的区域。记者们兴致勃勃地试图用手机感受一下飞一般的网速,发现能搜到5G信号,但不能上网。一名现场工作人员说:“个人手机现在肯定上不了5G,因为国家还没有发放5G入网证,另外市面上还没有卖5G手机。快的话,今年下半年,市民就可以在商场买到5G手机了。”

报道称,工作人员表示,记者可以在5G专用计算机终端上更快捷地上网及传输数据。两会新闻中心数台免费提供给记者使用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5G网络,为参会记者采访、编发和传输稿件提供了方便。

(摘编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首例基于5G网络的远程动物手术中,与手术现场相隔50公里的医生借助中国联通5G网络环境,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
B.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等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C.5G终端的换代升级已经开启,市场调研公司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亿部,较2020年增长不止两倍。
D.两会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和两会新闻中心,个人手机可以搜到5G信号,但是不能上5G网络,主要是因为没有使用专门的5G手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小猪肝小叶切除手术中,主刀医生能够通过屏幕实时观测到手术进行的情况,并能通过音视频与手术室内助手进行交流。
B.5G的低时延特性保证了传回的图像与实时影像几乎不存在或者存在极小差异,为一些特殊场景下机械手代替人手做手术提供了可能性。
C.近年来,由于渗透性强和关联性强,文化与互联网、旅游、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
D.两会新闻中心成为北京首批提供5G网络全覆盖的区域之一,在这里,记者可以借助5G专用计算机使用5G网络上网、编发和传输稿件。
【小题3】5G时代即将来临,它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归东方生态文化的经典价值       王岳川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一种“回归经典”的文化大潮。人文学者应该在回归经典中“守正创新”,在“物质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实现“精神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中国文化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以琴棋书画为主的艺术文化和节日民间文化。

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为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眇境界和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和谐、妙道、慈悲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东方价值整体。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的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已经被百年历史证明不是东方的福音,而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人类遭遇的问题,核大战也罢,资源耗尽也罢,环境污染也罢,沙漠化也罢,海啸也罢,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文化生态危机,它使得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道德沦丧、心态失衡,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在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导引下,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都正在走向“理论翻新时代”和“肉体体验时代”。于是,升级、突破、扩展、肉身感、消费主义就成为这代人的精神轨迹。当代人成为从旧的“经验时代”蜕变出来又仰望着“理论时代”的中间人,他们从生活话语方式、日常行为模式和当下时尚态度中,将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这些因素在一种“新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当代人的想象、城市的色彩和气质、周边的环境和思维的演变。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

东方差异性文化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开始了对“东方”的全新关注。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可以认为,西方正在吸收东方文化精神而从事人类文化的新整合。换言之,新世纪西方知识界将目光转向东方,必将给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社科认识模式以新思维,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

(选自2010年6月16日《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中国文化”,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只要坚持拿来,同时坚持输出,就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
B.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是思想文化,它主要由儒、道、佛三种文化构成。
C.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之境”,中国人以此来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
D.中国文化虽然已经世界化,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全盘西化”浪潮的冲击。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性可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的危险。
B.当代人已经从旧的“经验时代”走出,却还没真正走进新的“理论时代”。
C.受欧美现代性、后现代性影响,亚洲和非洲人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的危机。
D.全盘西化并没有给东方带来福音,这使得西方一流思想家将目光转向东方。
【小题3】对西方现代性扩张后果的概括和解决方法的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性扩张导致了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它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
B.现代性到了极度膨胀的程度就会反过来毁灭人类。
C.现代性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又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形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
D.设立孔子学院的这种文化“输出”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孔子学院的设立一定能促使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