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灵魂。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上古神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最为质朴的记录。

袁坷说:“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神话。”神话大多数是口头创作,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想象和原始理解。虽然我国上古神话受到种种破坏,但人们依旧能够从中看到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理想。上古神话中精彩纷呈的故事,光芒四射的智慧,大胆奇特的想象,浪漫瑰丽的色彩使得上古神话具有非凡的文学魅力,也使得它成为了民族精神文化的源泉之一。

上古神话在民族精神方面具体表现为一种悲剧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积极奋进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说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为了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一个女子甘愿衔木石以填海而不辍,她的崇高举动表现出悲怆之力。小小的精卫,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要以自己微小的身躯和微不足道的力量填平茫茫的大海,这是多么执着的抗争,多么悲壮的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夸父为着追赶太阳而渴死在路上,他是为了心中的梦想而追逐不已。巴金先生曾说:“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想到,在现实的生存困境中,古代先民在与大自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在鲧禹治水的故事中,“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埋,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的行为类似于古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集其精力生下禹,禹秉承父志,最终使得洪水消退,万物重生。这体现的更是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信念。上古神话中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与脉络,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不是由它的历史确定的,相反,它的历史是由它的神话决定的。”这里,恩斯特卡西尔十分肯定了神话对于民族历史的影响。同样,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也能看到上古神话的影响。毋庸置疑,上古神话故事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原始神话中,人类从何而来?包容人类和万物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原始先民们思考过这样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今天愈发迷茫愈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不屈于大自然的神秘莫测的威力,幻想通过神力战而胜之,正是神话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神话中所表现的这些人类的先祖与大自然积极抗争的生动场景,至今仍能给人们一定程度的力和美的享受,这或许就是神话至今仍具有某种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一种表现。

人不应当因为有了更加科学的思维而抛弃上古神话。上古神话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它是历史的,是有价值的。就如一个成年人不能够否认自己的童年的价值一样。如果武断地否定上古神话,岂不是和吃饼的大汉一样觉得只有最后一块饼有价值而前面吃的都没有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适时地回头看看历史的东西,经历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必然会发出金子般的光芒。现在的人们太过盲目,追求了半生却发现迷失了方向。一个牢固的精神根基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强大的根基,人生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焕发生机。而一旦缺失这样的根基,人就会枯萎,以致迷失在滚滚人流中不知所以。

通过研究上古神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追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因为由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它们都曾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只要秉承这些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精神品质,一个崇尚道德、境界高远的华夏民族将会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摘编自豆丁网文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和周围世界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之一。
B.神话是人民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初的也是最为质朴的记录。
C.神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原因就是神话所表现的积极向上的斗争精神场景,至今仍给人带来力和美的感受。
D.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斗争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是一种民族英雄勇于担当民族责任的精神写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上古神话想象大胆奇特、色彩浪漫瑰丽,其非凡的文学魅力使得它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不竭的源泉。
B.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发展的源泉和脉络,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上古神话是民族精神文化之魂。
C.上古神话开创和奠基的精神特质以及所起的巨大精神力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
D.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与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故事是上古神话中悲剧情怀的代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神话中不具有悲剧情怀的是(       
A.盘古开天
B.仓颉造字
C.神农尝百草
D.刑天舞干戚
18-19高二上·湖北恩施·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谷歌、英国 Venturer联盟和阿联酋的“EZ10”等,到中国的百度,无人驾驶都已经进入到路试阶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移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种,但是在市场应用上,与普通机器人及通用人工智能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普及。

无人驾驶汽车的各单元性能已满足当下的物流市场需求,其精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导航技术的提升。配合互联网、物联网及持续提升的信息化平台技术的智能导航系统将会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应用能力。当然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神速,但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处于技术储备期,其性能全面提升尚需时日。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一纸行文全面鼓励无人驾驶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将会给物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货运车辆变成了自动化运输网络中的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由此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

材料三: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无人驾驶落地除了技术,还需考虑到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在未来交通解决方案中, Hyperloop公司的高铁、 Kitty 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投资了4家无人驾驶公司。无人驾驶是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驾驶行为,需要人、车、路高度协同。广州公交集团董事长谢振东表示,无人驾驶整个生态是由各种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目前无人驾驶的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未来需要从技术等各个方面做更多工作。在广州联通总经理廖江看来,无人驾驶要求车路协同,特别需要可靠的网络,5G技术和5G网络非常契合车路协同的要求。他说:“5G网络建设对自动驾驶发展很重要,然而5G本身建设有难度,它要求建更密集的基站,对运营商有很大的挑战。”广汽研究院郭继舜透露,广汽即将量产第一辆L3智能驾驶汽车,“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主芯片由国外的一个供应商提供,有延期的风险。我们非常需要中国能先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拥有足够的算力和功能安全。”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1月28日)

材料四:

人类经过驾校训练,相对容易就可以掌握驾驶技能,但是用机器并非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很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人类思维是在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模式分类以及学习的。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预测的模型,对于驾驶行为而言,预测能力非常重要。”郑南宁表示,针对这些难题所开展的尝试,需要整合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这是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

郑南宁表示,未来需要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将神经科学和脑认知作为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灵感来源,使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如何实现同样的功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之一。”郑南宁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发现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突破点在哪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极有可能出台政策全面鼓励无人驾驶。
B.据材料二可知,预测无人驾驶市场的规模与增长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无人驾驶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C.可靠的5G技术和5G网络可满足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的要求,而密集的基站建设,对网络运营商也提出了挑战。
D.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有实现逻辑推理、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的巨大的计算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类似人类思维中的预测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人驾驶汽车已完成技术储备进入路试阶段,作为人工智能市场应用的一种,将要比通用人工智能及普通机器人更早地得到普及。
B.无人驾驶汽车用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使得智慧物流保持超载低价状态的同时,更加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C.随着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建立及完善,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无人驾驶将成为未来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
D.若将受神经科学和脑认知启发的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无人驾驶汽车或可实现新的技术突破,进而增强驾驶行为的预测能力。
【小题3】一、三、四三则材料,对“无人驾驶”相关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诗危机的根源是炎黄子孙对自己文化的疏离。
B.唐诗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
C.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
D.唐诗具有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唐诗有助于我们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
B.唐代诗人的才华横溢,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
C.杜甫的沉郁忧思如同屈原,已化作永恒的精神。
D.对于唐诗这样的经典,现代人需要热爱和认同。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
B.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文字很难表达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意味。
C.对作者来说,阅读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就是一次对唐诗的重新认识。
D.如果我们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就能重回民族文化的顶峰,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钱花

聂鑫森

古城湘潭雨湖边的这条巷子,叫什锦巷。巷子长而曲,住着二十几户人家,一家一个或大或小的庭院。院里的空坪谁也不会让它闲着,种树、植草、栽花,总有几个品类,让春光秋色怡目养心。

可简家的小院里,就栽一种花:金钱花。先长苗于土,再移栽于盆,一盆盆的金钱花搁在高低低的木架上。

金钱花属菊科,又名旋覆花、金榜及第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开花于农历六月伊始,黄色,大小如铜钱,飘袅淡雅的香气。一入秋,花则愈见金黄灿烂。

简家的当家人叫简亦清,在附近的平政小学教语文,高高瘦瘦,面目清癯,走路慢慢吞吞,见人一脸是笑。但据说他讲起课来声震屋宇,学生的精神不能不为之一振。他很安于现状,教小学语文没什么不好,一呆就是几十年。同事们都知道他腹笥丰盈,尤其在中国文字的研究上颇有心得,用笔名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如果去教初中、高中的语文举重若轻,但他从没想过调离这码事。

简亦清的妻子是街道小厂的工人,工资不高。独生子简而纯考大学时,填的志愿是商业学院的财会专业。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想读中文系?他说:“我将来想搞经贸,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富足。”简而纯毕业后,果然去了一家私营企业当会计师。

简亦清的业余生活很简单,一是侍弄金钱花,二是备课、看作业、读书。他对简化字的推广觉得很滑稽,这把“六书”所称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都搞乱了,是得不偿失。他嘴上当然不说,但在课堂上讲到某个简化字时,必写出相应的繁体字加以阐释,学生受益还感到有趣。

简家的日子,正如简亦清的名字:简单、清吉,但是,不露怯。巷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别人怎么送礼,简家也怎么送礼;电器、家具、衣服、饮食可以不讲究,但简家购买必需的书籍,却从不吝啬。

简亦清身体不怎么好,眼睛发涩(看书太多)、喉咙上火发痛(讲课太用力)、气阻痰多(元气不足)。他懒得上医院,只是用深秋采摘后晒干的金钱花泡水喝,据说很有疗效。

有人问他:“简老师,你栽金钱花,是自备良药治病吧?”

“此其一。也可以为别人预防病和治病,此其二。”

问话的人笑了,是另一种意味的笑。现在医疗条件多好,谁得病会去吃这金钱花,主人是企望日进斗金吧?

简亦清执教杏坛育人多矣。学生中,当官的、从商的、搞科研、文教的,大有人在。他们现在成气候了,总会记起简亦清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一辈子的道路取决语文”,于是格外专注语文的学习,因而大有收益。师恩不可忘啊,便常会登门来看望简亦清,聆听教诲。学生告别时,简亦清总会送上一盆金钱花,和一张用毛笔写了字的花签纸。

正在走仕途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陈翥的《金钱花》诗:“袅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闲门永巷新秋里,幸不伤廉莫嫌多。”

“简老师,这诗是你的夫子自道,也是对我的警诫。谢谢。”

有经商当了大老板的,花笺上写的是唐代皮日休的《金钱花》诗:“阴阳为炭地为炉,铸出金钱不用模。莫向人间逞颜色,不知还解济贫无。”

“简老师、我懂得你的意思,赚了钱勿忘做公益慈善事业,我会牢记在心的。”

……

简家的金钱花,年年是满院子的清香,满院子的金黄。

儿子简而纯成家了,有孩子了。

简亦清额上的皱纹,一年年的深,一年年的密。就在他办好退休手续的时候,突然病倒了。医院一检查,是肺癌晚期,六个月后安详辞世。秋风飒飒,枫叶萧萧。

有一天,简而纯兴冲冲跑回家来,对妈妈说:“我们公司董事长的父亲做七十大寿,为了彰显富贵气象,寿堂内外都要摆上金钱花。他说要买下我家的金钱花,每盆两千元,全都要了!妈,一笔大钱哩!”

老人突然板下一块脸,大声说:“你爹生前没卖过一盆花,他走了也不能卖。老板要摆阔,可以去堆金累银,别糟践这花了!”

简而纯垂下头,喃喃地说:“老板会怎么看我?妈……”

“我只记得你爹说过的话:要常想世人怎么看我!”

“……”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较为细致地交代了简家小院所处的环境,为后文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营造出了民风浮朴、恬然悠静的氛围。
B.以“金钱花”为题,不仅是因为简亦清喜欢种金钱花,还因为花的飘袅淡雅、清香满园也象征着简亦清高尚的品格。
C.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简家小院与其他人家的对比、简亦清与儿子的对比等等,鲜明地凸显了主人公形象。
D.小说写简亦清送给已毕业的学生写有碳带陈翥、皮日休《金钱花》诗的花签纸,用意是反映简亦清腹笥丰盈,博学多识。
【小题2】小说中简亦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