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 神是一致的。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 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 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 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 也为人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尚和,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表现。“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 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中国荼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客来敬荼,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 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荼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鲁鸣皋《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文化融汇科学知识和哲理,包含有关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B.茶德标准最早由陆羽提出,后经茶专家相关的阐释注解,人们慢慢认识到茶道精髓。
C.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是“和”精神的表现。
D.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传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行为规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及作用,并从“重德”“尚和”两方面进行论证。
B.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引用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以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介绍了“客来敬茶”的习俗和礼节,说明“尚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D.本文逻辑清晰,“重德”侧重阐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尚和”侧重阐述人与他人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品赏一杯清茶,不仅能体现这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价值取向。
B.按“廉美和敬”的茶德标准,一个人如果品行低下、生活不节俭,是不允许喝好茶的。
C.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追求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由此可见他们深谙茶的本性。
D.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重德”“尚和”的精髓,必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重要作用。
18-19高一上·辽宁抚顺·期末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擅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锦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批;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

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カ,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党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为社会稳定、国家认同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是鸦片战争后人们忧患意识不断更新和转变的重要原因。
C.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情感认同,促使了人们在对外御辱中民族情感的觉醒。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社会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但人们对民族前途渐趋理性思考。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了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并从三个方画对其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突出了两次战争对近代人们家国情怀的重要影响。
C.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近代家国情怀的复杂性,论证了其复杂性对社会变革的危害。
D.文章以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论证了忧患意识的积极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忧患意识相较,对近代历史的影响,近代忧患意识内涵更丰富,更具活力。
B.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使得感性且单一的传统家国情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习近平主席讲话曾引用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其情感认同与文章是相通的。
D.社会发展日益复杂,我们要敢于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忧患意识也应与时俱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

《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

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
B.《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
C.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
D.“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
B.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
C.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
D.《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B.“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
C.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
D.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人们占卜时把与该次占卜有关的信息刻写在甲骨背面而产生的。由于甲骨上的书写空间极为有限,卜辞不可能长篇大论,因此其“文学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极有限的。但无论如何,甲骨卜辞确实已体现出很高的书写水准。青铜器铭文与甲骨卜辞皆为中国早期特种书写的经典范本,但二者又有不同。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当时异常贵重,因此铜器上的书写就需有特殊价值。后世的铭文篇幅很长,而且一些标记性文字,如主人称谓等出现在显眼位置,说明它已具备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铭文的这种功能应与书写者的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只关注文本层面,会发现商代铭文与甲骨卜辞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它们的典型格式都以干支开头,都有配合某种仪式的叙述模式,内容多具宗教神秘性等。但若深入探讨其创作意图,就会发现二者的本质区别。卜辞的创作实际是不自由的,它必须完全依附于占卜仪式,仪式有什么,卜辞就写什么,只能删减不能增多,也不能变换顺序或进行夸张、虚构,更不能记不相关的内容。铭文最初也依附于铜器,比如要说明铜器的主人、用途等,但从商晚期开始,这类内容所占篇幅减少,有时候还可省略,再后来,铭文重心便完全集中到叙事上。与甲骨卜辞不同,铭文体现出多种创作意图,这些意图可由多种事件引发,比如战功、封赏、嘉奖、宴饮等,甚至还有单纯出于炫耀或追念祖先的目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具有很高的叙事独立性,其内容确已大大丰富。这种变化给铭文书写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样式,包括可以融入复杂的书写技巧或丰富的情感。如著名的《史墙盘》,采用双线对比叙事,极具史诗感。

随着铭文的不断发展成熟,创作者开始探索更多书写的美感。在物质层面,他们讲究文字精美、行款整齐,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更追求新变。《虢季子白盘》中倒叙的使用就是对叙事变换之美的追求,其倒叙部分又将原本平淡的散文句转化为句式齐整、气势宏大的颂歌。而西周早中期的《毛公旅方鼎》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极端,其句式为整齐的七七、四四、四四,且句句押韵,呈现出更明显的诗化倾向。与一般书写不同,铭文的书写可能是多人合作的过程。比如文章可能由铜器的主人授意创作,而它真正的作者或许是某位具备相当学识的史官,但最终将它呈现在铜器上的又是某位工匠。这一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铭文独有的特征,比如不同家族的铭文呈现出近似的语言风格等。此外,部分铭文可能存在“二次书写”,即它并非完全原创,而是以相关典册档案为参考,甚至进行迻录。而之所以要进行二次书写,又与铭文“传遗后世子孙”这一重要功能密切相关。

铭文的发展对于我们研究古代书写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对象,它所确立的词汇、句法、篇章与修辞体系,已深入人心,并最终被归结为一种经典文体。刘勰《文心雕龙》说:“铭题于器……铭兼褒赞,故体贵弘润……”这段概括基本准确。

(摘编自姚苏杰《青铜器铭文与“特种书写”》,《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都是特种书写的范本,但甲骨卜辞不像青铜铭文那样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B.甲骨卜辞的创作意图较为单一,铭文的创作意图则多样,铭文的内容比卜辞丰富。
C.与甲骨卜辞不同,为了“传遗后世子孙”,铭文常常多人合作,“二次书写”。
D.刘勰认为铭文的主要功能是“褒赞”,这一观点得到本文作者的充分肯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了卜辞与铭文的功能与价值、创作意图、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不同。
B.《史墙盘》《虢季子白盘》《毛公旅方鼎》说明铭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
C.文章最后一段提出了铭文在今天的意义,说明研究铭文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D.本文综合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篇大论的作品,其“文学性”更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有力更充分。
B.甲骨卜辞只记录占卜仪式,不能记录其它不相关内容,因此它只与占卜有关。
C.铭文的重心可以完全集中到叙事上,这让铭文的叙事更独立,情感更丰富。
D.铭文是研究古代书写十分理想的对象,它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上古战争等历史。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