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紫色眉豆花

张炜

老亮头分工管菜园,总爱把眉豆架搭得高高的。

有个叫“小疤”的姑娘和他一块儿管菜园。

她很漂亮。名字叫“小疤”,其实细润光洁,谁也找不出一个“疤”来。

老亮头没有老伴儿,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外地读书,一个当兵。他一个人不愿守着空空的房子,就在菜园里搭了个铺子。竖起四根高高的木柱,上端扎了个草铺。上下要踏木梯,他管这叫“草楼铺”。

老亮头听到木梯吱嘎吱嘎响,就知道小疤来了。

小疤上了草楼铺,故意向着冒烟的地方,将鼻子蹙起来吸一下。老亮头的烟锅一明一暗,映出一张黑黝黝的脸。他老也不说话,只望着天边那几颗星星。小疤问:“你闻不见吗?”

“闻见什么呢?”

“香味呀,眉豆花的,一阵一阵的。”

“一阵一阵的,我闻不见。”

老亮头依旧向天边的星星望去。停了一会儿,问道:“你望不见吗?”

“望见什么呢?”

“南边的山,墨黑的那一长溜……”

“一长溜儿,我望不见。”

小疤低下头,两手捏弄着衣襟儿,突然声音低低地说:“小来来走了半年多了,我怪想他的……”

——小来来,老亮头的小儿子,一个中专生。

“刚走了几个月嘛,调皮东西。想他干嘛!”

“那走了好久的,你想不?”

老亮头一直望着南面的星空,自语似的说:“他们的部队在南山里开洞。这阵儿老不来信……”

小疤喃喃地:“什么时候能凿成一个山洞啊?一凿一凿的……”

“都是年轻人,性情拗,像春林一样,你想凿不成吗?”

“春林性情拗啊?”

老亮头重新点起那个烟锅儿吸起来,偏偏不说“拗”不“拗”的事儿。

小疤走下草楼铺时有些失望。

天亮了,她又到眉豆架下了。

老亮头就在一旁忙活着,嘴里不闲。他说:“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好帮手。早些时种山芋、南瓜,搭葫芦架,我都让春林做帮手,他总知道你要做什么。”

小疤故意板着脸:“你只记着春林、春林!你叫他回来做帮手吧!”

老亮头咕哝着说:“春林走了三年了,从没断过信。可这一个多月我没收到他一个字……”

小疤立刻变哑了。

紫色的眉豆花一串串从头顶垂吊下来,好看极了。她突然记起了自家的小屋。很多年前,那小屋门口的篱笆上也开着一片紫云似的眉豆花。篱笆后有人探出头来——一个男孩儿,眼眉粗粗的,像眉豆角儿……

她总嘲笑地喊他“楞冲”。她和这“楞冲”一块儿长大,在河里捕鱼,林子里捕鸟……

黑天后,小疤又吱嘎吱嘎踏响了草楼铺的木梯。

“后来我去护老林子,对付那帮偷木贼。我跟你讲过:我干什么都愿让春林做个帮手。……也许我不该什么事都牵上他。这使他吃了不少苦头。”

老亮头望着黑漆漆的夜色,声音渐渐变得沉重了。

小疤不由得又记起了那爬满了眉豆花的篱笆,篱笆后头那棵大青杨树。

“楞冲”到老林子里去,每天傍晚总要路过小屋。他们都贴着青杨树站着。“楞冲”说:“真香,你总往脸上搽些什么?”她委屈地说:“不是眉豆花的味儿吗?”

老亮头长长叹息一声:“他凭着一身好水性,在河浪里跟坏人斗劲儿……救是救下来了,可是落了一身伤疤。”

一滴露水落下来,她伸手抹了一下脸。停了好长时间,她说:

“总也不来信,怎么回事呢?”

不久的一个早上,两个军人和村支书一块儿进了菜园……老亮头回来的时候,对小疤说:

“我要去看看春林,随这两兵一起。”

小疤盯着老人的身影消失在一排子杨树后头,心里一阵慌促。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

一个晚上,那木梯又吱嘎吱嘎响了起来——老亮头回来了!

小疤又惊又喜,第一句话就问:

“春林好吧?”

“他立了一等功。”

“啊!”小疤掩上了嘴巴。停了一会儿,她口吃似的说:“一等功,就忘了……家里人呀!”

“他……”老人燃着了烟锅。

“小疤,我跟你说春林他们在干什么哩?”

“开一个山洞。”

“是啊,人们凿了它五年了。五年里它都是乖乖的。想不到,它上个月里发脾气,轰隆隆塌下一截儿。春林是个班长,紧要时他抢了上去。同班的五个战士活着出来了,他自己腿伤了……”

“伤了哪儿?重吗?”小疤猛地站起采。

“分不出哪,医生就把它割去了……”

小疤呆住了,身子一晃,倒在老人身上。她哭了起来。

老亮头不知什么时候咬破了嘴里的烟管。

“……我见到春林,也像你一样大哭起来……他对我说:‘爸,你看,你儿子没做亏本的事:一条腿换回了五条命,还不值吗?……’”

“啊!春林……‘楞冲’!”小疤把食指咬在嘴里,怔怔地望着南边的天际,望着在淡淡夜色里那一溜儿长长的山影。

由于水的滋润,眉豆蔓儿缠上架角,那顶在藤蔓儿一端的密密小花,一夜间开放了!紫紫的一片,如铺开的一层锦云。

她今天就要去看望她的“楞冲”了。见面说些什么呢?三年没见了。说他的腿吗?不,先不说这个……还是说说眉豆花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疤牵挂着春林,却假托想念小来来向老亮头打探消息,心事不言自明,质朴、羞涩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B.老亮头不了解小疤的心思,小疤也不明白老亮头眺望远山的原因,彼此心灵的阻隔增强了情感表现的张力。
C.作品通过老亮头、小疤与春林间的故事,既表现了亲情、爱情的淳朴美好,也赞美了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D.作品语言朴实蕴藉,带有淳厚的乡土气息,大量对白贴近人物心理,饱含丰富的潜台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小题2】作品多处写“眉豆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小题3】“春林”“老亮头”和“小疤”,你认为谁是主人公?请结合作品谈谈看法。
18-19高三上·福建厦门·期末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紧箍咒

张中杰

侯家村人都知道,村长老侯是个保守派,儿子小侯是个激进派。老婆病故时儿子小侯才五岁,老侯怕后妈背后虐待小侯,便发誓不娶。但打小由于派别不同,天天针尖对麦芒,日子过得叮叮咣咣居无宁日。

小侯打小调皮捣蛋,扒豁子捅漏子,老侯跟在后面赔不是陪笑脸“擦屁股”,几乎是家常便饭。但老侯不舍得动小侯一指头,也从无怨言。

老侯喜欢《西游记》。尤其羡慕唐僧,因为玄奘有观音送的紧箍咒,能把齐天大圣治得服服贴贴。老侯是党员,当过几年民办老师,便对儿子小侯说:“老辈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过来也一样。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小侯反唇相讥:“都什么年代了,国家提倡民主自由呢?你收回这招吧!”

“孝顺孝顺,不顺则不孝。我一辈子就你这么一个宝贝蛋,出了事可就是坑爹!你得顺着爹,听我上课,念念紧箍咒!管保你小子这辈子平平安安!”

村里有个造纸厂经营不善快垮了,小侯挺身而出要承包。老侯招数使尽挡不住,便板下脸来给小侯立规:“每季度回家上紧箍咒课一次!”。小侯笑而应允。上课内容:以人为本,不坑百姓;诚信立身,利国利民;不准浪费,节约成本……小侯耳朵快听出茧子了。

一天,小侯正与客户谈业务,被老侯揪着耳朵拎回家“开小灶”。“胆大包天,坑乡亲的事也敢干?”小侯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邻居张大娘家去卖麦秸秆少了二十斤,给老侯听到了,亲自去过秤,发现秤中有“猫腻”。小侯自知理亏,在屁股上挨了几脚后,动拿着钱给亏斤两的村民挨家挨户补偿,还在老侯严厉的目光监督下一一道歉。

树立了诚信,纸厂形势喜人。老侯农闲时闲不住,开了家废品收购站,没人去的时候还自己背个大麻袋捡废品。小侯嫌没面子劝老侯,老侯生气了“我锻炼了身体,又让村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还为你厂提供了纸源,一举三得。难道还丢你大厂长人了?”噎得小侯直翻白眼。

每年年底,小侯给老侯孝敬一个大红包。老侯并不推让,还说,“你别以为用红包就堵我嘴了,少来这套。接包是给你大厂长尽孝心的机会,不失你面子。但这课一节可也不能少!”小侯哭笑不得。

小侯为提高纸厂效益,与几位经理商议,通过把大卫生纸改为小包装,并在小包装每段轧手撕线时增加两公分。一来大改小客户以为数量多了感觉占了便宜,二来增加了用纸消费量,可以卖更多的卫生纸。

谁知刚开工一天,老侯像长了千里眼顺风耳,把小侯逮个正着。当众给小侯和经理们上课:“大包装改小包装,只要不短斤缺两,我不管;但老人家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地犯罪。你们手摸良心想想,多这两公分,造成客户浪费多花钱,对国家资源也是浪费,睡觉能安稳吗?”

小侯摊上这么个较真的爹,只好又回归了原包装设计。可是其他厂家都改小了包装且延长了手撕线,纸厂效益被挤压,形势岌岌可危。但是通过技术革新,生产更健康的环保纸扩大生产,又需要一大笔资金,小侯一筹莫展,辗转难眠。

老侯拿给小侯一个存折,递过来报纸包着的现金,说:“存折里是你每年孝敬我的红包,我一分没动,还有我开收购站的赢利;加上我去乡亲们那借的现金,一共五十万!这可是我和乡亲们对你的信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小侯含泪点头。

年底,纸厂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小侯被评为县青年企业家十大标兵和市劳模。

临去市里表彰前一天,老侯带小侯去监狱看被关进号子里的发小。这个发小从小是个孤儿,开了家月饼加工厂。以前好奇跟着小侯听过老侯念的紧箍咒课。才听了两回就逃课,当耳旁风。因为追求利润竟然使用工业添加剂,吃出了人命,被判刑五年。

“爹呀,你这紧箍咒还真灵!能保平安。戴顺了,这辈子我都不取了!”

“那敢情好!可爹总有老的一天呀!我可巴望着你小子赶紧出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侯还总调皮捣蛋捅漏子,但老侯不舍得动小侯一指头,也从无怨言。这说明老侯十分爱小侯,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B.“胆大包天,坑乡亲的事也敢干?”说明在老侯的教育下,小侯的思想是警醒的,认识到坑害乡亲利益的事自己不会干。
C.小说前后照应,令读者不觉突兀。如老侯后来给小侯一个存折时提及资金来源——“红包”“赢利”——在前文都有所交待。
D.老侯带小侯去监狱看被关进号子里的发小,并揭示发小被判刑的原因。这一情节从反面表现老侯提倡的理念有现实意义。
【小题2】小说以“紧箍咒”为题,有什么妙处?
【小题3】为人应倾向于做“保守派”,还是做“激进派?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丢失的钥匙

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待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你那个伤心呀,号啕大哭,满地打滚。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了,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

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作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

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

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快帮我找找吧。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

至少一个小时。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

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车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

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

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

别说了,我知道。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漫步在冬日的暖阳里。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我每周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

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小题2】“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儿女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餐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要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曹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
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根技艺的高超。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小题3】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