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1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第六种自由

熊培云

①面对无孔不入的信息垃圾,人们将何去何从?是否需要知道那么多的东西?

②全世界每年出版近七十万种期刊,六十余万种新书,登记四十多万项专利,新增期刊近万种向你源源不断地输出层出不穷的新观点;九百多万个电视台、几十万个微波通讯塔、几万个雷达站、三十多万个民用电台,以及随时在增加的移动电话和终端电脑时刻提醒你注意全球任一角落发生的大事件。不止有新闻、调查、数据、分析、广告通行世界,更有预言、传言、流言与谣言招摇过市……

③上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第五大自由”。几十年后,索尔仁尼琴还注意到另一种自由,“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④在此,姑且将免于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称为“第六种自由”。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客厅不过是电视台倾倒垃圾的地方。在过去,性病广告只是贴在厕所、电线杆等“公器”上,而现在贴到了居民日日拂拭的家具上。

⑤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无疑已经耗费了我们的大部分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亡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

⑥其实,这不过是梭罗笔下的另一种“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正是为了逃离这种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

⑦梭罗曾经这样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而睡了一夜之后,新闻之不可缺少,正如早饭一样重要。“请告诉我发生在这个星球之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于是他一边喝咖啡,吃面包卷,一边读报纸,知道了这天早晨的瓦奇多河上,有一个人的眼睛被挖掉了;一点不在乎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是没有瞳仁的了。

⑧梭罗甚至说,世界有没有邮局都无所谓。当然,这种夸张的说法并不代表梭罗具有反文明倾向——他随之而来的解释却是值得回味的。“我想,只有很少的重要消息是需要邮递的。我的一生之中,确切地说,至多只收到过一两封信是值得花费那邮资的。”而且,“我从来没有从报纸上读到什么值得纪念的新闻。如果我们读到某某人被抢了,或被谋杀或者死于非命了,或者一幢房子烧了,或一只船沉了,或一只轮船炸了,或一条母牛在西部铁路上给撞死了,或一只疯狗死了,或冬天有了一大群蚱蜢——我们不用再读别的了,有这么一条新闻就够了。如果你掌握了原则,何必去关心那亿万的例证及其应用呢?”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相反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

⑨为什么要席不暇暖、马不停蹄地换房子?为什么不断抱怨自家液晶电视不如墙壁宽?若干年前,当我初次走进一些法国朋友的家里时,曾经感慨他们的电视机为什么那么小。关于这一点,相信看过电影《天使爱美丽》的中国观众都有印象。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这跟欧洲人比较珍视“第六种自由”有关。他们当中许多人不仅抵制无用的信息与广告对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的侵蚀,而且时刻想着关闭电视和电脑,将自己放到海滩和阳台上,过和大自然一样自然的生活。

⑩过多的信息摄入或者过度的信息依赖让我的人生不自由。不是么?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十五年来,我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光阴都花在互联网上,花在了许多与我的人生并无关系的奇闻轶事上。事实上,从我意识到我要守住自己的“第六种自由”时开始,我便想着做这样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小题1】第②段中列举了大量数据,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解释第⑤段中加点词语“黑箱”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不知情权的价值在于使生活变得充实,因而免于承受废话和空谈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B.“信息成瘾者”也知道信息垃圾的危害,只是他们难以抗拒内心对信息的隐秘渴望罢了。
C.有些欧洲人也深受无用的信息与广告的困扰,像梭罗所批评的那样静静的绝望地生活。
D.真正热爱生活的人能够自觉地理性对待信息,不会在互联网上过多地耗费宝贵的光阴。
【小题4】分析⑥⑦⑧三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5】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第六种自由”的。
2019·上海浦东新·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展哲学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发展哲学如同一架望远镜,能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应然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

发展哲学的兴起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走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哲学初步形成。我国发展哲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取得较大进展,学科话语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发展哲学的研究框架基本成熟,新的学科范畴不断提出,学科视界正在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同向同步、相互促进的。

尽管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科定位有待明晰和提高,学科关系有待梳理和拓展。发展哲学是一个具有众多分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科群系,其分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理论发展哲学或狭义的发展哲学;二是发展哲学性学科,包括发展伦理学、发展美学等。总体上社会发展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们均侧重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善、美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发展哲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发展哲学,缺乏与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统一。研究方法有待深化和调整。目前,发展哲学研究方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平面化;二是研究内容直观化;三是研究切入点不够深入。

新时代发展呼唤发展哲学深化研究、与时俱进。我们应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选取有效的研究路径,努力实现发展哲学的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拓展学术资源,当前,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学,处理好发展哲学与发展学的学科关系;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哲学,要在加强发展哲学研究的同时,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新时代的发展学。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发现人才发表成果、探讨问题。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化发展哲学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哲学、运用发展哲学,厚植发展哲学的社会文化土壤。从事发展哲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应自觉参与科普活动,让人们认识发展哲学,甚至加入发展哲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与社会的广泛互动,必将有力促进发展哲学的研究与创新。

(摘编自邱耕田《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发展哲学从理论上指明方向,明确道路。
B.我国的发展哲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
C.我国的发展哲学符合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
D.我国发展哲学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不足、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科之间缺乏沟通整合等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发展哲学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三段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哲学研究的情况、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不足。
C.文章第四段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四个方面论证发展哲学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D.全文以发展哲学研究为核心话题,逐层深入,阐述了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发展实践,同时实践经验也可以促进发展哲学的创新进步。
B.我国现在的发展哲学研究虽有成绩,但还有明显不足,尚未与发展实践完全做到同向同步。
C.发展哲学是一个生疏的哲学概念,要想让民众了解并自觉运用,专家学者必须参与科普活动。
D.发展哲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从研究方向、学术资源、学术交流以及社会互动方面都要开拓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袤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骜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日: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日: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迭,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竞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日: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日: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迭,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小题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北宋山水画一方面强调“气韵”,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做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山如何,水如何,远看如何,近看如何,春夏秋冬如何,阴晴寒暑如何,“四时之景不同也”,“朝暮之变者不同也”,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但是,虽求精细准确,又仍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日有朝暮,并不计时辰迟早;天有阴晴,却不问光暗程度;地有江南北国山地水乡,但仍不是一山一水的写实。无论是季候、时日、地区、对象,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一大特征。并且,真山水如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

②可见,这是一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而不是直观性的形体感觉的真实。“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林泉高致》)正是在这种审美趣味的要求下,中国山水画并不采取透视法、不固定在一个视角,远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视诸如光线明暗、阴影色彩的复杂多变之类,而重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整体境界给人的情绪感染效果。这种效果不在具体景物对象的感觉知觉的真实,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可游可居”当然就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一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同上)即要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整个生活、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

③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

④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从而这种思想情感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⑤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地传达出封建士大夫对山水自然或农村生活的田园牧歌式的美的理想和情感。面对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处在封建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山水画一方面强调“气韵”,另一方面强调“细致严谨”,可知概括性和真实性都是它的重要特征。
B.北宋山水画要求通过描摹自然景物,表达出“可游、可居”的审美趣味,而不是一时一物一景的“可望、可行”的片刻感受。
C.北宋山水画不仅表现特定或具体的“诗情画意”或思想情感,而且使人产生“可游、可居”之感,并感受到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D.无我之境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更加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能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
【小题2】如何理解北宋山水画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游、可居”?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艺术作品中“无我之境”的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试比较文中“无我之境”与《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的异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