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密佑,其先密州人,后渡淮居庐州。佑为人刚毅质直,累官至庐州驻礼、御前游击中军统领,改权江西路副总管。

咸淳十年,以阁门宣赞舍人为江西都统。是冬,大元丞相伯颜下鄂州,留右丞阿里海牙守之,而将大兵东下。明年二月,朱祀孙遣高世杰取鄂州,阿里海牙以兵逆击,执世杰荆江口,兵尽溃,半入江西。江西制置黄万石招集之,且募宁都、广昌、南剑义兵千余人,尽以属佑。十一月,大兵至隆兴,刘槃兵败,乃婴城自守。万石时移治抚州,将遁,惧佑不从,乃调佑兵援槃,且戒以勿战。未至隆兴槃已降,都统夏骥率所部兵溃围出。

已而元帅张荣实、吕师夔提兵逼抚州,佑率众逆之进贤坪,兵来呼曰:“降者乎?斗者乎?”佑曰:“斗者也。”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佑告其部曰:“今日死日也,若力战,或有生理。”众成愤厉。自辰战至日昃,佑面中矢,拔之复战,又身被四矢三枪,众皆死,仅余数十人。佑乃挥双刀斫围南走,前渡桥,马踏板断,遂被执。众见其勇,戒勿杀,舆归隆兴。元帅宋都曰:“壮士也。”欲降之,系之月余,终不屈。尝骂万石为卖国小人,使我志不得伸。宋都命刘槃吕师夔坐城楼,引佑楼下,以金符遗之,许以官,佑不受,语侵槃、师夔,益不逊。又令佑子说之曰:“父死,子安之?“佑斥曰:“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怡然自解其衣请刑,遂死。观者皆泣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卷》)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路副总管 权:暂代官职B.世杰荆江口 执:引领
C.刘槃兵败,乃城自守 婴:环绕D.戒勿杀,归隆兴 舆:用车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密佑为人刚直不阿,质朴直爽,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救亡之重任,并以勇猛的抗击行为践行自己的报国之志。
B.对于密佑的忠心报国行为,元军上下许多人都报以敬佩之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希望密佑归降元朝,但密佑不为所动。
C.密佑率领部下奋勇抗击强大的敌人,即使身上多处受伤仍然奋不顾身地勇猛杀敌,最终因桥板折断受困而被俘。
D.密佑痛恨投降元军的黄万石、刘槃等人,对于他们的劝降严加斥责,自己最终以解衣自尽的方式表达对宋王朝的忠心。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麾其兵突战,进至龙马坪,大兵围之数重,矢下如雨。
(2)汝行乞于市,第云密都统子,谁不怜汝也。
【小题4】密佑被俘以后,元军是如何处置他的?请简要概括。
18-19高三上·江苏徐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脱脱等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克戬,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捍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忠确。

(选自《宋史·张克戬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B.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C.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D.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朏”指农历初三, “望”为月中,“晦”指农历三十。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任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靖康元年十月初一,金兵率领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用金人语言唱歌,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拡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知杭州。杭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或女子15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人,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B.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除大理评事”指“授予大理评事”。
C.“杭本近海”的“本”指原来、原本,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的“本”相同。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传授他知识,等到弱冠,博通经史,每天可以写文章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专门用来积蓄湖水。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内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契丹聚兵近,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京师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中官势族筑园拊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

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B.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C.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D.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官,指官员因故辞去官职。此外,“解佩”“解绶”都有辞去官职的意思。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工部员外郎,官职名。工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土木工程、户籍财经等,长官为工部尚书。
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也代指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孝顺父母。出任建昌知县时,因为父母年岁已老,包拯就推辞不去,后来父母相继去世后,才出去做官。
B.包拯为官清廉。虽然地位高贵,但是衣食用度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对子孙为官也严格要求,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为人有原则,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他人,和旧友、亲戚同乡也都断绝了往来。
D.包拯关心民生。契丹在边塞聚集军队,朝廷命令他去河北征粮,包拯请求把牧马交给百姓,帮助耕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小题5】北宋政府为保护农业生产,严禁百姓私宰耕牛。包拯审“盗割牛舌”案,体现了包拯的智慧。根据宋代其他史料得知,盗贼与牛的主人有私仇,想通过盗割牛舌头的方式,来报复牛主。请简洁地写出包拯是怎样抓住盗割牛舌者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