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剖,然后见知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州县求举                                   诣:到
B.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计:考虑,谋划
C.尤非相之辞也                                悉:熟悉,了解
D.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微:微小的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凡仆汲汲于进者               以为必俟工人
B.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     然后见知天下
C.进于是选,必知怀惭        自负何如哉
D.盖欲具裘葛                      而宰相为忧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B.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C.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察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D.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小题4】①请根据文本内容,写出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评价韩愈其人。
②从上一小题的三个评价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2018高二上·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韩愈(768-824)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材料二: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黄帝师风后,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老聃。若此言之而,则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君子之求丰厚也,非为嘉馔、美服、淫乐、声色也,将以底其道而迈其德也。

先圣之智,心达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经典以遗后人。试使贤人君子释于学问,抱质而行,必弗具也;及使从师就学,按经而行,聪达之明,德义之理,亦庶矣。是故圣人以其心来造经典后人以经典往合圣心也故修经之贤德近于圣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有删减)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圣人A以其心来B造经典C后人以经典D往合圣心也E故修经之F贤G德近于H圣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指类,同类的人,与《师说》“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可归类记忆。
B.信,指真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字词义相同。
C.师,“孔子师老聃”中的“师”,与“而耻学于师”的“师”,两者用法不相同。
D.乃,与前文的“非为”相对,表示判断,指“是”,根据语境可翻译为“而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探讨了学习问题,前者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后者的论述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B.两则材料都提及“君子”,前者有“君子不齿”,后者有“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君子之求丰厚也”,含义全都相同。
C.两则材料作者都重视对经典的学习,材料二中的《易》《礼》《乐》《诗》《书》《春秋》就是“六艺经传”中的“六艺”。
D.两则材料都倡导要向老师学习,前者以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普通人能拜师学习为例,后者则以众多圣哲拜师学习为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小题5】君子勤修学问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选自《论语·颜渊》)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

京兆府司录。诸曹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粗。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线,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公卿欲其一至京师,君以再不得意于守令,恨曰:义不可更辱又奚为于京师间竟闭门死年六十。君娶河南东柳氏女,二子:升奴、胡师。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所。

其兄将作少监昔,请铭于右庶子韩愈。愈与君为御史被谗,俱为县令南方者也,最为知君。铭曰:谁之不如,而不公卿?奚养之违,而不久生?惟其颉颃,以世厥声。

(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义A不可B更辱C又奚为D于京师E间F竟闭门G死H年六十。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之以德”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一句句式结构相同。
B.“诸曹白事”中的“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词性相同。
C.“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文中指西安,类似的称呼还有“王畿”“京畿”等。
D.“治迫岭下”与《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的“迫”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君为人方正刚直,文才出众,因谗言与韩愈等人遭贬谪至南方,后又蒙受国恩,一起在江陵担任属官。
B.张君在京兆府任司录时,其威严令同僚心生敬畏,后相继担任三原县令、礼部员外郎,以守法秉公著称。
C.张君任虔州刺史时,大力整治民风,推行教化,勇于为民请命,上疏免除不合理税收,深受百姓的爱戴。
D.张君性格倔强,坚守道义,不阿权贵,曾因坚持守法而被免官,他虽未列公卿,但品格高洁,留名后世。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
(2)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小题5】材料二中张君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来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度、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闹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涣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论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节选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注】①三王所为序、赋、记:指王勃《滕王阁序》、王绪《膝王阁赋》、王仲舒《滕王阁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B.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C.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D.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因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岳阳楼、鹳雀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B.天子,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臣民对最高统治者的尊称,因帝王“受天命而立”,故称其为上天之子。
C.治所,古代指地方政府驻地,包括省治、府治、州治等,文中借指所管辖的地方。
D.元和,唐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朝初年无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少年时代就听闻了滕王阁的美名;后来又读到有关滕王阁的诗文,更加引起了他想去一览滕王阁真容的愿望。
B.由于向朝廷上疏陈事,韩愈遭唐宪宗贬斥,被贬留守揭阳;后来虽然又被贬为袁州刺史,但却离滕王阁更加近了。
C.“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作者在叙述完与滕王阁有关的事情之后,又以不尽之意,表达了自己对游览膝王阁的向往之情。
D.文中没有正面对滕王阁壮观景象的描写,只用简笔介绍重修过程,大量篇幅在叙述自己登阁的心愿,激发了读者对滕王阁的想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
(2)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