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本文画线句子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面上在歌咏榕树,实质上是歌咏像榕树那样的人。
【小题2】文中第7段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小题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8-19高二上·湖南长沙·期中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太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旗下,辛弃族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调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倍。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从泰勒斯起便开始了它的历程。当泰勒斯说:“水是原则”时,就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这也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绝不是偶然的、外在的,而是哲学家本身自觉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苏格拉底之前,也就是古希腊的早期哲学是只考察自然的。而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知识是关于自己的知识,是至善,只有正确的思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一生的追求,而能使我们产生崇高感的,不正是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吗?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至善的知识,知识是使生命有价值从而也是使生命值得珍惜的唯一理由。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见证了崇高,那么他的弟子柏图则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行。对于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由柏拉图来完成了。他在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就是把哲学指向了另一个世界一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它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存在,同时理念还具有伦理价值。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认识理念,对理念的认识是一种回忆,一种深入自身,而对于理念的考察是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的,这就使纯粹的理论生活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我们看到,哲学知识的崇高性完全浸没了柏拉图,“哲学是人的本质,他随处表示了他对于哲学的尊严之最崇高的看法:惟有哲学才是人应当寻求的东西,他对哲学具有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坚决的意识而对于一切别的东西都表示漠视。他以很大兴奋和热情谈到哲学。在他看来,哲学是最高的财富”。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他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分类说,并建立了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为此,恩格斯曾赞誉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在平常人眼中,哲学被看做是不以实用为目的,纯粹的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而哲学也只应该是这样的,才配得上被称之为“科学的科学”,一切的科学可能都比它更为实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使人高尚,因为它是对智慧的趋向,对真理的把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精神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当精神的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一种高尚。此外,这种对理论的希求是出自人的本性,并非仅仅为了现世生活的需要,人就是“理论的动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原则”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
B.哲学家自觉、内在的精神生活使得哲学家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并非是偶然、外在的,这值得我们关注。
C.苏格拉底一生随求便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认力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是我们内心产生崇高感的原因之一。
D.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获得至善的知识是生命价值所在,生命存在价值且值得我们珍惜的唯一理由便是知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其伦理价值在于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
B.柏拉图认为,哲学以回忆的方式认识理念,这是哲学的目的,纯粹的理论生活有神圣意 义的原因在于理念的考察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
C.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明确提出了科 学分类说,因此,他把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
D.哲学只有如平常人眼中所认为的那样,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一种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才与“科学的科学”这样的称法相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经历了认识自然到认识人本身再到追寻理性这三个阶段,其中,哲学研究转向对理性的探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对哲学具有最深刻情感和最坚决意识的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人的本质,是最高的财富, 因此,他从不了解除哲学以外的任何一件事物。
C.苏格拉底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人自己的知识,这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
D.没有一种科学比哲学更使人高尚,是因为哲学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而当精神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     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      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它们不像北方的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和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也就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庭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呵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新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小题1】如何理解第中“汉文化也就一直在这样的南国庭院里咳血和低吟。”的含义:_______
【小题2】概括第段中“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的原因:_____
【小题3】第段中划线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______
【小题4】为中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章的标题取为《阳台上的遗憾》,下面对这个“遗憾”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
C.城市面貌的趋同使人也少了鲜明的个性。
D.形式趋同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会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E.现代建筑正在改变社会的结构,改变人的心理。
【小题6】综合全文,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