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众对现代诗的认知,一般停留在朦胧诗到海子阶段,越往后越觉得“困惑”。海子之后的诗歌格局,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诗与非诗交叉、有序与混乱重叠。无论是对西洋诗 人的文本引进,还是本土日常诗性的挖掘,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反 映在诗歌接受上,便出现了“现代诗比古诗更难进入”的 不满与控诉,“懂”与“不懂”的老生常 谈再次被提出来。对现代诗的阅读与接受,除了诗歌观念、审美趣味、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牵扯外,我以为被忽略的下述三点,应引起充分的反思。

其一,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按照布罗茨基的说法,进入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意味着现代诗有它特异的质地以及与其相适配的方法论,如果不与时俱进,最终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有人会说:我也学得几十种现代修辞格,可是并不灵验呀。这里要提醒的是,熟悉几十种修辞格,并不等于理解掌握诗歌。况且新诗经过近百年实践,发展 积累起 许多新元素,说夸张一些叫“日新月异”。这些“特殊知识”,是古典、域外、现代新诗自 身的“小传统”三者的融合与变异,并非传统文学常识与传统修辞学所能覆盖的。重要的是,现 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科书上“死” 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即便你掌握再多,也很难得心应手, 更遑论那些对基本常识处于半空白状态的人,其尴尬可想而知。所以,进入现代诗,要从叩响“特 殊知识”的门环开始。

其二,现代诗与文言诗是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很多人把现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 看待,但大量实践证明,现代诗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然与旧体诗产生巨大差异,若死死抱住旧体诗与现代诗这一“共同体”,在传统审美惯性与惰性的驱使下,把古诗那一套评价鉴赏体系 移用到现代诗身上(好一点的略加变通),就必然出现某种方凿圆枘;而且愈是固执地执行“古今通用” 标准,阻抗愈大。“古今一体”的审美绿道通行,在某些时候(比如遇到早期白话诗)勉强还能凑合,但如果遇到稍微“怪”一点的现代诗,比如遇到某些超现实文本,势必捉襟见肘。如若遇到更怪诞的后现代诗,简直就不知所措了。 由于现代诗写作更趋于一 种个人化的体验写作,讲究自我体验的微妙散发,所以有必要来一次观念疏通,清除一下误区:不是死死抓住古今诗歌的共通性,而是寻找、发现双方的差异,从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从差异性入手去解读。

其三,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是有效进入途径。这就不能不提到英美新批评,尽管新批评被诟病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间各环节上不乏机杼独出。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都成为现代诗 解读的利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方法针对现代诗内部的架构更是十分有效。一个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意象选择、搭配及隐显,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都在细读与微观分析的“分层扫描” 之内。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那么,再深厚的漫天雾霭,还能不露 出点“庐山真面目”吗?

(摘编自陈仲义《读诗就是再做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探索与出轨并行,追新与偏激携手,是海子之后的现代诗呈现出的仅有的诗歌格局。
B.海子后现代诗人或引进西洋诗人的文本,或挖掘本土日常诗性,写作资源都越来越敞开, 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
C.现代诗是一种新型的“特殊知识”,这些“特殊知识”包括文学常识、传统修辞学以及现代 新诗自身的小传统。
D.认为现代诗和旧体诗是“共同体”,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把古诗的评价鉴赏体系迁移到现代 诗身上是解读现代诗的是可以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篇文章结构呈现的是总分总式。先总说人们对现代诗的困惑,接着分三个方面分别阐释。
B.布罗茨基认为要理解现代诗歌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这说明现代诗具有特异的质地并需要与之相适配的方法论。
C.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悟性等心理图式关系密切,所以解读现代诗时要将书本 上的修辞格转化为有生命的、针对对象的感悟。
D.英美的新批评虽然被批评为内在循环的封闭容器,但在打通文本各环节上却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许多新批评的核心术语被视为解读现代诗的利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古今一体”的审美标准解读现代诗,在某些超现实文本面前将难于应付,在怪诞的后现代诗面前更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古今通用”的标准是行不通的。
B.现代诗经过近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新元素,在思维、感受、语境、语言等方面已与旧体诗大相径庭,因此,解读现代诗的方法也 需与时俱进。
C.解读现代诗时,可以从现代诗与古体诗的差异中重新审视现代体验的瞬间、碎化、游动。
D.细读与微观分析可“分层扫描”现代诗中词的含义、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上下文关联及言外之意等等,这会让读者面对现代诗时完全读懂。
18-19高一上·吉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事实让人震惊,宇宙中99.9%的,也就是光子都来源于大爆炸,仅0.1%的光子源于恒星以及星系。这就是宇宙最为惊人的特征: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你有双能看见微波的眼睛,那么你眼前的世界,包括空空如也的空间都会发出白亮的光。你就像住在一个大灯泡里。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但当他们把所有干扰源都剔除后,仍有稳定背景噪声。这样的微波应当是由一种温度比绝对零度约高3摄氏度,即约零下270摄氏度的物质辐射产生的。最开始,他们认为这是纽约市发出的微波。但是,当他们将探测器的喇叭口对着天空或者背对纽约市时,噪声依旧存在。然后他们又猜测微波源应该是太阳系中的一些会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如木星。但几个月过去了,地球沿轨道绕太阳运转,噪声依旧稳定不变。他们甚至想过这是不是附近核弹试验产生的高速电子飞入大气产生的背景噪声。然而,这种背景噪声一直很稳定,不随时间改变,这并不符合任何猜测的特征。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直到1965年的春天,他们在天文学上仍一无所获。一次彭齐亚斯给他一个科学家朋友打电话,忍不住向朋友抱怨他和威尔逊在霍姆德尔遇到的倒霉事,结果他朋友一听这事,立马来了精神。他朋友先前听过理论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普林斯顿大学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旨在探测大爆炸余晖的热量。普林斯顿大学离霍姆德尔只有30英里的距离,彭齐亚斯一放下电话,立刻就给皮布尔斯的导师、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打了个电话。迪克当时正在办公室里吃便餐,研究小组成员都和他坐在一起。迪克刚放下电话,他扭头对他的同事们说道:啊哈,咱们有料啦!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C.我们难以分辨身边所有微波辐射的来源,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小题3】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切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教化移人性情观与德国现象学移情说对人格构造的重视有相似之处。比如,学者施泰因就非常强调移情对人格构造的重要作用,她承认,“‘我’是在感受行为中被构造的,这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传统”,她没有否认人格构造论源于心理学传统,同时又认为,人格构造是一种“陌生人格”,而“陌生人格是通过移情在被体验到的行为中构造的”。

儒家教化“移人性情”观最早体现在儒家人性论当中,有去欲复性和移情去恶两种不同的人格建构方式。儒家对教化移人性情功能的认识,因其人性论基础的不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追索教化移情观念的演变,无论哪种方式均体现接受教化的主体内在的异己性感知,从总体上体现出“性待教而为善”的伦理价值取向。

孔子的人性论较为接近性朴论,即性本无善无恶。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要求以人先天的质朴之性为基础,实施教化,从而建构起“君子”的人格精神。孟子持性善论,强调吾善养吾之浩然正气,由此建构起“有赤子之心”的“大人”“大丈夫”的人格内涵。荀子虽并未明言人性本恶,然则更为重视人性中的恶,强调移情去恶。西汉董仲舒从性有善有恶的角度出发,申明教化移情的必要性。在他看来,上天施放阴阳二气,而人天生亦有贪婪和仁爱二性;阴阳二气应当互不相犯,人身亦须控制情欲的作用。只有“损其欲而辍其情”,才能顺应自然天道;董仲舒亦是以“善”为人格构造的核心内涵。淮南王刘安的思想儒道杂糅,他对移人性情持否定性态度。《淮南子·精神训》有云:“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高诱注曰:“雕琢其天性,拂戾其本情,以合流俗,与世人交接也。”而刘勰“雕琢性情”“陶铸性情”之说,虽受刘安思想影响,然其内涵却转为肯定性的价值判断,更接近荀子移情去恶的观点。

中唐以后,孟子地位逐渐上升,至宋代,孟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宋真宗非常推崇《孟子》一书,王安石亦明确将《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将其列为儒家第十三种经典著作。王安石认为尽性的关键是去情却欲,“去情却欲”,即是一个“移情”的过程,移情的目的在于养人之本性,从而使人达到“趋圣人之域”的理想人格境界。以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的学说虽有很大差别,但在尊孟这个问题上颇为一致。这对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而“朱熹的学生们在确认了二程是孟子的继承者之后,又进而申明朱熹是二程道统的继承者”。可以说,宋明理学,谈“克己、正心”,皆以孟子性善论为基础,并亦可向上追溯到孔子的学说。而“克己、正心”,亦即移人性情,其目的正在于建构理想的人格精神。

明初理学家胡居仁论人格建构亦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教化正情养性、节欲成德,意在回归人的善良天性。“情性一体”则是王夫之人格建构的基本框架。王夫之论情性之关系曰:“喜怒哀乐之发,情也。情者,性之绪也。以喜怒哀乐为性,固不可矣,而直斥之为非性,则情与性判然为二,将必矫情而后能复性。”矫情、逆情皆为移情之义,王夫之亦强调移情“复性”的人格建构内涵。

综上所述,儒家教化的人格构造必然通过移人性情才能得以实现。

(摘编自汪群红《“移人性情”与“移情”——现象学视域下的儒家教化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去欲复性还是移情去恶,在儒家人性论当中都体现了移人性情观。
B.孔子与孟子的人性论并不一样,孔子的人性论较为接近性朴论,孟子持性善论。
C.王安石的“去情却欲”和宋明理学的“克己、正心”在根本目的上相差很大。
D.胡居仁认为教化可以使人回归善良天性,这和荀子强调移情去恶有不同之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儒家的教化移人性情观与德国现象学移情说进行对比,论证两者具有相似之处。
B.文章第二段通过总括性的梳理,论证儒家对教化移人性情功能的认识呈现复杂的状态。
C.文章第三段引用《淮南子》的内容和相关注释,论证儒家的教化思想对刘安的影响。
D.文章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论证只有通过移人性情才能实现儒家教化的人格构造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学者施泰因认为人格构造是一种“陌生人格”,这表明了她认识到了移情对人格构造的重要作用。
B.西汉董仲舒认为上天施放阴阳二气,而人天生亦有贪婪和仁爱二性,比较科学地解释了人性有善有恶。
C.王安石将《孟子》与《论语》相提并论,将其列为儒家第十三种经典著作,这对抬高孟子地位很有作用。
D.明代王夫之认为,直接把喜怒哀乐说成是人的本性,是不对的,情是人性的头绪,情与人性关系密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国天下”意识作为积极的入世精神,将个人发展的诉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基于这一道德自觉,社会成员才具有了责任担当、价值共识。

首先,在今天,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作用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而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中,依照公共理性、法治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中,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大学》中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的“仁”的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现代意义》,2019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天下”意识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使社会成员具有责任担当。
B.用中国人的智慧建设中国式的良序社会,需要传统家庭伦理和孝道的返本开新。
C.“家国天下”意识强化了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助于增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
D.“家国天下”意识在新时代已得到创新性发展,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儒家文化体系中“家国天下”意识的现代意义。
B.文章联系历史与现实,阐释了如何对“家国天下”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C.文章中介绍原始儒家和宋儒的观点,是为了论证仁爱原则是“相生”的凝合原则。
D.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家庭伦理到国家认同,然后深入发掘“家国天下”的精神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并不矛盾,应坚守家庭伦理,并将之嵌入现代社会各领域。
B.“家国天下”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但也导致了国人现代公共理性的缺失。
C.儒家“修齐治平”的观点得到一代代中国人的普遍认同,能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D.仁爱的“生生”之德,有利于建构互助型社会,能够缓解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