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张所,青州人。登进士第,历官为监察御史。高宗即位,遣所按视陵寝,还,上疏言:“河东、河北,天下之 根本。昨者误用奸臣之谋 ,始割三镇,继割两河,其民怨入骨髓,至今无不扼腕。若因而用之,则可藉以守;不则两河兵民,无所系望,陛下之事去矣。”且论还京师有五利,谓国之安危,在乎兵之强弱、将相之贤不肖,不在乎都之迁不迁。又条上两河利害。

上欲以其事付所,会所言黄潜善奸邪不可用 ,恐害新政。乃罢所御史,改兵部郎中。寻责所凤州团练副使,江州安置。

后李纲入相,欲荐所经略两河,以其尝言潜善故,难之。一日,与潜善从容言曰:“今河北未有人,独一张 所可用,又以狂言抵罪。不得已抆拭用之,使为招抚,冒死立功以赎过,不亦 善乎?”潜善许诺,乃借所直龙图阁,充河北招抚使。赐内府钱百万缗,给 空名告千余道;以京西卒三千 为卫,将佐官属,许自辟 置,一切以便宜从事所入见,条上利害。上赐 五品服遣行,命直秘 阁王圭为宣抚司参谋官佐之。

河北转运副使张益谦附黄潜善 意,奏所置司北京非是;且言自置招 抚,河北盗贼愈炽,不若罢之,专以其事付帅司。李纲言:“张所今留京师,招集将佐,尚未及行,益谦何以知其扰?朝廷以河北民 无所归,聚而为盗,故置司招抚,因其力而用之,岂由置司乃有盗贼乎?今京 东西群盗公行 攻掠郡县亦岂招抚司过耶 时方艰危朝廷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 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上乃命益谦分析,命下枢密院,汪伯彦犹用其奏诘责招抚司。李纲与伯彦争于上前,伯彦语塞。

所方招来豪杰,以王彦为都统 制,岳飞为准备将,而李纲已罢相。朝廷以王圭代之,所 落直龙图阁,岭南安 置。卒于贬所。子宗本,以岳飞奏补官。

(选自《宋史张所 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 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京东西/群盗 公行攻掠郡县/亦岂招抚司过耶/时方艰/危朝廷/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B.今京东西群盗公行/攻掠郡县/亦岂招抚司过耶/时方艰危/朝廷 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C.今京东西/群盗公行攻掠/郡县 亦岂招抚司过耶/时方艰危/朝廷 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D.今京东西群盗公行/ 攻掠 郡县/亦岂招抚司过耶/时方艰危/朝廷 欲有所经理/益谦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 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指地方政府选拔后参加中央政府殿试的学子。
B.高宗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一种名号。
C.河东是古代的地理指称,因黄河有一段由北向南而过,该地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D.团练是中国古代地方民兵制度,宋代置诸州团练使,张所以副职管理团练事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所正直敢言,敢于言政议政。他巡视皇陵后,上疏直言指出朝廷以前误用奸臣,导致割去三镇和两河,造成民怨;他还反对迁都,说黄潜善是奸邪之辈。
B.张所在军事上有谋略和识人之明。他主张利用两河的民心,借以为守;指出国家的安全, 在于强大的军队、贤良的将相;发现和提拔了王彦岳飞等军事人才。
C.张所历经两朝,仕途坎坷。张所曾任监察御史、兵部郎中、团练副使、招抚使等职,高宗 本打算重用他,却因 黄潜善认为他可能危害新政而致使仕途不顺。
D.张所担任河北招抚使,经略河北。他上疏条陈利害,积极招揽豪杰;但张益谦、汪伯彦奏称张所在北京开府不对,又说因为设置招抚司,河北盗贼越来越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京西卒三千为卫,将佐官属,许自辟置,一切以便宜从事。
(2)上乃命益谦分析,命下枢密院,汪伯彦犹用其奏诘责招抚司。
17-18高一下·四川成都·期末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百禄子功,锴之子也。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棒路刑狱,加直集贤院。利州武守周水懿以贿败,百禄请复至道故事,用文吏领兵,以辖边界,从之。熊本治泸蛮事,有夷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样,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止之。七年,召知谏院。属岁早,请讲求急务,收还法令之未便者,以救将死之民。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贿,欲加流配。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元祐元年,改吏部侍郎。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不听。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不许。熙河范育言:“阿里骨酷暴且病,温溪心八族皆思内附,可以计纳。”百禄曰:“中国以信抚四夷,阿里骨未有过,溪心虚实未可知,无衅而动,非策也。”又请进筑纳迷等三城,百禄曰:“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后虽欲弃之,为费已甚,亦不能矣。”帝皆从之。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节选自《宋史·范百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B.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C.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D.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指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与之含义相关的别名,一般男子二十岁弱冠会取字。
B.“檄”即檄文,是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的“檄”有“晓谕部下”之意。
C.“中国”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中原地区,文中是指“朝廷”。
D.“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百禄心地善良,阻杀降民。在熊木治理泸蛮事务的时候,贾昌言想杀害请降夷人,来向朝廷邀功请赏,范百禄极力阻止。
B.范百禄头脑清醒,注重实际。大旱年,他奏请收回对百姓不利的法令;司马光想流配犯罪官吏,范百禄的反对使他打消念头。
C.范百禄不会盲从,坚持己见。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不行,应采用逐渐削减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范百禄思虑周全,富有眼光。有人提议接纳想要归附朝廷的温溪心八族,并推进构筑三座城的计划,均被范百禄否定。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
(2)是皆良田,为必争之地,我既城之,若贼骑时出,我何以耕?
【小题5】在范百禄任开封府尹时,有人想把无囚一事上报朝廷,范百禄是否同意?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镇东军节度判官,迁太府少卿、淮西总领。论用兵复河南不可轻易,以为:金人既灭,与北为邻,法当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自荆襄首纳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开,调度寖广,百姓狼狈,死者枕藉,使生灵肝脑涂地,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如此。边臣误国之罪,不待言矣。自后,兴师入洛,溃败失亡不赀,潜之言率验。

贻书执政,论京西既失,当招收京淮丁壮为精兵,以保江西。又请分路取士,以收淮、襄之人物。试工部侍郎、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改知平江府,条具财计凋敝本末,以宽郡民。兼侍读经筵,辞,提举南京鸿庆宫。

丁母忧,服除,转中大夫、试兵部尚书兼侍读,召同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入对,言:国家之不能无敝,犹人之不能无病。今日之病,不但仓、扁望之而惊,庸医亦望而惊矣。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大元兵渡江攻鄂州,别将由大理下交阯,破广西、湖南诸郡。潜奏:今鄂渚兵,湖南扰动,推原祸根,良由近年奸臣憸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其祸一二年而愈酷。附和逢迎,媕阿谄媚,积至于大不靖。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所深痛者,臣交任之日,上流之兵已逾黄、汉,广右之兵已蹈宾、柳,谓臣坏天下之事,亦可哀已。

将立度宗为太子,潜密奏云:臣无弥远之材,忠王无陛下之福。帝怒潜,卒以炎论劾落职。潜预知死日,语人曰: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已而果然,四鼓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

(节选自《宋史·吴潜传》)

【注】①炎:沈炎,时为监察御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B.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C.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D.愿陛下笃任/元老以为医师/博采众益/以为医工/使臣辈得以效牛溲/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者枕藉”与“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中的“枕藉”含义相同。
B.“今鄂渚被兵”与“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中的“被”字含义不同。
C.“积至于大不靖”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中的“至于”含义相同。
D.“属将立度宗为太子”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中的“属”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潜认为对待北邻应该表面讲和,实际防守,应汲取荆襄的教训,避免更大损失,收复河南之事不可轻率。他的话在发兵进入洛阳后得到了应验。
B.吴潜向朝廷建议招收京淮地区的少壮男子充当精兵,来保卫江西。又请求分地区选拔淮、襄地区的人才。改任平江知府后,放宽了郡里百民的赋税。
C.吴潜认为国家不可能没有弊端,但目前国家的弊病,即使名医仓公、扁鹊在世也无法医治。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吴潜直言忠王没有陛下的福分。
D.小人奸臣当道,迷惑国人贻误军队,导致天下不太平,吴潜认为这是战祸的根源。他虽年老,依然愿为国捐躯,忧心将来别人说他败坏了天下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城不过荆榛之区,获俘不过暧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如此。
(2)帝怒潜,卒以炎论劾落职。潜预知死日,语人曰:“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余庆,幽州安次人,本名胤,犯太祖偏讳,因以字行。祖兖,横海军节度判官。父琦,晋兵部侍郎。余庆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开封府参军,迁户曹掾。晋少帝弟重睿领忠武军节度,以余庆为推官。仕汉历周,濮州录事参军。太祖领同州节制,闻余庆有材,奏为从事。世宗问曰:“得非尝为濮州纠曹者乎?”即以为定国军掌书记。世宗尝镇澶渊,濮为属郡,故知其为人也。

太祖历滑、许、宋三镇,余庆并为宾佐。及即位,自宋、亳观察判官召拜给事中,充端明殿学士。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未几,知开封府。太祖征潞及扬,并领上都副留守。建隆三年,迁户部侍郎。丁母忧。荆湖平,出知潭州,改襄州,迁兵部侍郎、知江陵府。召还,以本官参知政事。

蜀平,命知成都府。时盗贼四起,军士恃功骄恣,大将王全斌等不能戢下。一日,药市始集,街吏驰报有军校被酒持刃夺贾人物。余庆立捕斩之以徇,军中畏伏,民用按堵。就加吏部侍郎。归朝,兼剑南、荆南等道都提举、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宝六年,与宰相更知政事印,旋以疾上表求解机务,拜尚书左丞。九年,卒,年五十。赠镇南军节度。

余庆重厚简易,自太祖继领藩镇,余庆为元僚。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会赵普忤旨,左右争倾普,余庆独辨明之,太祖意稍解,时称其长者。至道中,以弟端为宰相,特诏赠侍中。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B.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C.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D.未几/处耘黜守淄州/余庆自江陵还/太祖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辨释/上以为实/遂命参知政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指古代官职调动变迁,一般指官职的升迁,降职一般用“左迁”。
B.宾佐,指幕宾佐吏,也就是指一些出谋划策之人,相当于古代的“宾客”。
C.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父母去世需要去职回家守孝。
D.开宝六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余庆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吕兖,任横海军节度判官。他的父亲吕琦,在后晋任兵部侍郎。他也因先代官爵补任千牛备身。
B.吕余庆威力震慑恃功骄纵的军队。吕余庆派人把醉酒持刀抢夺商人货物的军官捉来砍头示众,军中因此畏服。
C.吕余庆被太祖信任。太祖曾任命他为从事;太祖历任藩镇节度,余庆任元僚;他曾与宰相交替执掌政事印,可见太祖对他的倚重。
D.吕余庆敢于为人辩解。赵普曾忤逆圣旨,大臣们趁机倾轧赵普,只有他替赵普辩明,太祖怒气渐消,被当时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泰中,琦亦居是职,官秩皆同,时人荣之。
(2)及受禅,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不为意。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