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1 组卷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

大禹训诫子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这种思想。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尚书·康诰》的许多记载表明,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因此必须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与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有重视人的意思。不过,古希腊从苏格拉底开始兴盛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具体化为三个主要方面:畏民重民,强调国家的安危、存亡、兴衰、功业,均取决于人民;知民得心,体察民情民意;爱民恤民,体恤爱护人民群众。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繁荣时期。但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权术,是以君权至上、官本位为前提的王道、仁政和德治,实质上只是一种开明的统治策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民贵君轻、平政爱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禹对子孙的训诫内容主要强调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必须要在治国中践行的道理。
B.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本主义思想因为不包括奴隶而不具备蒙蔽民众的特征。
C.在前代较为完善的民本思想体系下柳宗元先后提出“民为本”“吏为民役”等观点。
D.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虽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但基本思想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时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总分手法。
B.在论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时文本使用了对比手法。
C.为证明富民强国的道理文章先论述了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等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D.在论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时文本采用对比手法表述了其积极和缺失两个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历朝历代不演变,那么这种思想的主旨就会发生变化。
B.对人都有重视使得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想和古希腊时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有相通性。
C.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实施就不可能形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繁荣时期。
D.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尊重百姓们的个体价值与权利说明其只是开明的统治策略。
18-19高一·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渗透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和,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文质浑融的诗性表达。

从《诗经》开始,中国传统文学肩负起“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政教功能。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到诗歌之中,尤其对唐代应制诗创作,具有一种箴规引领的作用。应制诗起于汉魏而盛行于唐,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与凝聚政治力量的需要,符合儒家“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念及“文质彬彬”的美政要求。尽管应制诗只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但在诗中大力提倡儒家思想的做法,开启了唐诗注重“风雅兴寄”的先河。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战争留下的破败局面,中唐士人将儒学视为疗救之方,将儒学与诗文的载道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白居易、元稹等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救济人病,裨补时阙”。唐代士人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奉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与政治主张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而“合时”“合事”的新乐府创作,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真挚、强烈、沉重、深刻的情感,从创作的角度实现了理念、心性与情感的完美统一。

在中晚唐的诗作中,咏史怀古的数量越来越多,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罗隐等,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儒家治世理想融入到诗作之中,在治乱兴亡的议论和咏叹中凝练出个人的创作风格。对唐诗而言,儒学不仅是充盈于字句之间厚重深沉的情感,而且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之际,还提供给人们理性的哲思。

在唐代,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不同的诗人在对儒学的坚守与汲取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唐代的诗坛呈现出一种张弛有度、广袤丰富的局面。

(摘编自王聪《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对唐诗产生了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唐诗促进了儒学的吸收、转化、融合。
B.儒学的渗透对“初唐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的诗作全面走向成熟。
C.儒学作为一种理念早已融入诗歌之中,它对盛行于唐代的应制诗创作具有箴规引领作用。
D.儒学是诗歌重要的思想背景与文化语境,诗人因创作个性不同而对儒家的坚守与汲取有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应制诗和宦游诗在宣扬儒学思想方面的不同立场和态度。
B.文章主体从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诗歌类型论述了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
C.文章以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诗歌创作为例,说明了乐府诗将儒学与诗文载道功能结合起来。
D.文章以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楚地论述了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制诗是一种围绕皇权展开的诗歌样式,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家思想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B.因为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沉重打击,所以中唐的士人将自己的治世理想以儒者的姿态写入唐诗。
C.那些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儒学的济世情怀等联系起来,在诗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D.在中晚唐的咏史怀古诗中,儒学在诗人探究古今、感怀兴亡的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理性的哲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统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太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等来的-系刊天文物候变化。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 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农业活动。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这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手工制作。当然,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圣经”,也是指导人们饮食保徤的秘宝。这是因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一年四季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一,也必定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不断地发生更替。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例如清明节。一些节气如立春、立夏、冬至等也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伏暑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的说法。古人还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从而形成了“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清而当秋”,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针对特定节气时令人们往往形成相应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立法体 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小题1】下列关于职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时间不同,进而带来天文物 候的变化,这给节气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B.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昍影子的长短,并以此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时间。
C.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始降,则百工休”说的是人们在霜降之后停止劳作,从中可看出农事劳动根据节气安排作息。
D.农事活动除了根据节气时令,还需因地制宜。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创立的,南北方节气特点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人们饮食保健的指南。人的生命活动与气候变化紧密关联,四季变化会引起人体的变化, 人们在四季的饮食也应有变化。
B.《黄帝内经》主要记载了传统时令的饮食原则,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个统一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紧密关联。
C.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表现在节日上,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 日,传承至今。
D.节气时令还为古人的政治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其中就有“以罚副清而当秋”,秋天草木凋零, 象征肃杀,处决罪犯常在秋后进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是为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歌谣,这从一个侧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经验与智慧。
B.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在饮食保健、农事劳动、丰富的民俗活动等方面,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分别具有寒冷与温暖的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时间指南,影响深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制片人、主持人董卿返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与《朗读者》节目总导演田梅、执行总导演邵玉峰、导演荣毅参加由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之“人文精神能否照亮中国电视变革之路——朗读者现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哲学教授童世骏说:“从第一期《朗读者》开始,《朗读者》现象核心大概就是朗读者和观众们的一起倾听。《朗读者》最吸引人们的是那种与情交融,但并不是被情淹没的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教授单世联则表示,“朗读者”的读书场景是非常完美的,几乎无可挑剔,不过这种高雅有时会对别人产生排斥感,有时会对自己产生优越感,两者都不利。

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直言,《朗读者》这一节目无限的用镜头逼打眼泪,“太潮湿了”。在她看来,《朗读者》如果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从美学上说,应该有一种更克制的追求。

(摘编自《董卿现身母校,与专家学者聊“朗读者现象”》)

材料二

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摘编自江德斌《〈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材料三

谈起综艺节目,人们首先想到跑男、歌手、亲子、小鲜肉,还有真人秀,鲜少有人会想到文化。其实,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就火了很长一段时间,节目以文化题材为主,还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2013年,河南卫视推出了《汉字英雄》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此后,各大卫视陆续推出了以弘扬和传承文化的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如今,文化类节目再次赢得满堂红,大放异彩,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正如董卿说的“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并且反观如今的综艺节目形式,文化类节目的春天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摘编自张雄艺术网《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文化类节目依然任重道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在谈到“朗读者现象”时,都指出了《朗读者》这一节目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希望引起注意。
B.根据材料二可知,很多电视台的读书节目这所以受众面相对狭小,是因为它们只是偏重介绍图书、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局限于知识。
C.从材料三中可知,近年来也曾出现过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但似乎文化类节目引起的热潮只是三分钟热度,过后就渐渐被淡忘了。
D.如今,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虽再次大放异彩,但并不代表文化已成为综艺主流,要想受到大众普遍而持久的欢迎,依旧任重而道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材料一中,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教授、影视评论家毛尖认为:《朗读者》节目太煽情,要追求一种更现代的美学,学会更克制地追求。
B.根据材料二可知,由于《朗读者》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因此它能够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C.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观众希望在繁琐的生活里能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D.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易中天、纪连海等一批专家,这说明像《朗读者》这样的文化类节目一定会长久地受大家欢迎。
E.董卿感叹文化类节目难做,是因为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所以她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的春天并没有来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央视节目《朗读者》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