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3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缓解工业原料不足,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屡禁不止的“洋垃圾”走私与严重的环境污染。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今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在内的4类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对广义、狭义上的“洋垃圾”都做出了限制,“一方面,多部门联动布下铁网,将非法垃圾挡在国门之外;另一方面,严控合法的固体废物进口,减少总量,提升品质。”

“时代变了,政策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进行调整。禁止‘洋垃圾’入境,是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刘建国说。

(摘编自赵贝佳、杜海涛《减轻生态环境负担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期)

材料二:

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无疑让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洋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垃圾出口国仍在努力寻找能替代中国的办法。

各国抛出了不同的想法:据媒体报道,欧盟表示正在考虑对塑料使用征税,英国打算将一些垃圾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则要求中国取消上述禁令。但专家指出,这些建议都不是长期并可以在垃圾管理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秩序的解决办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刘晓宇教授指出,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不仅将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处理本国固体废物的能力,增加回收率,降低固体废物处置的单位排污量,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会倒逼全球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摘编自平悦《“洋垃圾”禁令越收越紧  日媒:中国环保对策来真的》,参考消息网2018年5月16日)

材料三:

长期来看,禁令最终的目标无疑是提高国内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甚至倒逼出前端垃圾分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制造业面临三种选择——国外再生资源、国内再生资源和新的材料。随着中国能源资源税率的上升,新原材料的成本在上升;而“洋垃圾”被禁止之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后端处理,再进一步倒逼前端的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但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杜欢政对此表示怀疑。他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真实的现状是,即使中国全方位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量依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矛盾的根源环境问题,杜欢政认为,根本上这是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该如何进行提升的问题。只要规模化的处置企业能保障污水处理、空气治理、职业卫生,就不应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

李志青也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洋垃圾”,认为所有的再生资源都是弊大于利。完善的市场应该是允许进口,但要满足中国管制的要求和标准。这个环境标准可以定得很高,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破坏环境的成本也理应提高。

(摘编自冯灏《“洋垃圾”被禁有望倒逼“土垃圾”分类回收升级》,《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3月2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禁止“洋垃圾”入境新规。这一举措是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的调整,也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B.中国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政策短期内无疑会对美澳日等传统垃圾输出国的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此举有助于全球生态安全。
C.李志青认为,“洋垃圾”被禁止后,再生行业的原材料供给缺口只能依靠国内的“土垃圾”来补足,这会倒逼国内的“土垃圾”做好处理。
D.杜欢政表示,国内的资源量不足是中国从国外进口废弃物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处置固体废弃物的产业尽快提升品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来缓解工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但此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禁令的颁布。
B.面对中国大幅提升固体废物进口标准的举措,各垃圾输出国感到不适应,综观各国的不同对策,无一能长期解决垃圾管理问题。
C.面对新规,杜欢政和李志青均主张不该全面禁止进口废品。前者认为,只要提高标准即可允许进口;后者认为,只要企业能处置,也可进口。
D.材料二和材料三均提到了禁令颁布后,会倒逼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这不仅能减轻环境负担,也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网、《中国经济导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湖北武汉·一模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比去年增加超过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是喜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有删改)


材料二:

[新华网]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年以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老员工的离开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是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适合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文明网] 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出现了倒寒逆流之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轻人放弃“前功”、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认识的理性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行政部门任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思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C.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水准。
B.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了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能力和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
D.人们对公务员职业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小题3】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在房子里想什么?你肯定猜不出来。

②老实说,在毗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侧,终于安顿下漂泊了好多年的身子后,面对这座白居不易的长安城,我突然比没有房子之前,更爱想一些与房子有关的往事了。

③我在房子里想房子,其实能想到的,很少和现在住着的房子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它在我的身子安静下来时,       地让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在我的眼前飘摇起来。这或许是一座十分安静的房子,在超越物质的层面后,不仅不会隔开我们和头顶的星空,反而使人类自古就产生的这种与星空对视的景象,更凌空美丽一些,更能在接近月迹的心理上,激起一些微澜。

④知道我身世的朋友说,我能在数十年里,从乾陵以北的永寿县城,到渭河边的古都咸阳,再到秦岭北麓的大唐长安,       ,一定与我的名字有关。叹息我这一生,不会在某一个地方长久地停留下来,像一只鸟雀的命运一样,注定要不停地在地面上飞翔。我承认朋友只感觉对了一半,他们没有感觉到的那一半,就是房子。

⑤房子让我漂泊,这是事实。如果数十年前,在永寿县城里能拥有一套像样的房子,我绝对会安下心来,一边教书,一边写诗。熟悉的人,都知道我的心性和诗性,永远在离田园最近的那些地方活着。而只有一间窄小的房子的境况,很容易被外边的诱惑,打碎我对故乡还很肤浅的热爱,最终还是让我弃它而去。当年上学时,由于多在渭河边上晨读过,痴迷古人留在这里的诗意,以为在临水的古城里安家生活,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然而还是房子,不能让我把心彻底停靠在咸阳的身边,又破碎地奔波到西安来了。这一路下来,不知耗去了多少精力和生命,然而,在我们生活的这片世界上,为了一个像样的家,谁又能拒绝或放弃呢?

⑥一个人在新居里独步,想我能那么       地,抛弃一个生活过的地方,就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一套真正属于我的,能够安全地留住心的房子。我不知道,对于一颗寻找安宁的心,这意味着怎样的悲和喜。如果现在还不拥有这个新的居室,我又会从西安,漂泊到哪里去呢?

⑦在自己的房子里想起来,第一次有些害怕。

⑧然而,房子带给我的这些记忆,远远不止在自己身上。对于房子,父亲是用了一生的时间,在故乡的那块院子里,       地兴建土木。一位作家,花几十年时间,为自己写一部可以当枕头用的大书,这是一种崇高;一位农民,用一世的挣扎,为自己盖一座可以当碑子立的大屋,也是一种崇高。记得父亲最后一次修房子,已近六十岁了。亲手拆下自己住了几十年的老屋,又把它亲手还原成一座新屋,这样的举动,不是想在他生命的后面,要给我们有什么寄托,会这么干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的精神特别高涨,忙累一天,晚上一个人在院子里转悠,不是摸摸椽檩,就是数数砖瓦,像要把一生能想到的心思,都盖进房子里去。我知道,这座积攒了父亲晚年全部心血的房子,在一村人的心目中,意味着他还像房子一样,在土地上很沉稳地站立着。尽管父亲已经不在人世了,这座房子也变得空荡荡的了,但那样的一种感觉,一直在我心里装着。村上的人,只要每天看到这座房子,也会记起什么,从而生出一些感觉的。

⑨我明白父亲,用一座房子在他走后的大地上,给我们留下一些真实的念想。

⑩这些年,我被房子如此牵着走,或许是受了父亲的这种影响。

其实,人活在地上,就像鸟活在天空一样,房子和鸟巢,都是歇息的地方,不要抱有太多的贪婪和梦想。父亲让人羡慕的,是他用自己的手,在自己的院子里为自己盖房子。我今天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能力,但什么时候能把这套房子住得,感觉就像父亲留下的那座房子一样时,就知道自己活着还是真实的,身心没有被物质所累,甚或被异化。

这样,我在房子里真得好好想想:一个人在安静的居室里,应该怎么生活?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时不我待       风餐露宿       无牵无挂       尽力而为
B.时不我待       栉风沐雨       无忧无虑       尽力而为
C.不失时机       风餐露宿       无忧无虑       不遗余力
D.不失时机       栉风沐雨       无牵无挂       不遗余力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设问,既能引出下文与房子有关的往事和思考,又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
B.“我”像一只鸟雀不会在某一个地方长久停留,写出自己一生追求自由,不受束缚。
C.文中叙写父亲在年近六十岁时全力修盖房子的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旨。
D.文本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启示人们在追求房子的同时,身心不要被物质所累。
【小题3】请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本文以“房子”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过铁匠铺

葛水平

①去往铁匠铺的路上,我还是一个撅着厚嘴唇的女孩。

②时光虽然让我的生命中走失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也让我懂得有过的好被我撞见了。

③我的手心再也没有因为遇见一些事物而热过,除了铁匠铺。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其中某些细节的真实,比如黄泥小路上的晨光,弥漫在空气里冷霜的味道,还有那磕磕绊绊相继走过的脚印。

④秋罢,农家院墙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挂着闲置下来的犁耙锄锹,一年的生计做完了,该挂锄了。庄稼人脸上像牲口卸下挽具似的浮着一层浅浅的轻松,农具挂起来时,地便收割干净了。阔亮的地面上有鸟起落,一阵风刮过来,干黄的叶片刷刷往下掉。入冬了,落叶、草屑连同所有轻飘的东西都被风刮得原地打转。早晨和傍晚,落叶铺满了院子,还有街道。远处重峦叠嶂的山体恰似劈面而立的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屏,霜打过的红叶还挂在一些干枝梢上,怕冷的人已经裹上了冬装,袖住了手。跑往山野的风停在农具上歇息,风把农具上的泥尘抖落下来,迷了过路人的眼,想起那金粉飘洒的阳春三月,农人看着挂起来的农具说,该进铁匠铺了。

⑤村庄里的铁匠铺开始热闹了,用了一年的农具需要“轧”钢蘸火。用麻绳串起来的农具挂在铁匠铺的墙角,大锤小锤的击打声此起彼伏。取农具的人不走了,送农具的人也不走了,或蹲或坐,劣质香烟弥漫着铁匠铺。轧好钢的锄头扔进水盆里,一咕嘟热气浪起来。龇着牙的农人开始说秋天的事,秋天的丰收总是按年成来计算,雨多了涝,雨少了旱,不管啥年成,入冬就要歇息了。

⑥冬天是一个说闲话的日子,冬天的闲话把历史都要揪出来晒两轮儿。

⑦从小生活在村镇的那一代人,回忆起从前的日子来那是有很多说道的。每一个节气到来都要先敬神,最主要的就是天、地神。没有辽阔的土地,人们便会失去生存的根基。拜祭地神与拜祭天神是对应的,天地合称为“皇天后土”。敬神是护佑来年风调雨顺,铁匠铺则是生活背后的力量。

⑧有人讲土地庙的土地神,最小的神直接管着人的口粮。说是山前山后各有土地庙,山前热闹山后冷清。山后土地神来山前土地庙里抱怨,正好山前土地神要出门会友,便委托山后土地神代理几天,以便得些香火供品。山前土地神前脚刚走便来一人祭祀,请土地神刮一阵顺风,明天他要行船。接着又来一人,请土地神明日千万不要刮风,他的梨树正在花季。没等土地神决定又来一老头祭神求雨,他要种田。后又来一老太她要晒姜。山后土地神实在是没有工作经验,急请山前土地神回来定夺。山前土地告诉他:刮风顺河走,躲过梨树沟;黑夜把雨降,白天晒干姜。他们说现在的官员都是一方土地神,可惜少有山前土地神的工作经验,大多感情判断,跟着政策来强行定夺。是不是更应该了解当下,不做无用之事,不放过有用之人呢?四散坐着的人就毫无意思地哈哈笑。

⑨在他们的谈话中,村庄里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具有弹性,有拖泥带水式的长句。村庄已经不能叫村庄了,门外越来越看不见年轻人的脸了,连走过无意中吹了一声口哨都觉得是一种生气。围绕着铁匠铺的地上丢满了烟蒂,因为抢秋,黄土刺进了他们的脸皮,搓着脸上和脖子下的黄泥,弹出一个个泥蛋蛋。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许就是现在这样的,一脸淡漠的自由。

⑩旧时的颜色就是由手艺人描绘的。我一直不相信有天堂,天堂在我的意念中该是叮当作响的铁匠铺。现在农业器具都是机械制造了,铁匠铺除了为一些工地打打铁钎子、铁镐头,别的活儿基本都没了。我在一家农家乐吃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我一直在想,镰刀、铁叉、锄头,如果都上了饭桌子呢?哈呀,显然就没有了吃饭的乐趣。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脱粒时再也不是老牛拉着石轱辘在转,而是用上了脱粒机。前不久在新闻上看到,为了禁止燃烧农作物秸秆还用上了打包机。看来用不了多少年,一些农具就会逐渐淡出人们生活。伸展到生活细微处的那些铁匠铺,有一天就会成为多余的风景落幕。没有了铁匠铺的生活还会继续。铁匠铺没有了铁匠,所以就只能画在了纸上。

我怀念铁匠铺里男人们的气质、表情、谈吐和铁锤的敲击声,还有,是农具赋予了他们做人的尊严、自由和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地神的故事作为冬日闲话的代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讽刺了信奉教条的地方官员。
B.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对铁匠铺的怀念以及铁匠铺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C.文章④-⑨段写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农家院墙上的犁耙锄锹及铁匠铺的人们与闲话……
D.第④段划线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庄稼人在—年辛勤劳作之后的轻松。
【小题2】你怎么理解文中“上菜用的瓷盘子换成了‘铁锹’”这一样现象?请简要回答。
【小题3】根据全文概括“铁匠铺”在文中的含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