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

【乙】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曾子:曾参,孔子弟子。②箦(zé):席子。③季孙︰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

【小题1】下列句中对加点字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也(躲避)
B.万钟于我何焉(益处)
C.而至于旦(侥幸)
D.举扶而之(更换)
【小题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B.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C.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D.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C.乙文抓住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言简意赅,而人物神情宛肖、呼之欲出。如文中用一“止”字活现出子春对童子发问的斥责,用一“呼”字活现出曾子对童子发问的鼓励。
D.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礼义精神,乙文中“曾子易箦”这一行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的具体表现。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
18-19高一·安徽合肥·开学考试
知识点:《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文本二: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遵先王之法而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B.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C.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D.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治乱者何独不然”(《墨子·兼爱》)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B.“不足以事父母”与“事有始终”(《礼记·大学之道》)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遵先王之法而过者”与“不过数金”(《庄子·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与“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然后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展开论述,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的本能。
B.孟子阐述了恻隐、羞恶、是非、辞让这“四心”与仁义礼智这“四端”的关系,并通过比喻论证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C.孟子从“成方圆”的“规矩”,“正五音”的“六律”,引申出治国需要施行仁政,而治理好国家,国君有了善心和法度即可。
D.孟子认为,治国应依靠先王之道,让仁者来领导;君子违反道义,小人触犯刑律,这样的国家能保存下来只是侥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北,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箭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为能效先王之游?晏子再拜曰:善哉!君之问也!闻天子之诸侯为巡狩,诸侯之天子为述职。故春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夏谚曰:吾君不游,我何以休?吾君不豫,我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令君之游不然师行而筹于民贫苦不补劳者不息。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而不归谓之荒,纵乐而不归谓之亡。古者圣王无流连之游,荒亡之行。公曰:善。命吏计粮仓之粟,计长幼贫民之数。吏依数出粟,已与贫民者三百钟,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问》)

【小题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君之游A不然B师行C而筹于民D贫苦E不补F劳者G不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齐国其庶几乎”的“其”,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其”意义和用法不同。
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中的“今”与《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今”意义和用法相同。
C.“故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的“省”,与《〈论语〉十二章》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中的“游”“豫”,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游”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孟子转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时,梁惠王“变乎色”,其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臣请为王言乐”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非“音乐”。“言乐”的内容无论是鼓乐还是田猎,最终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C.晏子肯定了“游”“豫”的必要性,认为这是了解百姓、帮助百姓的重要途径,但反对出游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D.景公听取了晏子的意见,并命令掌管粮食的官吏查点仓库中粮食的数量,统计受灾百姓人数,开仓放粮。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2)公身见老、病者七十人,赈赡之,然后归也。
【小题5】结合两则材料,从君王和百姓的关系的角度,谈谈孟子和晏子对如何治理国家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两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恼夫有立志。

——取材于《孟子》

材料三

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赏使也,此之谓无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取材于《韩非子》

材料四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徽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取材于韩愈《伯夷颂》

注:①孤竹:商朝的一个诸侯国。②木主: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③徽子:殷纣王的庶兄,封于徽。因见纣淫乱将亡,数谏,纣不听,遂出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怨是用                      希:变得稀少
B.往归焉                      盍:何不
C.不重赏                      利:认为有利
D.天下之贤士               从:跟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暴易暴兮                      ②不可赏使也
B.①命衰矣                         ②居北海
C.①思乡人处                      天下之诸侯
D.①武王让以天下弗受        ②夫岂有求为哉
【小题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我对伯夷的心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
B.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不是自己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自己理想的百姓,不去役使
C.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
不管别人的对错,都是豪杰之士。
D.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那二人却偏偏以食周粟为耻,宁可饿死也不顾惜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小题5】对于伯夷、司马迁、孟子、韩非子和韩愈各自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三人,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加以概括,并结合你对论者的了解及学过的课文,分析他们持这样观点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