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人。曾祖规,为后周骠骑大将军。休璟少孤,授《易》于马嘉运,传《礼》于贾公彦,举明经高第。为吴王府典签,改营州户曹参军。会突厥诱奚、契丹叛,都督周道务以兵授休璟,破之于独护山,数馘多,迁朔州长史。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死,朝廷议弃丰保灵、夏。休璟以为不可,高宗从其言。垂拱中,迁安西副都护。会吐蕃破焉耆,安息道大总管韦待价等败,休璟收其
圣历中,授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副大使。吐蕃大将曲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洪源谷,休璟以兵数千临高望之,见贼旗铠鲜明,谓麾下曰:“吐蕃自钦陵死,赞婆降,莽布支新将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贵臣酋豪子弟,骑虽精,不习战,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六战皆克,斩二将,获首二千五百,筑京观而还。
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
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镇,其间绵地几万里,山川夷坦,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师料敌未尝败。初得封,以赋绢数千散赒其族,又出财数十万大为茔墓,尽葬其五服亲,
(选自《新唐书唐休璟传》,有删改)
注:曲莽布支、钦陵、赞婆都是吐蕃将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璟收其 |
B.西突厥乌质勒失诸蕃和,举兵 |
C.不 |
D.尽葬其五服亲, |
A.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B.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C.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D.吐蕃来请和/既宴/使者屡觇休璟/后问焉/对曰/洪源之战/是将军多杀臣士卒/其勇无比/今愿识之 |
A.唐休璟富有军事才干。他对唐朝时西北一带的地形地势了然于心,为边防出谋划策非常得当,无论是用兵还是料敌未曾失败过。 |
B.唐休璟作战知己知彼。他对进犯凉州的吐蕃军队的用兵意图和实力判断准确,并且果断大胆地直接进攻,结果取得了大胜利。 |
C.唐休璟颇受信任和重用。突厥引诱奚、契丹反叛时,都督周道务将军队委托给休璟;武后多次采纳休璟的意见和谋略。 |
D.唐休璟爱护族亲。他因为幼年丧父,所以对族人感情很深,拿得到的封赏周济族人,还出钱大建坟墓,将五服以内已死的亲属全部改葬。 |
(1)乃陈方略,请复四镇。武后遣王孝杰拔龟兹等城,自休璟倡之。
(2)后诮杨再思、李峤、姚元崇等曰:“休璟练知边事, 卿辈十不当一。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
累迁起居郎,与刘子玄、徐坚等并职。玄宗初立,收还权纲,锐于决事,群臣畏伏。
始,兢在
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
兢叙事简核,号良史。晚节稍疏牾。时人病其太简。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曰:“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曰:“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祈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选自《新唐书·吴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
B.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
C.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
D.兢虑帝果而不及精/乃上疏/寻以母丧去官/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 |
A.“经史”泛指古代的典籍,“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正史,唐代以后多沿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
B.“神龙”为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文中的“开元”“长安”“景龙”都是年号。 |
C.“崩”指皇帝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文中用“卒”指吴兢去世很符合其身份。 |
D.“县男”官名,即县尉。文中皇帝进封号为县男以示重用。在古代县尉仅次于县令,主管治安事宜。 |
A.吴兢少年有志,为人正直。他年轻时就磨炼意志,为人正直,在著史时秉笔直下,不曲私情,被誉为当时的董狐。 |
B.吴兢精通经史,热爱写史。他贯通经史,曾在国史馆修史,曾在家中私下完成《唐书》《唐春秋》两部史书。 |
C.吴兢忠于朝廷,多次进谏。他因节闵太子之乱后朝廷恐慌、担忧唐玄宗果决而不够精细以及皇帝在泰山封禅路上打猎取乐而上奏。 |
D.吴兢仕途坎坷,遵守孝道。他在朝中任职多年,几次被贬,曾因事受牵累而降任舒州刺史;遇到父母去世都回家服丧。 |
(1)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
(2)说屡以情蕲改,辞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
六一居士传
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⑵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⑶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⑷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逃名:逃避名声 ②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小题1】六一居士,即指
【小题2】第⑵段中引用《庄子·渔父》里的典故的用意是:
【小题3】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A.“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 |
B.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使他劳神费心,年老体弱又多病,所以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
C.作者写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喻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写出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
D.居士不以“五物”为累的原因,是它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但是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最终来讲,还是为物所累,总之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
【小题5】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请结合上文并列举课文一例,谈谈中国文人对快乐的认识。
郑,字文明,余庆
(选自《新唐书·郑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
B.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
C.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中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
D.居位四年/罢为太子宾客/久乃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岭南节度/使后累迁河申节度/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
A.从父为伯父、叔父的通称。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文中的郑余庆跟郑父亲同辈。 |
B.进士为唐朝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始置于隋朝。其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明清时代不尽相同。 |
C.乞骸骨即让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张衡传》中“上书乞骸骨”亦为此意。 |
D.儒术指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等。自西汉“独尊儒术”以来,一直被封建君主作为统治的依据。 |
A.郑幼有大志,颇有才学。他善写文章,结交天下名士,科举考试成绩优异,不但精通儒术,而且擅长名理之学。 |
B.郑坚持原则,不阿权贵。宠宦窦文场任中尉,郑反对以白麻署制;唐顺宗命他起草立太子诏,他主张立嫡长子。 |
C.郑曾受诬陷,幸得无事。李吉甫暗中诬陷郑泄密,引得皇帝大怒,幸而李绛仗义执言,使郑免除灭族之罪。 |
D.郑守道寡欲,忠诚老实。任宰相时杜黄裳行事独断,他沉默不语;为官期间不做烜赫之事,世人推重他年高有德。 |
(1)朕今用尔不谓无私,若麻制宣告,天下谓尔胁我为之。
(2)始,卢从史阴与王承宗连和,有诏归潞,从史辞潞乏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