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较易0.85 引用5 组卷1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文化已多少带有海洋文化的特征。或者至少可以认为,用内陆文化去描述长江文化是不全面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反映在文化思想方面,也呈现不同风格。《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在黄河流域;而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楚辞》,则产生在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发展,哺育着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除了起源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释、道三家并存,就是学术思想多元的体现。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此后一直是社会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文化的大传统。但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后退一步,以“弱”态制衡“强”态,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这与孔子、孟子思想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则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除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不能轻视。有一种说法叫“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说的是儒、释、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又一个特点是不排外,这也体现了它的包容性。儒学对佛学的态度,说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是不排外的,对来自远方的思想能够雍容接纳。在民间,即使是偏远地区、比较闭塞的地区,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他们对异风异俗能够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与此相关联的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国力强盛,把王昭君送到北方塞外的边族,以结永好。唐朝是多元繁荣的盛世,又把一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在最强大的时候,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关系,彰显中华文化与邻相处遵循的是以“和”为大道的思路。

不仅中华文化,其实“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只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能体会到这种包容性,就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实际上,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可能有哪一个国家拥有一统全世界的能力。人类应该承认差别,保护与尊重多样性。在这方面,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显得弥足珍贵。人类的发展总归是存异求同的。

(节选自《中华文化是个大包容概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
B.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仅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而且在文化思想方面还显示不同的风格。
C.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下游,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诞生在长江中游和下游。
D.自古以来,哺育着中华民族的黄河和长江这两河两源文化虽各自发展,又呈相互交融的状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让我们改变了以前对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唯一源头的看法。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不具有侵略性等特点,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唐以后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就集中体现了以上特点。
C.“老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面对“强”时,道家以“弱”态制衡,出发点和归宿都本诸自然,以自然而然为旨归。
D.偏远地区、比较闭塞地区的民众能够对异风异俗采取尊重和欣赏的态度,从侧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影响之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文化重在写实,《诗经》就是其写实主义的典范;长江文化则倾向浪漫,《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两种文化内涵不同,却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B.儒家思想自汉代起就一直是我国社会思想的主流,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释、道两家在两千多年间能与之并肩、获得发展的空间即可看出。
C.汉朝、唐朝分别把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思想,以及它不具有侵略性的特点。
D.只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能体会到“中华”也是个大包容的概念;当今世界也是多元并存的,我们应该保护与尊重这种多元并存,因为人类的发展终究是存异求同的。
17-18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溢血,大脑破裂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三十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耳边:“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张烁《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人民日报》2018年03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诺亚方舟”。
B.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是他一生的生命品格。
C.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是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是指钟扬自己。
B.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溢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的精准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小题3】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英文简称ITER)于1985年确立,目标是建立一个核聚变试验堆。因此ITER计划也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则,与国际空间站研究、欧洲加速器、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等项目一样,是一个大型国科技合作项目,所涉及国家的人口总和占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磁约束人造太阳突破1亿度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所谓人造太阳就是效仿太阳的核聚变原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并且这能源是非常清洁的,不会污染环境。想实现核聚变,就必须要产生极高的温度,这种温度世界上任何材料都无法承受,所以至今的人造太阳用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难题。一种是利用磁场的约束,另一种是激光惯性约束。至今为止,我国不光已经研制出第4代磁约束人造太阳,惯性约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和国上同步提出和研究。惯性约束的优点是可以小型化,适合在来来用于飞行器等领域,但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产生激光用来点火。磁场的束的优点是持续性好不需要反复点火,但缺点是无法小型化。

(摘编自《快资讯》)

材料二:

人类一旦可以完全利用人造太阳,那么就可能迈进新的一级文明,但是前提条件是完全掌握并利用聚变技术。并且,各种领域都将迈上新的台阶,就连气候变暖和淡水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因为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就是石油和煤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海水淡化难推广也是因为电费占大部分成本。

目前,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正在法国南部进行建设,被认为是第一个将能持续生产净能源的核聚变装置,它将生产500兆瓦的清洁及可持续性电力,预计将于2025年开始制造第一批等离子体并开始投入运行。ITER计划的实施结果将决定人类能否迅速地、大规模地使用聚变能,从而可能影响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在全世界都对人类能源、环境、资源前录等问题予以高度关注的今天,各国坚持协商、合作的精神,搁置诸多的矛盾和利害冲突,最终达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并开始合力建设世界上第一座聚变试验堆。

(摘编自“中国网络电视台”)

材料三:

国际聚变界普遍认为,今后实现聚变能的应用将历经三个战略阶段,即建设ITER装置并在其上开展科学与工程研究;在ITER计划的基础上设计、建造与运行聚变能示范电站;最后,将在本世纪中叶(如果不出现意外)建造商用聚变堆。我国将力争跟上这一进程,尽快建造商用聚变堆,使得核聚变能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在我国能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的聚变装置之路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即便规模很小时,就以在我国实现受控热核聚变能为主要目标。尽管就规模和水平来说,我国核聚变能的研究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特点,也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为参加ITER计划做了相当的准备。这使得我们有能力完成约定的ITER部件制造任务,为ITER计划做出相应的贡献,并有可能在合作过程中全面掌握聚变试验堆的技术。2018年11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发布消息,我国“人造太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接近未来聚变堆稳态运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条件,朝着未来聚变堆试验运行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摘编自“人民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的目标是建立核聚变试验堆,因其能像太阳一样产生上亿度高温,而被称为“人造太阳”计划。
B.人类如果完全掌握并利用聚变技术,那么不但可以解决目前的气候变暖问题,而且人类可能迈进新的一级文明。
C.实现聚变能的应用将历经建设ITER装置开展研究,设计、建造与运行聚变能示范电站,建造商用聚变堆等战略阶段。
D.中国的聚变装置研究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已经为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清洁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是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涉及的人口数量三大,一旦成功将给人类带来重大福利
B.聚变能能否得以迅速、大规模使用取决于ITER计划的实验结果,这会完全改变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的进程。
C.中国有能力完成约定的ITER部件制造任务,有可能全面掌握聚变试验堆的技术,得益于之前做的相当的准备。
D.我国“人造太阳”项目获得的多项实验参数,使人类朝着聚变堆试验运行返出了关键一步,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如何尽快实现国际热核反应堆计划?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学科*网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