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15
以下划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道家和儒家不同,因为他们是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甲】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璞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乙】《道德经》第八十章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是对农民社会的田园诗式颂歌吗?农民时刻和自然打交道,他们爱慕自然。【丙】道家把这种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评论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丁】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A.B.C.D.
17-18高一·浙江温州·期末
知识点: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分到底分什么呢?我们知道,秋分这天,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与夜的时间长度是相等的。秋分日之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向南半球偏移,,而夜间时间开始增长,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增加;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古人认为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是秋季的结束,,因此秋分就有了平分秋季的意思。对于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来说,秋分时节秋意正浓,早晚凉爽,风和日丽,气候舒适。

从全国秋分期间近30年平均气温的分布来看,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青海大部、西藏中部和北部等地区平均气温已经低于10摄氏度,上述大部地区在秋分时节已经进入冬季。同期,江南中部和东部、华南大部及重庆中南部、云南南部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仍高于22摄氏度,特别是华南南部地区平均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中午的暑气依然浓厚,“秋老虎”余威犹存。祖国地大物博,

【小题1】下列各句中问号的用法,与“秋分到底分什么呢?”中问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难道一定需要外国的强盗们来插手吗?
B.“你们那里疫情动态清零了吗?”对方回答:“前天就已经清零了。”
C.国庆小长假期间,我们是去北京游长城,还是到广西去游柳江呢?
D.这种胃病不用吃药也能治好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请听我说给你听。
【小题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狼烟四起,___①____;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即便是人类文明荟萃传承之地的大学也不能幸免。南开大学被日军野蛮轰炸、炮击,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学生宿舍被___②____,校园学子都能目睹日军飞行员的狰狞面目。北大、清华神圣的校园被侵略者的兽蹄任意践踏,来不及撤走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被强盗们悉数掠走。日本侵略者在发动战争之初,便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尽其可能地摧毁中国的文化机构。也许那时他们就知道,军事征服中国易,文化征服中国难。侵略者的逻辑简单又粗暴,先摧毁你的文化殿堂,再灭你读书人的种子。

但是___③____的中华五千年文脉岂是他人轻易能折断的?续存文脉,保留文明的种子,文化不灭,中国就不会灭。战争爆发后,当时中国有一百零八所大学,约三分之二的高校撤往大后方,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加入流亡的大潮。如果有人能够从空中做一次航拍,便可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大地上,看到一幅幅震撼又催泪的学子流亡图,从北往南,从东往西

摘自范稳《南湖的诗社》(《青年作家》总第537期)

【小题1】请联系上下文,在文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小题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七七卢沟桥事变”相同的一项是(     
A.一声叫板,便可以使他们坠入艺术之宫,“听了秦腔,酒肉不香”他们是体会得最深。
B.阿Q尤其“深恶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如果有人能够从空中做一次航拍,便可在满目疮夷的大地上,看到学子流亡,从北往南,从东往西,震撼又催泪”,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早期的孔孟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任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


下面对原文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
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