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3 组卷3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一笛

刘强盛

李一笛,原名李谟。幼年学笛于西域异人,开元年间凭一支竹笛闯荡长安教坊,技压西门追烟、柳如影、张野狐等高手,成为教坊首席乐师,声名直追李龟年、马仙期等大师,朋友赠匾“李一笛”。那年,他十九岁。

李一笛成名后,长安显贵争相重金宴请。李一笛约法有三:境不佳不吹,客不雅不吹,一次只吹三曲。

一日,李一笛因故宿于越州。寓居客栈的十位进士闻讯,醵资相请,会于镜湖水云阁,并约定各带一客捧场。

那夜,云疏,月晕,风清,湖面如镜,澄波万顷,静影沉璧。

李一笛身着一袭水纹银袍,立于水云阁中,举目环视:客人倒也俊朗雅致——只是东南角那褐衣老者佝偻席地,似一乞丐。他皱了皱眉头。

轻云闭月,微风拂浪,波澜陡兴。

李一笛轻启朱唇,吹出一曲《临江仙》,和风飒飒,氤氲齐开,暗香浮动,霓仙飘临。曲终,众宾客交相赞叹,褐衣老者却哈欠连连,昏昏欲睡。众宾客面有讥色。

李一笛不语,略沉思,另起一曲,却是《诉衷情》。笛声呜咽,如泣如诉,潜蛟起舞,嫠妇欲哭。宾客沉浸其中,曲终良久,轰然叫绝。老者似被惊醒,微翻眼皮,竟又睡去。李一笛面有愠色,众宾客面带怒色。

卢进士抱拳道:“孤独丈乃在下邻居,孤苦贫寒,卢某带他来,意在让其一饱耳福,想是老丈久居孤村僻壤,不懂丝竹之雅,望公子海涵,莫要扫了大家兴致。”众人揶揄不已,孤独丈似又被惊醒。憨憨一笑。

李一笛又吹一曲《水调歌头》,一时愁云出岫,明月孤悬,烟波浩渺,潮打空城;忽而衰草离离,鹧鸪鸣叫,杜鹃啼血,众宾客无不动容伤怀,唏嘘不已。

孤独丈仅仅微笑而已。

李一笛面有怒色,道:“老丈如此怠慢,莫不是轻薄李某,抑或是此道好手,不屑一顾?”

孤独丈幽幽说道:“李公子认为老朽不会吹笛?”

众宾客笑道:“疯了,疯了!”

孤独丈徐徐说道:“请李公子试吹一曲《凉州词》,如何?”

李一笛即吹《凉州词》。

曲终,孤独丈静静说道:“公子吹得也还不错,只是曲中夹杂胡乐,莫非公子有龟兹朋友?”

李一笛大骇,拱手而揖,道:“老丈真乃神人,晚辈吹笛二十载,竟未察觉曲中夹杂胡乐——家师确为龟兹人。”

“而且你误将第十三叠吹成了《水调》。”孤独丈缓缓说道。

李一笛再揖说:“晚辈愚笨,请老丈指正。”说罢,以素绢拭笛递与孤独丈。

孤独丈并不接笛,只冷冷说道:“此笛只适合粗通者使用,请借公子腰间紫斑玉笛一用。”众人才见李一笛腰间悬一皮囊。李一笛红着脸取出一笛,晶莹透紫,乃西域罕见的紫斑玉竹制成,即李一笛成名之笛。

孤独丈摩挲笛身赞道:“好笛!可惜吹到‘入破’必定破裂,公子不会吝惜吧!”

李一笛说:“不敢。”

笛声起,还是一曲《凉州词》,却倍觉激越悲凉。黄沙滚滚,铁马嘶嘶,秋风萧萧,月影幢幢,声入云霄,满座震栗,李一笛蹙眉不敢动弹。吹至第十三叠,孤独丈一一指出李一笛适才的谬误,李一笛垂首,一脸肃然。忽见孤独丈指法一变,如急雨敲窗,疾风折草,银瓶乍迸,水浆泠泠,铁骑突出,杀声隐隐,已到“入破”。只听得“叭”的一声,竹笛果然爆裂。李一笛凝神,众人一时竟呆了。孤独丈从怀中掏出另一支紫斑竹笛接着吹,曲调又与先前不同:雄浑处似惊涛拍岸,细微处如春蚕嚼叶;辽远处似野马驰原,近切处如山泉低语;高急处似雏凤婉啼,低回处如游龙戏水。曲终,李一笛拜服于地,众宾客神情恍惚,待清醒过来,孤独丈已飘然而去。

次日一早,李一笛与众人前去拜访孤独丈。人去屋空,灶灰尚温,桌上横放一紫斑玉笛、一曲谱,笛上新刻四小字:“艺无止境。”李一笛恭敬收取竹笛、曲谱,连夜回到长安,将“李一笛”匾劈为两半。

江湖从此无“李一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传记笔法开篇,先介绍了主人公的从艺经历,接着又用几位名家衬托其技艺高超,揭示了“李一笛”大名的由来。
B.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别致,欲扬先抑。褐衣老者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前半篇他怪异的表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C.小说的语言洗练、清雅,尤其是大量整齐优美的四字词语,极富文学意蕴,营造了诗一样的意境,可见作者笔力精湛。
D.李一笛见识了孤独丈的高超技艺后,一怒之下把牌匾劈为两半,从此他深知“人外有人”,再也不敢在江湖上炫耀了。
【小题2】小说在刻画孤独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的音乐描写极富特色,作者是怎样进行音乐描写的?请结合作品分析。
2018·河北衡水·一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上

高沧海

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儿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我老祖如是说。

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

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听说丑,还粗壮。

我爷爷一直未归。

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沤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

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

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作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似哀嚎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重重叠叠绵软幽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凛然,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一动不动地洒下来,吞噬着旷野无边。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颤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

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

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孔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

我爷爷说:别怕,别怕。

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到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

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

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

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遭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

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

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

我爷爷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

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调头北去,直奔联络点。

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

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嗔嗔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

被救伤员来寻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

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

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到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烈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

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

(选自《山西文学》,2021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祖认为爷爷像猫狗一样,即使出走,不会远走他乡,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但爷爷却直到老祖去世后才回来。
B.小说挑选了若干个时间片段来展开叙述,每个时间片段发生的事件之间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紧密。
C.爷爷曾企图做逃兵,回到家乡,躲在苘麻地里沉睡,梦见日军拿着刺刀包围他,表明爷爷精神高度紧张。
D.小说运用了巧合的手法,春容将伤兵藏在苘麻地里,而爷爷也恰好躲在那里,两人在苘麻地第一次见面。
【小题2】爷爷为什么在与春容的大婚之日出走,后来又与春容结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都描绘了苘麻,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颗蓝宝石

王若冰

真的是一颗蓝宝石吗?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悄悄地看看周围,又把头转向她。她却根本没看他,很认真地在洗着一筛子沙土。她的神情专注,仿佛一走神,宝石就被洗走了一般。他把目光收回来,转到自己手中的这颗小小的石头上。它尽管只有手指肚那么大,但靓丽,晶莹剔透,所有的特征都跟蓝宝石吻合。

他刚想喊她,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寡母望着首饰店里一颗蓝宝石戒指的眼神,他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说出一个字。他将这粒小小的石头悄悄地塞进自己背包的侧袋里,又低着头,将身边的空桶装满,去进行清洗。但是,他的内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坐落于澳洲北领地境内的这个小镇,盛产蓝宝石。每一个来小镇旅游的人,都会到这里试试运气。他本来对这些是没有兴趣的,但经不住她的软磨硬泡,她说:“都到这里了,我们也去试试吧,要是我们也能淘到蓝宝石该多好!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蓝宝石,做梦都想拥有一套蓝宝石的首饰,你闭眼想象一下,你看看我这张粉嫩的脸,戴上一对蓝宝石的耳坠,一根蓝宝石的项链,手腕上有一串蓝宝石的手串,再有那么一颗大大的蓝宝石戒指,哎哟,我都不敢想下去了。为了我的梦想,你试一试还能怎么样?”

她这样一说,他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买了票,跟着那些带着各种各样目的来的游客进入矿区。他知道,她喜欢蓝宝石,不止一次地描述与表达她的渴望。她说的次数越多,他的内心越不安,不安的次数一多,就变成了抑制不住的反感。一个丈夫连满足妻子的一套蓝宝石首饰的能力都没有,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打击,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填满他的身心。

炙热的太阳却没能阻挡人们的热情。一对老夫妻有说有笑地一人捧着一个大筛子,然后又各自放进水中,上下轻微而又不停地摇动着。随着这样的上下摇摆,筛子里的沙土一点一点地被甩了出去,直到筛子里只剩下了一颗颗的小石子,蓝宝石也许就藏在这些石子里。突然,那个老太太大声说:“亲爱的,你看看,这个是不是蓝宝石呢?你看,在光线下,亮闪闪的。”老先生凑过去,拿起来左看右看,然后笑着说:“恭喜你,亲爱的,这块真的是蓝宝石呢。”

两个人像孩子一般拥抱,又转了一个圈,很多人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之后都说着“祝贺你们,运气真好”之类的话。这些声音当中,也有他与她。她在他的正前方,背对着他,因为那样,旁边的一棵大树就刚好挡住她的脸。她回过头有几分羡慕地说:“我还是喜欢蓝宝石。”

他有些不自在地咧了咧嘴,终归没有笑出来。他怀着也有点心虚的复杂心境,敷衍着说:“主要是个乐,还能指望发财不成?”“那倒不是,只要能淘到蓝宝石我就开心了。”她咯咯地笑着,他觉得她笑得有些天真。

日头越来越炙热,人们的热度却开始降温,一些人嚷嚷着,失望地离开了。她在前方,居然举起一把尖尖的镐,找了一棵大树,顺着蜿蜒的树根挖起来。太阳在头顶上火辣辣地烤着。他将手伸进包里,触摸到了那一颗小小的蓝宝石,真想拿出来告诉她,可是他想了想还是将话咽了下去。

这时,他听到她叫着他的名字:“亲爱的,你快过来。”他答应着走过去,她指着纱布上的一颗小石头问:“你看,这颗是不是蓝宝石?”

他拿起来,那是一颗花生米一般大小的石头,他很认真地对着光线照,高兴得都有些结巴了。她也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将那颗蓝宝石如同宝贝一样紧紧地握在手心里。然后,他们将工具交给矿上,火速地离开了。

她一路上的心情大好,一会儿拿出来看看,一会儿又放进钱包的夹层里。

因为母亲的70岁生日,他决定早一些回去,他悄悄地将那颗蓝宝石拿到首饰加工店,进行切割,并定制了一枚戒指。

母亲生日那天,亲朋都很高兴,纷纷给母亲准备了礼物。他问她:“你给妈妈什么生日礼物啊?”她笑笑说:“你别管了,这事交给我。”

当所有人都送完了礼物时,人们就把目光落在他们夫妻身上。他尴尬地看着她,她则很轻松地走到母亲的身边,拿出一个漂亮的首饰盒,交给母亲说:“妈妈,记得那次我们一起逛商场的时候,您说您最喜欢的就是蓝宝石项链。您看,这是我们俩特意为您定做的,真正的蓝宝石,希望您能喜欢!”母亲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他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她看了他一眼,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母亲双手接过去,将那光闪闪的项链捧在手里,用手摸着那颗蓝宝石坠,惊喜地说:“这么好的礼物,我怎么会不喜欢呢?”

他用手摸摸手心里的那颗小小的戒指,望着她,不自然地笑了。

(节选自《金雀坊》2019年第110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的内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从中既可看出他得到宝石的欢喜,也可以看出他私藏宝石的纠结心理。
B.“他觉得她笑得有些天真”中的“天真”,与后文她“露出了天真的笑容"中的“天真”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C.小说插叙妻子钟情蓝宝石的相关内容,交代了他们夫妇来到此地的原因,也为后文妻子的意外表现蓄势。
D.小说主要通过对年轻夫妇丰富的心理描写,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小题2】文中插入一对老夫妇找到蓝宝石后快乐的场面,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才交代“她”希望得到蓝宝石的真正目的,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雪(节选)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着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拙,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中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了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责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借助“严寒的黄昏”、“很快地黑下来了”的天色、“前沿的炮声”、山谷里的“回声”等环境描写,渲染出严酷的战争气氛。
B.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词句,形象刻画出王德贵恼羞成怒的心理。
C.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刻画出金贵永母亲对王德贵、刘强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谢。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烘托出静谧平和的气氛,传递出胜利到达目的地后的喜悦。
【小题2】小说特别写了小男孩金贵永备受一行人关注呵护,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这篇小说展现了怎样的“审美感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