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B.以战喻(请允许我)                       谷不可食也(尽,完)
C.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涂有饿莩而不知(打开官仓)
D.王无岁(犯罪)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约束)
【小题2】下列对《寡人之于国者》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指道德品质高尚之人,是中国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与“霸道”相对,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D.“孝悌”属于中国古代孝文化,“孝”指对父母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3】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揭示出梁惠王的政治与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可谓妙极。
B.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国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回到梁国来了。
D.“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体现了孟子的环保意识以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7-18高一下·内蒙古通辽·期中
知识点:《孟子》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取材于《孟子·公孙丑上》)

(二)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而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为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向内
B.无让之心                      辞:推让
C.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D.其当宜                              案:根据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
B.贼君者也                    当罚者
C.人有是四端也                 先王治国也
D.非恶其声而                 若火之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如果能够扩充他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B.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
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
C.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D.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②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
【小题5】比较选文(一)和选文(二)的治国主张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送之门,之曰               戒:通“诫”,告诫
B.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兴起。
C.入则无法家                  拂:通“弼”,辅助。
D.于色,发于声                 征:征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所以心忍性
B.其筋骨
C.出则无敌国患者
D.百里奚举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才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造就,所以人们应正确面对逆境,不能在逆境中无所作为。
B.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C.孟子采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最终使中心论点突出而鲜明,道理讲得深入浅出,既十分深刻,又让人好懂。
D.孟子的观点启示我们,人一方面要经得起苦难,要在苦难面前看到希望;另一方面也要经得起安乐,在受到荣华富贵的诱惑时,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意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犬哭乎市,地坼及泉,民乃大振。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禹既已克有三苗,别物上下,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至乎夏王桀,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汤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汤奉桀众以克有夏,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实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至乎商王纣,祀用失时,夜中十日,九鼎迁止,有鬼宵吟,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况自纵也。武王乃攻狂夫,翻商为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祀纣先王,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下》)

【注】三苗: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部落名。又叫“有苗”。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望之A若大旱B之望C云霓也D归E市者不止F耕者G不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指于是,与《兼爱》中“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焉”意思相同。
B.九鼎,传说大禹铸造九鼎,后成为国家象征,“问鼎”的说法与此有关。
C.箪食壶浆,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自己拥戴的军队。
D.止,指停止,与《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的“止”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喜好攻伐的国君巧言粉饰其行为,认为攻伐是有利的事情,故意用大禹征讨有苗氏、汤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的事情来非难墨子。
B.墨子认为在三苗大乱的时候出现了太阳夜出、天下血雨、土地闭合、泉水枯竭等反常的自然现象,大禹顺应天道,诛杀无道,值得肯定。
C.齐国占领了燕国,齐宣王为诸侯国谋划救助燕国而担心,寻求孟子建议,孟子用商汤统一天下的例子劝谏齐宣王要施行仁政。
D.燕国百姓以为齐国军队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但齐国军队的所作所为让燕国老百姓很失望,也让齐国面临危险。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2)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小题5】材料中,墨子与孟子对战争有什么相似的看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