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小题1】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主要目的。
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本意 。
D.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17-18高三下·天津·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1927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B.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高尚的民族气节。
C.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半丁到上海谋生,工作之余学画不止,并且受到了吴昌硕、蒲华、金城等著名书画家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B.在京期间,陈半丁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且成为“京派”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与周肇祥一起改组画会。
C.抗战胜利后,率真的陈半丁用作品“只见江山不见人”来抨击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并对国民党政府的邀请予以拒绝。
D.北京中国画院以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的画院都是在陈半丁的积极努力下成立的,这些画院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E.陈半丁诗、书、画、印兼擅,其作品表现出笃厚蕴藉、朴拙平淡等特点,融合文人之雅和市民之俗,深受各个阶层人们的喜爱。
【小题3】陈半丁是20世纪不可多得的艺术大家,我们从他的艺术创作经历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知:“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气的没有下落,呑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编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虽简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悠远,都能从“易尽”里望见“无垠”。
B.中国诗歌能够采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创造出意蕴丰富、不可名状的境界。
C.中国诗歌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力求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D.中国诗歌富有暗示的特征是一般西洋读者认同的,“我”不赞同此说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诗人有意把读者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突然留下一个深秘的静默,激发读者思考。
B.“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用一个撩人的“不知”不了了之,却引得读者遥思远怅,思考为师所在深山的情景。
C.“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诗人用“何处是”的疑问语气作结,问而不答,以问为答,引导读者思考死亡的不饶恕人。
D.“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维荣《古美人歌》中的这句诗,留给读者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般的静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诗论和魏尔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论诗条件恰好吻合。
B.“怀孕的静默”这个通俗而形象化的比喻足说中国诗歌语言有“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种种妙处。
C.“何处是”这个公式出现在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后,被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歌普遍运用过,但在中国诗歌里的应用是最多的。
D.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简短并不影响它有悠远的意味和一定的延长,就像人们每每皱起眉头、凝聚起目光想耍看得远些时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大师排队一年只为看一匹马

姜常红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州的大富之家,父亲饶锷开着发行钱票的钱庄,饶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家学渊源深厚。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起名“天啸楼”,藏书十余万卷。受父亲影响,饶宗颐自幼便浸泡于此,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在父亲的有意栽培下,饶宗颐迷恋读书深入骨髓,坐拥书城的他,从小就跟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不喜欢玩耍,只喜欢读书。进入学堂后,饶宗颐总感觉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于是选择退学回到父亲身边。深受家学的熏陶,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文化根基,培养了超强的自学能力。

1932年,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心力交瘁,积劳成疾,不幸离世,留下一份硕大的家业和一部未完成的遗作。那一年饶宗颐15岁,他在家业与学业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父亲去世后,饶宗颐用了一年时间将父亲的遗作单独续完,并连载于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1935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创建了广东通志馆,破格将18岁的饶宗颐聘入馆中,专职艺文纂修。

饶宗颐学富五车,有诸多研究成果,但他并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而是将文稿一压再压,一方面为了修正老知识,另一方面也为了吸纳新知识。

饶宗颐有一个著名的“兔论”:“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守株待兔的心态。一般人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住几只兔子,而机会就像兔子跑得非常快,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逮到。我就靠在树底下,有兔子过来的时候,就猛然扑上去。”

当时法国学界的敦煌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留存有不少原始资料。为了研究敦煌学,饶宗颐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一次,他听说法国南部有个原始山洞,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而且整个墙壁都是动物,其中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饶总颐猜想这极可能与远东近东的交流沟通有关。远东近东是当时欧美人使用的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近东是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远东则指的是离西欧最远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国的蒙古马属于远东,但出现的壁画却在近东。为了证明远东近东的人类在2万年前已有沟通接触,饶宗颐决定亲自去岩洞看个究竟。

这个岩洞是在1940年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的,因为担心人们的呼吸破坏洞内景观,法国政府于1963年将山洞关闭,公众不得入内参观,只有科学家和获准的少数人才能在洞内逗留,且每个礼拜只开放一次,每次只有一小时,更苛刻的是,每次仅限入5人。被允许进去的中国人并不多,要排队,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1976年,饶宗颐亲自观察了洞窟壁画后,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饶宗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浸泡在藏书十余万卷的“天啸楼”,埋首在藏书的世界里。
B.饶宗颐进入学堂后,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
C.父亲饶锷因编撰《潮州艺文志》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家业与学业中豪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业。
D.饶宗颐学富五年,多年的学业研究,使得他对做学问有独到的看法,其中著名的“兔论”即为此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饶宗颐的情况以及其在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贡献,给读者一个全方位的视角来认识传主。
B.父亲去世后,15岁的饶宗颐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续完,并连载在岭南大学的《岭南学报》上。
C.文章交代,18岁的饶宗颐在广东通志馆专职艺文纂修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家的研究理论。
D.饶宗颐听说法国南部的一个原始山洞的岩壁上画有两万年前的岩画,岩画上有一匹中国的蒙古马,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
E.饶宗颐作为国学大师,在国学研究方面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治学严谨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了一睹山洞岩画上的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
【小题3】在实践“兔论”的过程中,饶宗颐有那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