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淳熙八年进士。尝从朱熹讲学,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汉阳阙守,檄摄军事。时金人大入,彦约以守御功进二等,知汉阳。

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迁湖南转运判官。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荼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为盗区。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世传连禽元砺。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递以元砺解江西。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江西来争功,不与校。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其命。

久之,以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时朝论未以为然。

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馆,从之。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嘉熙初,赐谥文简。

(选自《宋史·曹彦约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约以守御功进二等 秩:官阶、品级
B.环地千里,为盗区 莽:茂密
C.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其命 寝:搁置
D.握兵者归于财寡 咎:罪过、过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代臣下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
B.正言,职官名,宋初有左右正言,主掌规谏。
C.奏议,“奏”意为“陈奏”,指臣子向朝廷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D.致仕,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彦约以军功任汉阳知军。他本是文官,因汉阳缺少守城的军官,朝廷让他代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他凭守卫汉阳的功劳担任汉阳知军。
B.曹彦约用计谋平定盗贼叛乱。他担任湖南转运判官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等相继起事,曹彦约秘密请求罗世传消灭李元砺,最终此地动乱被平定。
C.曹彦约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他在消灭罗世传这个盗贼时功劳不小,但当时江西官员来争抢消灭罗世传的功劳,曹彦约没有与他们计较。
D.曹彦约后期不愿担任较高官职。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兵部尚书时,他极力推辞,不接受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2)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通商蠲税,民赖以济。
17-18高一下·内蒙古·阶段练习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节选自《宋史•王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除”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以京官出任郡官。
B.《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在明清时期,由通过乡试合格的贡士参加殿试,被录的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D.门下省是三省之一,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省职能分别为起草诏令;封驳审议;执行诏令。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王祐很有文才,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上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上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运粮车辆堵塞道路,后经赵普举荐,皇上将相关事务交由王祐处理,一切变得井然有序。
C.王祐刚直敢言,劝谏皇上。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有政治远见,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王祐使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来劝卢多逊,多逊不悦,但后来果然身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彦升字仲达,饶州乐平人。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历郴州判官,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彦升尝辟广西经略府,或称其才,擢提举常平。御史中丞石公弼荐新提举广西学事幸义可御史,及陛辞,适与同日,徽宗两留之,遂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彦升孤立,任言责阅五年,论:“蔡京再居元宰,假绍述之名,一切更张,败坏先朝法度,朋奸误国,公私困弊。既已上印,而偃蹇都城,上凭眷顾之恩。中怀跋扈之志。愿早赐英断,遣之出京。”

“何执中缘潜邸之旧,德薄位尊,当轴处中,殊不事事,见利忘义,唯货殖是图。愿解其机政,以全晚节。”“吕惠卿与张怀素厚善,序其所注《般若心经》云:‘我遇公为黄石之师。’且张良师黄石之策,为汉祖定天下,惠卿安得辄以为比?”他如邓洵仁、蔡疑、刘拯、李孝称、许光凝、许几、盛辛、李弓惠、任熙明之流,皆条摭其过,一不为回隐。右仆射张商英与给事中刘嗣明争曲直,事下御史。彦升蔽罪商英,商英去。

又累疏抨郭天信以谈命进用,交结窜斥;因请禁士大夫毋语命术,毋习释教。先是,诏诸道监司具法令未备,若未便于民者,久而弗上。

彦升言:“吏狃于势,随时俯仰,不能上承德音,因缘为奸者众。有因追科而欲害熙宁佞保伍之法,因身丁而故摇崇宁学校之政,省事原情,当有劝沮。宜遣官编汇,辨其邪正,以行赏罚。”皆从之。

迁给事中。尝谒告一日,而张商英复官之旨经门下,言者以为顾避封驳,出知滁州。寻加右文殿修撰,进徽猷阁待制,知吉州。久之,知潭州,未行,卒,年六十三。赠太中大夫。

(节选自《宋史·洪彦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B.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C.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D.登第/调常熟尉/奉母之官/既至前尉/欲申期三月以规荐/而中分奉入/彦升处/僧舍却奉不纳/如约/始交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宰,文中指宰相。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B.潜邸,又称潜龙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有时借指太子尚未即位。
C.释教,即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取其第一个字作为名称,故称佛教为释教。
D.保伍,古代为了有充足的军力而将百姓五家编为一伍,又立保相统摄。“保伍”泛称基层管理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彦升为人忠厚,拒绝不劳而获。他带着母亲奔赴任职之地,在尽孝的同时又为国尽忠;能够宽待前任县尉,给别人提供方便却不收取好处。
B.洪彦升不畏权贵。数次指责权奸。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从不回避隐瞒权臣的过错,指责吕惠卿德不配位,将邓洵仁、任熙明等人的过错逐条列出。
C.洪彦升不信邪说,敢于明断是非。当官员发生争执的时候,他不怕得罪人,明确归责;又多次上疏说明郭天信用不正当手段获得朝廷重用。
D.洪彦升关心时政,提出治理良方。他深知社会积弊太久,主张对违法乱纪者有所规劝和阻止,建议派遣官吏汇编作奸犯科之事,以便实行赏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道,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迁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如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就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纳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也。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九年,除司勤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罢去。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四》)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
兴屯田A以为久戍B之资C备D舟楫E以阻F长江G之险H以我I之常J待K彼之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迁著作郎”的“再”与《六国论》中“后秦击赵者再”的“再”含义不同。
B.驻跸,指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后暂住吴会。
C.“下有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D.“知利害而不知恤也”中的“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恤”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遁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宜乘势追击。
B.张嵲指出地震异象产生的原因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徙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张嵲建议选用有才能的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张嵲受何抡的牵连被外调,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十年后朝廷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小题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