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一一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 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这些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深刻感受的阻碍。

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文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就像注重逻辑的作者会用文字将单一的意义说明清楚一样。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 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节选自《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不属于对文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的一项是
A.诗与戏剧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有时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B.在诗与戏剧的写作中,作者会用隐喻的方式让整本书整合起来,每个人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不同的体会。
C.虽然在诗中找不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但整首诗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陈述了某种超越主旨的东西。
D.我们可以从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所以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阅读想象文学。
【小题2】关于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差异,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这两种文体的写作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读者只能在这次阅读中拥有或分享的经验。
B.这两种作品的阅读对心智的诉求不同,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由感官与想象来获得体验,而阅读科学或哲学全靠判断与推论。
C.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葆有一种“主动的阅读方法”,阅读想象文学更需要一种“带着活力的热情”,读者要打开心灵,接纳它。
D.想象文学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来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
【小题3】根据原文,针对“想象文学”的阅读提出两条建议。
2018·浙江绍兴·一模
知识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剧本《长津湖》(有删减)

【浙江湖州,渔火点点,橹声咿呀,一片宁静祥和。水乡船上,伍千里抱伍百里骨灰上】

千里:(下跪磕头)爹,妈,我没有把老大照顾好。

伍妈:(祭奠)老大,吃吧。(夹菜给千里)老二,你也吃。(抹泪)

伍爸:你在队伍,给人家弄啥?(答;当连长)管多少人?

千里:150多号人。

伍爸:那是大官啊!

千里:嗯,大官,大官!(端一碗酒敬酒)我听下河滩的陈跛子说,政府给咱分了两亩三分地?四七年,我们打蒙阴,我在那儿看见一房子,硬山搁顶,两进院,那檐子底下,能住五窝燕子。咱家世世代代,在这水上漂着,等把那房子盖起来,看这十里八乡咋看咱家!(说完数钱,给母亲)妈,这是我津贴,咱明年二月二开工,立冬就能完活。等我再回来,给老三好好说个媳妇。

伍妈:(哽咽)你还要走啊?还要打仗?

千里:(安慰)妈,不打仗了,没仗打了!

(晚上,伍千里躺在船上。)

万里:(戳戳伍千里)拿枪给我看看,看看!

千里:(把枪卸了弹夹递给万里)别拿枪指人(抢回来)!叫你别拿枪指人。

(岸上有骑兵高喊:第九兵团司令部命令!全体都有。连长伍千里,有紧急军令,停止探家,天亮归队!

伍千里大声回答“是!”转身)

万里:哥——哥——

千里:(看到父母无言的脸)……立春就回来。

父母:好。

千里:回来给你们盖房子。(转向万里笑笑,回头走了)

万里:(跟上)我要跟你打仗去。

千里:(转头看看他)大哥说,我们俩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捏万里的脸)包子,等我回来。回头见。

【伍万里偷偷入伍,入七连。去往朝鲜火车上。】

千里:(对雷睢生)那个新兵归炮排,待会儿登记入册。

雷睢生:(收刀)不要,我这儿不缺人。

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您教教他。

雷睢生:这仗就要打起来了,我怎么教啊?

千里:您怎么教我的就怎么教他,(低声)教他怎么活下去,哥。(看万里)你跟着雷班长。

万里:(车厢里,对老兵)看什么看啊?

余从戎:(吐出瓜子皮,喷笑)大闺女啊?还怕看?

雷睢生:为啥要当兵啊?

万里: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

雷睢生:(嗤之以鼻)这是什么话?让你的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

万里:(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发我的枪啊?

雷睢生:想要枪啊?战场上自己缴去。(问大家)是不是?(众人齐答:是)

(余从戎捏着万里的领口推搡,挑衅地笑,看到万里生气,“哟”的一声转身就跑,万里追打他)

……

雷睢生:他不识逗,差不多就行了。

余从戎:来呀,瓜娃子,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叫余从戎,第七穿插连一排长。(抽个空扑到万里身上)服不服?

雷睢生:(万里甩掉他,去抢地上的枪,雷一脚踩着)不行!不许抄家伙!自己丢的人,自己挣回来,啊?

余从戎:再介绍一下这位,炮排排长。

雷睢生:(抱着手)我姓雷。

余从戎:你大哥你二哥,都是他带出来的兵。(扶起伍万里)记住了,在七连,他就是雷爸,就是雷爹。(捏万里脸蛋,众人齐呼:叫雷爹)

(车厢一侧,伍千里和最后一刻从上海赶回部队的梅生聊天)

千里:又要打仗了,你怎么想?

梅生:你呢?战场的二次恐惧。

千里:书上说的,像当新兵的时候害怕,那感觉,一模一样。

(战友拉住伍万里,打不过,就别打了。)

万里:放开我。我干死他。

千里:(进入乱成一团的车厢)我走错车厢了吗?

雷睢生:是我让余从戎试试他的性子。

万里:(委屈地)哥,他们欺负我!

千里:欺负你?你打回去啊!

万里;(不服气)他们人多!

千里:(大声地)七连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比我们多好几倍。你也去和敌人说,你们人多!(走过去,正正伍万里的帽子)现在举行伍万里的入连仪式,(长声喊)敬礼!礼毕!现在报数!……

雷睢生:敌人的后方,就是我军的前沿。七连用自己的大伤亡,换来了我军的小伤亡。伤亡不值得夸耀,挺住就是一切。

千里:懂了吗?你现在是第七穿插连第677名战士。你会说,哪有那么多人啊,这个车厢不就是100来人吗?我们是把七连一直以来牺牲的、退伍的战士,全加在一起。

梅生:为了记住他们,我再说一遍……

千里:(打断)不用再说!该记得住的时候一定记得住!伍万里,你害怕老兵们不接受你,我给你说,到了战场上,一个蛋被从外面破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从里面自己啄开,(顿一顿)没准是只鹰!(环顾四方)我宣布,伍万里同志,无组织无纪律,原定授枪仪式,取消,解散!

万里:(恨恨地)老子不干了!你从头就不想让我当兵!行,老子走!(拉开车厢门,车厢门打开,长城逶迤,山河壮丽,众人仰望)

千里:(深情地)就罚你站在这,站到天亮。

(伍万里似有所动,不再提退伍之事,笔直站立,直到深夜)

雷睢生:(递枪给万里)拿着吧,记住啊,枪口永远不要对着自己人。你睡我上铺,走!

万里:(接过枪,乐)连长让我站到天亮,还没到时间呢。

雷睢生:你们哥俩,没一个是让人省心的!

(本剧本根据电影《长津湖》情节整理而成)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本中有很精彩的矛盾冲突,如火车上伍万里和老兵们产生了冲突,戏谑打闹间也体现出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剧本中伍千里离家时,父母表现得木讷迟钝,是因为失去大儿子让他们备受打击,面对儿子伍千里归队也麻木认命了。
C.雷睢生拒绝伍千里“我这儿不缺人”,千里耳语“他叫伍万里”,潜台词是“他是我和百里的弟弟,拜托了”,语含请求。
D.电影开篇展示了湖州宁静祥和的水乡美景,与下文“长城逶迤,山河壮丽”相呼应,暗合守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主题。
【小题2】关于文中老兵们惹逗伍万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睢生的台词意蕴丰富,舞台说明补充了不少的戏剧动作,塑造出一位爽直硬气、善于带兵、经验丰富的老兵形象。
B.方言“瓜娃子”暗示余从戎来自四川,伍千里来自浙江湖州,梅生来自上海,说明抗美援朝这场战争汇聚了全民之力。
C.伍千里与梅生谈论“战场的二次恐惧”,呈现出真实的人性,营造出战争即将到来的紧张氛围,穿插在此处显得突兀。
D.伍万里追随哥哥们的步伐参军,是“为了让我哥瞧得起我”,可见他还充满孩子气,还不能真正理解当兵打仗的意义。
【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枪”,分别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画线部分加以分析。
【小题4】陈凯歌(《长津湖》导演)说:“(电影开篇)回到家乡与为国出征,连接起来就是家国。”请结合文本分析“家国情怀”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眼泪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是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B.“女人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一句,说明女人面对归来的丈夫从心里充满了怨恨之情。
C.听到水生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参加战斗,女人犹豫、伤感、不舍,但随后表现出对丈夫的支持,表现了女人的深明大义。
D.小说借助女人的叙述,巧妙地点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个理解革命、支持革命、盼望胜利的老人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成天说”“你爹哩”“焦愁”等口语,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表现出作者对平原农村生活的熟悉。
B.小说开头段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水生即将到家时的复杂心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水生为抗战所做出的牺牲。
C.本文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描写了水生夫妻短暂相聚又分离的故事,以时间为节点,结构分明,脉络清晰,富有层次而又浑然一体。
D.“这不回来晃一晃吗?”“你疯了吗?慢些!”这些语言自然朴实,体现了水生的直爽,反映出他一心报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坚强决心。
【小题3】小说的题目是“嘱咐”,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重逢”而展开的,你认为题目用“嘱咐”好,还是用“重逢”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小题4】水生嫂是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将其刻画得生动形象。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1)巧用神态描写,“呆”中见深情
(2)品其话,见其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这就是阅读疗法的 用武之地(1) 。在过去几年中,阅读疗法成了一种时尚,广泛存在于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康复辅导员在世界各地的实践中,同时,也获得了学术研究人员和博客作家的一致赞誉。阿兰·德波顿发现,在伦敦,四分之一的居民运用阅读疗法,包括作家埃拉·伯绍德和苏珊·埃尔德金,他们合著有《小说治愈》一书。相比校园心理咨询每次80英镑(约750人民币)的高昂价格,看这本用文学治愈心理疾患的书, 不失为一种划算的选择(2)

读书缓解情绪障碍并非新观念。古希腊图书馆大门贴的告示也告知读者进入了一个治愈灵魂的地方。18世纪,医生和精神科护士给出的话语几乎都出自一些广为人知的图书中。

多兰的《插图医学词典》首次承认,阅读疗法在1941年定义术语为:“通过读书治疗神经疾病的有益活动。”但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第一次出现在印刷品上是在1920年,出现在克里斯托弗·莫利的《闹鬼书店》中。该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书中的那家在布鲁克林的二手书店被称为“家中诗坛”,是藏书家的天堂。店内有着“调温纸和皮革”的芳香、烟斗飘出的烟草香气,店主米夫林先生没日没夜地吐着烟踱步。小说中的米夫林不仅是书商,还是“阅读疗法治疗师”。正如他解释的那样:“我的乐趣就是对来到这里,并愿意把他们的症状告诉我的病人,指定他们需要读的书……当你给了他一本书,是他灵魂需求的,而他自己却不知道,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激的了。”看来米夫林已经懂得了阅读是比听音乐、散步或坐下来品一杯茶更有效的压力缓解方式。任何一本书,只要读上6分钟,压力就可以减少68%。读一本对的书,那真是非常值得。

【小题1】对文中 1 处“用武之地”的解释,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比喻摆脱困境B.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C.比喻有远大的计划或抱负D.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小题2】文中 2 处“不失为一种划算的选择”这句话指的是:(       
A.《小说治愈》一书的内容非常有价值B.文学治疗是伦敦居民的首选治疗方法
C.相比心理咨询,阅读疗法更为经济实惠D.阅读疗法是一种更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小题3】根据本文,《闹鬼书店》里的米夫林:(       
A.晚上从来不吸烟B.最大的乐趣是写诗
C.把书店布置成了天堂D.知道阅读可以缓解压力
【小题4】根据本文,我们知道阅读疗法:(       
A.是一个新概念B.比咨询心理医生更加有效
C.在过去几年里很流行D.1941年由《牛津英语词典》定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