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小题。

关于说谎,著名的莫过于“匹诺曹”和“狼来了”这两个故事。【甲】喊“狼来了”的小孩虽然一次次让人相信,最后自己却被狼吃了——不断说谎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因为你可以欺瞒一时而不可能欺瞒一世,匹诺曹说一次谎鼻子就变长一点——说谎是无法掩盖的,你的表情时刻在揭露你的行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个关于说谎的故事,似乎是东西方文化的隐喻。研究者认为人类为争夺资源与配偶,普遍拥有欺瞒彼此的能力,并且预测说谎行为源起于语言出现后不久。【乙】实际上,为了生存,连昆虫都会应运欺瞒策略,比如伪装、拟态。可见,欺瞒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来的本领,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心理学有个新名词叫“匹诺曹效应”,【丙】2012年西班牙某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说谎时,由于大脑中的岛叶皮质会被激活,用热成像仪记录下被测试者面部的影像发现,说谎者鼻子及周围肌肉的温度会有所上升。看来,皮诺曹说谎后鼻子变长长不是空穴来风。在新技术与新手段面前,人们随时能发现匹诺曹的鼻子变长,但“狼来了”的谎言依然有人相信。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B.预测C.繁衍D.空穴来风
【小题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18·浙江绍兴·一模
知识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谥者,行之迹也。谥号是古人逝后的特殊称谓,谥法则是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规制。谥法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谥与私谥两种类型:前者由朝廷给谥,后者泛指民间私人给谥。

虽然关于私谥的起源,古来有不同认知。但这并未影响到私谥谥主的身份特性,他们多是在学问、道德方面堪称楷模之人。大体分为文苑”“隐逸”“忠义”“孝子列女几类。在礼制严明的封建社会,私谥一直是非正统礼仪,不为官方所认可,却也不被取缔。究其根源,它在民间社会的蓬勃生命力是关键。东汉后期,大批不满朝政的节士避居山林,隐士之风掀起私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隋唐前后,门生故吏和业师府主间依傍紧密,学缘关系造就私谥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明清时期,旨在维护封建纲常的理学思想大作,又有明清鼎革发生,致使忠孝贞节诸类私谥见长,带来私谥发展的第三个高潮。作为潜流存在的私谥,一直游走于礼之边缘,其合法性始终难掩质疑声。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曾不遗余力地改造谥法,通过提出“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礼记·曾子问》、“生无爵,死无谥”(《礼记·郊特牲》)等观点,将仅作讳名之用的谥法与强调等级、贵贱、褒贬的“正名”思想联系起来,追求一种“细行受细名,大行受大名”的给谥功效,使其成功迈入“礼”之范畴,从而为后世儒生反对私谥提供了来自学理层面的注脚。

两宋司马光、程颢等人,都对私谥持否定态度。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私谥的对立面,形成经久不衰的“私谥非礼”之说。从孔子倡导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引出“凡谥必请于天子,天子命有司考其行实。善则受善谥,恶则受恶谥。是谥者,天下之公法也”(《春秋集注》),再对照私谥“出于下”的鲜明特性,最终断定私谥不合古礼,是“私谥非礼”之说的核心要点。他们也从道义、政治层面否定私谥,一方面,他们认为逝者留“贤名”绝非必要之举,即“谥不能使欺者传,无谥不能使实者没”(《宛丘文粹》)。另一方面,以荀爽等为代表的学者指出“私谥非古”,更愿意将其与东汉末年党锢之祸联系起来,认为简单的称谓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人际勾连。

面对公谥的压迫以及“私谥非礼”之说的诟病,处于弱势地位的私谥确实很难奋力一搏,只能长期表现出静默抗争的姿态。所以找寻那些支持私谥的文字十分困难。目前来看,清代江藩所著《私谥非礼辨》是难得一见的为私谥正名的完整文章,彰显出江氏的勇气和魄力。

以江文为代表的抗辩文字,传递出的部分信息如下:第一,从情感上理解民间私谥的出现,即因公谥门槛太高,多数行善之人无缘获取易名盛典,“门人弟子之心实有所不能自安”(《嵩渚文集·私谥答问》),而私谥恰好弥补了死者和生者的双重遗憾;第二,举例春秋展禽私谥“惠”、黔娄私谥“康”,否认荀爽等人提出的“私谥非古”观点,试图将私谥拉出东汉政治泥潭,还原其本初特色;第三,公谥与私谥兼具讳名功效,应以自然分流、各行其道的理想状态共存于世。

那些认可私谥的人士,不愿坚执谥法的正统性,而是更加实际地关注谥法在“为尊者讳”和“为贤者讳”两种途径下展现出的道德示范意义。双方争鸣的背后,一是对公谥与私谥关系的理解有差,二是通过私谥谋求一定的社会认可,未尝不是公谥人群以外的边缘人物对“生有名,死有谥”这种礼遇的自觉追求。正是公谥和私谥的交相辉映,方才塑造出谥法绚烂多彩的历史面貌。

(摘编自王美珏《古代私谥非礼论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是古人逝世后,被生者赋予的一种特定称谓,能够反映出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行。谥号分为公谥与私谥两种类型。
B.私谥的蓬勃发展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如在东汉后期,隐逸节土获私谥者居多,明清时期忠孝贞节类获私谥居多。
C.儒家将仅作讳名之用的谥法与强调等级等“正名思想联系起来,纳入礼之范畴,这是其礼治天下思想的根本体现。
D.司马光等人旗帜鲜明地站在私谥的对立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私谥“出于下”的特性违背了凡谥必“出于上”的理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宛丘文粹》中的观点说明司马光等人在道义层面反对私谥的原因。
B.文章分条列举以江文为代表的抗辩文字传递出的信息,有助于清晰完善地呈现其观点。
C.文章立足于“私谥非礼”的论争,旨在论证公谥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高于私谥的观点。
D.文章呈现了私谥的发展情况、双方论争的观点及背后原因,逻辑清晰,探讨深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私谥的追求体现了未被官方殊荣恩泽到的下层人士对死后能获得礼遇的渴望,以及一些门人弟子对求取自身心安的渴望。
B.以江藩为代表的私谥提倡者站在对立的角度思考公谥与私谥的关系,肯定私谥的劝善功效,所以经常被公谥压迫。
C.谥号的谥主都是在学问、道德方面的楷模之人,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中的“尊者”和“贤者”。
D.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公谥和私谥的关系此消彼长,正是二者的交相辉映,才塑造出中国谥法绚烂多彩的历史面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人们懒得给它起一个像样的名字,只用了一个编号,叫506矿。506矿到底是什么矿?我弟弟神秘地告诉我:“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威名谁不知道,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让一个大学教授当小学老师,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福分。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是河南人,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新疆树的故事。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抬着棺材收复新疆,沿途栽下了柳树,叫左公柳。老师还讲到了胡杨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有一棵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独自走了。同学们有些内疚,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嘛。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那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简直就是一个节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神秘的石头”“506矿”“铀矿”等词语,交代了建设兵团抽调千名人员来到天山深处矿区的目的,也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博学多识,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让孩子们了解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激发了孩子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愿望。
C.孩子们回家问父母,父母向孩子们讲述家乡的各种树,这看似平常,实则很有用心,说明树寄托着乡愁,也寄托了美好的希望。
D.小说从“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写起,用“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收尾,两相对照,突出了主题,耐人寻味。
【小题2】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比用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内容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对源远流长的中国道德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建构作用。中国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伦理价值诉求的汉语表达系统。在汉语表达的意义体系中,伦理意义居于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中国道德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所谓伦理意义,是体现人类伦理价值认识、伦理价值判断和伦理价值选择的语义系统,其核心要义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应然性或规律性。中华民族借助道德语言来表达其伦理价值诉求,实质上就是要表达我们追求的伦理意义。很多汉字具有伦理意蕴。《礼记》说:德者,得也。这不仅意指两字同音,而且意指两者同义。古代中国人所说的在本然意义上是指得到,具体指人们获得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事实。可见,字蕴含着要求人们以德求得或以得拥德的伦理意涵。有些汉字可以直接表达伦理意义。例如,字的字形直观地显示出两个方面的伦理意义:一是指心正,没有歪心思;二是指专心,没有三心二意。因此,的伦理要义是忠心心忠。在汉语中,忠心心忠字内含的伦理要求。

中国道德语言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中国人具有崇尚伦理的悠久传统,强调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人们普遍以弘扬伦理为美、为真、为善,以背离伦理为丑、为假、为恶。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通过道德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中国人最重视道德教育,坚持道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它付诸落实,因此,几乎每一个人从小就会受到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并且会掌握比较系统的伦理话语体系。在中国,很多人知道岳母刺字等经典道德故事,能够熟练地引用《周易》《论语》等经典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天下大同等伦理术语。中国人普遍喜欢从伦理的角度来观察和谈论生活。在传统社会,道德生活就是合乎伦理的生活。人们可以对政治、宗教、文艺生活采取超然的态度,但对伦理和道德却高度重视。遵循伦理的规范性要求,过有道德修养的生活,人们普遍信奉这样的道德信念: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中国道德语言借助文字、词语、语法、修辞等形式将道德文化表达出来,使它内含的伦理意义变成可以言说、交流、沟通、解释、理解的东西。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当然,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也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建构作用。它是道德语言旨在表达的内容。如果没有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中国道德语言便没有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国道德语言是具有巨大魅力的道德语言形态,这是因为它表达的内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中国道德文化是具有巨大魅力的观念形态,这是因为它的表达形式是特别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感染力的道德语言。中华民族历来追求美善合一的生存方式。我们创造了优美的道德语言,并且用它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了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一部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就是道德语言与道德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历史。

(摘编自向玉乔《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道德语言是只由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
B.中国道德语言是中华民族伦理价值诉求的汉语表达系统。在汉语表达的意义体系中,其主要功能是表达伦理意义。
C.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伦理和道德,却忽视政治、宗教、文艺生活。
D.中国道德文化对中国道德语言发挥着建构作用,其中道德文化是形式,道德语言是内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证中国道德语言对中国道德文化强有力的建构作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首段对中国道德语言对全民发挥的作用作了总结性概括,并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C.文章第二、三自然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国道德语言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作为伦理型社会的现实这一观点。
D.文章最后两段主要论证中国道德语言和中国道德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作者看来,道德语言和道德文化同等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汉字具有伦理意义。如“德”字蕴含着要求人们以德求得或以得拥德的伦理意涵;“忠”字的伦理要义是“忠心”或“心忠”。
B.道德文化提供的具体内容是道德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样,没有道德语言的建构作用,道德文化只能处于被遮蔽的状态。
C.中国道德语言之所以是具有巨大魅力的观念形态,这是因为它的表达形式是特别具有解释力、说服力、感染力的道德语言。
D.我们可以用优美的道德语言来表达我们向善、求善、行善的道德生活,从而谱写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