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余阙,字廷心,世家河西武威。少丧父,授徒以养母,与吴澄弟子张恒游,文学日进。元统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俄召入,应奉翰林文字。以不阿权贵,弃官归。寻以修辽、金、宋三史召,复入翰林,为修撰。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会莫徭蛮反,右丞沙班当帅师,坚不往,无敢让之者。阙曰:“右丞当往,受天子命为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沙班曰:“郎中语固是,如刍饷不足何?”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至正十二年,改宣慰司为都元帅府,治淮西,起阙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守安庆。于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抵官十日而寇至,拒却之。乃集有司与诸将议屯田战守计,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明年,春夏大饥,人相食,乃捐俸为粥以食之,得活者甚众。民失业者数万,咸安集之。升副元帅。十五年夏,大雨,江涨,屯田禾半没,城下水涌,有物吼声如雷,阙祠以少牢,水辄缩。秋稼登,得粮三万斛。俄升都元帅,守安庆。十月,贼薄城下。戊申,贼并军攻东西二门,西门势尤急,阙身当之,徒步提戈为士卒先。士卒号哭止之,挥戈愈力,斩首无算,而阙亦被十余创。日中城陷,城中火起,阙知不可为,引刀自刭,堕清水塘中。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井死。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焚死者以千计。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以徇。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却之曰:“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卒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元史·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B.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C.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D.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风烈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等。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猪)三牲具备为太牢,只有羊、豕(猪)则为少牢。
D.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由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我国古代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阙正直敢言。莫徭蛮反叛之时,右丞沙班以粮草不足为借口,不愿征讨叛军,官员们都让着他,只有余阙敢站出来,直言右丞应当出征。
B.余阙体恤民情。百姓遭遇饥荒,甚至人吃人的时候,余阙捐出俸禄赈济灾民;洪水淹没了屯田,他祭祀祈求洪水退去,当年秋天取得丰收。
C.余阙与下属同甘苦。在战场上,余阙不理会士兵们的阻止,身先士卒,杀敌无数;余阙还拒绝士兵们用盾牌为自己遮挡落下的箭矢和垒石。
D.余阙政令严明。余阙执政泗州时,即使是经验阅历丰富的官吏们都很怕他。余阙治军也很严明,如果有人违背军令,他就会将其斩首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阙曰:“右丞第往,此不难致也。”阙下令趣之,三日皆集,沙班行。
(2)城中民相率登城楼,自捐其梯曰:“宁俱死此,誓不从贼。”
17-18高一上·河南商丘·期末
知识点:宋濂(1310-1381)《元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水北山居记

[明]宋濂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棹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本文有删节)

【注】 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人之性或固然欤     彝:固定不变。
B.官书丛脞     丛脞:细碎,杂乱。
C.试以伯旼之意     逆:推测。
D.占一才者必             庸:平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奔走于尘土冥茫中,求遂其尺寸之欲 ②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B.①竟不知荣辱之代迁,寒暑之往来也 ②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C.①或志之以示不能忘 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D.①有不登于枢要者乎 ②邯郸为郡,惜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只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俟 他 日 功 成 名 遂 归 老 于 水 北 山 居 岸 巾 而 坐 与 二 三 友 追 叙 平 生 旧 游 烹 鲜 酣 觞 从 容 而 赋 诗 尚 未 晚 也。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佑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肆。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 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刺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刺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选自《元史·列传二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佳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在本文中应为拜住幼年丧父。
B.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C.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治理方法。
C.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不完善的地方全都改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岳柱止所,自幼容止端严,性颖语,有远识。方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岳柱指陶母手中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即异之。既长就学,日记千言。年十八,从丞相答失蛮备宿卫,出入禁中,如老成人。至大元年,授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即以荐贤举能为事。皇庆元年,升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日接见儒生,询求民瘼。延祐七年,授太史院使。英宗视其进止整暇,顾谓参政速速曰:院使真故家令子也。至顺二年,除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有诬告富民负永宁王官帑钱八百余锭者,中书遣使诸征之。使至江西,岳柱曰:事涉诬罔,不可奉命。僚佐重违宰臣意,岳柱曰:民惟邦本,伤本以敛怨,亦非宰相福也。令使者以此意复命。时燕帖木儿为丞相,闻其言,感悟,命刑部诘治,得诬罔状,罪诬告者若干人。宰相以奏,帝嘉之。桂阳州民张思进等啸聚二千余众,州县不能治,广东宣慰司请发兵捕之。岳柱曰:有司不能抚绥边民,乃欲兴兵,以为民害耶?不可。宰执皆失色,岳柱终持不可,遣千户王英往问状。英直抵贼巢,谕以祸福,贼曰:致我为非者,两巡检司耳,我等何敢有异心哉!谕其众,皆使复业,一方以宁。三年,迁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旋以军事至扬州得疾明年十二月端坐而卒年五十三岳柱天资孝友,母弟久住早卒,丧之尽哀。尤嗜经史,自天文、医药之书,无不究极。度量弘扩,有欺之者,恬不为意。或问之,则曰:彼自欺也,我何与焉?母郜氏亦常称之曰:吾子古人也。

(节选自《元史·岳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旋以军事至扬州/得疾/明年十二月/端坐而卒/年五十三/
B.旋以军事至扬州得疾/明年十二月/端坐而卒/年五十三/
C.旋以军事至扬州得疾/明年十二月/端坐/而卒年五十三/
D.旋以军事至扬州/得疾/明年十二月/端坐/而卒年五十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别名,由名衍生而来,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称呼他人用字表示尊敬。
B.禁中,也作“禁内”,指古代封建帝王所居住的宫苑。因不允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英宗,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专立的名号,一般认为起源于商朝。
D.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柱天资聪慧。他能够敏锐地对画作内容提出质疑,入学后又显露出过人的记忆力。
B.岳柱举止有度。他十八岁时就表现得成熟稳重,还因为自己的举止得到皇帝的赞赏。
C.岳柱心系百姓。他曾向读书人了解民生疾苦,并将百姓视为国家社稷的根本所在。
D.岳柱坚持己见。百姓聚众对抗官府,他坚决反对出兵,直面民众,讲明利害祸福。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不能抚绥边民,乃欲兴兵,以为民害耶?
(2)或问之,则曰:“彼自欺也,我何与焉?”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