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作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妆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吴远征支楞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是犯法,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硬汉子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C.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小题2】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17-18高二上·江西宜春·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威夷之焰

刘成章

我的眼睛贴着飞机的舷窗。夏威夷的大岛小屿以及礁岩,通通被雪白的浪花镶了个边,就像置在白色缎子上的一些珍贵文物,令人心醉神迷。而白云游荡的天堂,每一寸都像刚刚洗过,亮堂极了,清爽极了,但也简约极了,甚至不曾看见一只鹰雁之类的高飞的鸟。

第二天,我们租车在考爱岛走了大概半个小时,便已越过人烟的边界,进入了萧蓊郁郁的山野之中。我们走下车来,踩着满地的碧绿看山,山是那么高峻巍峨,在它的垒垒坚石和浓浓植被之中,谁知会隐藏着多少远古信息。顺手摘了些浆果放到嘴里咬咬,发现凡是枝上滚圆的东西,黄的、红的、紫的、硬的、软的,里面都悄悄地结下了籽粒。

“咯咯民——”突然,响起一声雄鸡的悠扬啼唱!我心上一怔,想:难道这儿还住有人家吗?巡睃了又巡睃,这儿绝无人家,片瓦也无。而鸡们却即刻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若霞块,若缎块,若雪块,若煤块,若金秋田畴之块,若燃烧的火焰……它们都有着我们心中稔熟的外观和动作,亲切而可爱——只是比我们常见的小了一个型号。它们悠闲地走动于大树根底、青草坪上。我们太惊奇了!

这些鸡难道是某种野鸡?显然不是。它们不但与家鸡的模样完全一样,性情也温顺。它们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毫无惧色,甚至任着你随意碰触。它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一路上猜猜想想。

后来到了繁华的市中心,发现无论是公园里还是街道上,到处都有这样的鸡,它们有的低头觅食,有的缩起一只腿像诗人似的构思着作品,还有的母鸡,居然带了一毛茸茸的鸡雏,优哉游哉地横穿马路,而警察却在指挥来往车辆为母子们让路。

夏威夷天气炎热,仿佛全是由遍地燃烧的花朵所致,而这些鸡,就像是那些花朵的拷贝物——它们是会吃会走会唱的春色火焰。

原来,夏威夷是个由海底火山爆发形成的一串岛屿,与世隔绝着,起先没有人也没有动物。后来终于来了人,人带来了牛羊猪狗之类家畜,也带来了鸡,百余年前,这儿逢上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好些养鸡场被吹得七零八落,鸡们死的死散的散,散的流落在四野八荒。但由于这儿不存在狼、狐之类的野兽,加上气候条件优越,这些鸡们便幸运地存活了下来,繁衍生息,最终野化,但它们的血管里却流着家鸡的血液。

我于是了悟,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不总是一味地简单传承,有时还会流转,会出人意料地逸出既定的轨道,打破原来的格局和秩序,由依附变为独立,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从而别开生面。

我们在餐馆就餐,吃了一通“夏威夷鸡”,心想,夏威夷到处是鸡,是否就是先前看到的鸡?后来知道我们全想错了,夏威夷随处可见的这些野家鸡,是被政府和社会严加保护的,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害;食用的鸡毫无例外地出自一些大型养殖场。

终年飘香的夏威夷,花开不凋的夏威夷,它把草籽、昆虫和全部的爱,悉数提供给这些野家鸡,由它们游走,由它们享用,由它们以自己的意志生活,祥和安静地度过一生,这里显然是鸡们的桃花源。

此时,白云蓝天之下,温和湿润的海风之中,那些红的白的黑的芦花的夏威夷野家鸡,正迈着华尔兹的方步,何其舒心和自在,鸡们一时兴起,居然孩子似的打闹起来了。其中一只气宇轩昂,肉冠如颤动的火焰,背覆白羽,胸腹和尾巴黑中透着蓝绿,打闹中它最为显眼。当它遭到围攻的时候,竟嘎嘎地飞上树丫,而另一只也跟了上去,它的嘎嘎声随之爆开,接着,整个鸡群热闹起来了,谁也说不清那是多少声音,生命的洒脱宣泄,此起彼伏,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热烈到了极点。好大一阵子,才重归寂静。

(选自2018年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从飞机舷窗俯瞰所见到的夏威夷景色,从海面写到天空,层面分明,画面优美,读之令人沉醉。
B.文章在写夏威夷鸡的出场时,别具匠心地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先闻其声,设置悬念;再绘其形,令人惊喜。
C.夏威夷鸡旁若无人,随处可见,甚至阻碍了交通,却受到夏威夷政府和社会的保护。对此,作者心中不以为然。
D.文章不仅描写了夏威夷鸡的种种特点,还由此触发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从而丰富了文章意蕴,提升了文章境界。
【小题2】画线的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如何理解标题夏威夷之焰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光一生, 一生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不避讳别人的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宽厚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他还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点,其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B.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50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C.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
D.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有光将语文的功能与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思考,他充分肯定语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发展的学者。
B.周有光待人宽厚,心态积极乐观,这从他长时间静静聆听他人的讲话、对待生命的态度等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C.周有光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思考研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活跃的思维与非凡的著述热情。
D.周有光在学术上积极探索,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就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
【小题3】周有光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2010年第21期《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小题1】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B.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C.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小题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B.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小题3】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B.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C.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