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17-18高一上·四川成都·期末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今年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提出组建三级、二级公立医院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任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医联体内部形成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家庭医生服务等分级诊疗模式。

不论哪种合作模式,其目的都在于通过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连续、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日)


材料二:

2015年8月,深圳以罗湖区为试点,启动了医疗机构集团化改革。


罗湖区整合区属5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成立唯一法人的基层医疗集团——罗湖医院集团,形成“人员编制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医疗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共同体”。该集团重新调整和明确集团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医院逐渐向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和科研教学转变;社康中心逐渐向提供常见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转变。

成立罗湖医院集团不是为了做强做大医院,而是为了举集团之力做强基层。因此,罗湖医院集团不断将工作重心和优质资源下沉,并建立财政补助、收费价格激励引导机制,做强做实社康中心。

为此,集团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一是公开招聘优秀全科医生,聘请外籍优秀全科医生对集团内全科医生进行培训,组织专科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鼓励集团专科医生到社康中心开设工作室;二是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内各医院药品目录一致,达到1350种,针对缺药品种,集团24小时内配送到家;三是改善社康中心医疗装备水平,在部分区域社康中心配置了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并打造“社康检查、医院诊断”模式。

同时,罗湖医院集团对医保基金管理方式进行突破性改革,对签约参保人的住院统筹基金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制度,发挥医保支付经济杠杆的倒逼作用,促使集团主动下沉资源做强社康中心,做好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让签约参保人少得病、少得大病。签约参保人越健康,集团越受益,推动医保从“保疾病”向“保健康”转变,促进医院集团从“治病挣钱”向“防病省钱”转变。

改革两年多来,“罗湖模式”试点正在逐渐破解社康“缺医少药”“检查不方便”“只签约不服务”“重医轻防”“医养分离”五大难题,初步实现了社康中心能力、预防保健能力、患者满意度、医务人员收入“四提升”和医院运营成本、居民就医成本“两下降”。“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成效初显。

(摘编自2017年9月1日深圳新闻网)


材料三:

目前,全国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多数以临床医疗服务的简单“联合”为主,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下派医生去基层坐诊往往靠所在医院的行政指令,而非本人意愿,因而大多应付差事。而基层医生仅靠在三级医院进行的短期培训,也很难真正提高水平、获得患者信任,导致这一做法徒有虚名,没有实效。

医联体的政策本意,在于“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然而,现实操作中,医联体帮助大医院在基层社区中建立了更多的“挂号窗口”,方便了患者进一步向上聚集,也加剧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一些三级医院院长甚至坦言,牵头形成医联体的一大动力就在于与其他三级医院竞争,吸引下面县乡更多的患者。同时,也通过医联体寻找下级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与临床人才,将优秀的人才向上虹吸,这显然也会带来对患者的虹吸。

从一定程度上讲,医联体已经变成了大医院重分势力范围、从基层汲取医生、汲取患者的捷径。依托医联体来建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长效运行机制,困难重重。

(摘编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医疗联合体建设中有关“罗湖模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市罗湖区试行的基层医疗机构集团化管理,整合了集团内5家区属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的资源,设立了6个资源共享中心,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B.罗湖医院集团设立了6个管理中心,统一对集团内的人力资源、财务、质控、信息、科教、综合等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实现了人员编制、运行管理的一体化。
C.为了实现“强基层,促健康”的医改目标,“罗湖模式”在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的同时,还对社康中心的医疗设备、医技人才、资金管理等给予更多支持。
D.在“罗湖模式”中,医疗集团内部各医疗卫生功能定位明确,医院与居民皆受益,有效地解决了医联体建设中大医院重分势力范围等问题,值得在全国推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在医联体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建议建立四种合作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以及在边远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B.按医联体政策的构想,如果同一个区域内的各级医疗机构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并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横向流动,那么,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
C.罗湖医院集团举集团之力做强基层,对集团内的人员编制、机构运行、医疗服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在技术的输送、药品的配送、设备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改革。
D.—些医生不愿意被下派到基层坐诊,即便去了,也是应付差事;医院对基层医生的短期培训也徒有虚名,没有实效: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得到上级医院和医生的大力支持。
E.建立医联体是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省钱且优质的医疗服务,可是在推行过程中,基层优秀人才和患者被向上虹吸,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
【小题3】在介绍医联体的建设和发展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地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②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很强的渗透力。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礼仪文化价值观念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路径,借鉴传统礼仪文化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真正收到实效。

④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使礼仪意识变为礼仪行为,再使礼仪行为变为礼仪习惯,形成社会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⑤遵循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制定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按照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通过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庆典活动,形成一整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仪式,做到有章可循。

⑥将礼仪文化教育纳入公民教育,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礼仪素质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公民礼仪,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掌握从业规则。通过各个环节的礼仪教育,使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⑦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发端于孔子,博大精深,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B.中国礼仪文化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目的在于建立有条不紊地社会秩序。
C.中国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基本内涵是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D.中国礼仪文化对应催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礼仪文化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但因为其内核合理,所以其价值观念可以超越时空。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排斥礼仪文化,它可以有条件地接受吸收礼仪文化。
C.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渗透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有启发意义。
D.市民、村民、学生、家庭和商务礼仪规范,都不能罔顾核心价值观和礼仪文化价值取向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形成社会氛围,从而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
B.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对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
C.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就要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D.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实效,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演唱瓦西里的人

秦德龙

当大幕徐徐拉开的时候,人们看见他手持麦克风,深情地演唱《瓦西里的故事》:“有一部很老很老的电影,影片里的主人公叫列宁。列宁身边有一个忠诚的卫士,他就是高大的瓦西里……瓦西里,他奉命去押运粮食;瓦西里,他一路艰辛一路艰辛……”

俄罗斯风格的叙述性演唱,身着苏式军服的青年男女伴舞,倾倒了每一位观众。人们知道他演唱的是老电影《列宁在1918》中的瓦西里。观众们将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献给了这个感人的好节目。

“瓦西里,唱得好极了!”演出结束后,无论他走到哪儿,都有人这么夸他,甚至把他喊作“瓦西里”。

他快乐地微笑着。人们喜爱他的歌声,这让他高兴极了。他对每个人都说着同样的话:“人生就是一首美好的歌,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歌声。”他还告诉人们,在德国,不管是银行家还是工程师,都手持乐谱出席音乐会。在法国,音乐遍地皆是,每天晚上都会见到音乐会的海报,整个空气里都充满着音乐。

听他这么说,人们就对德国、法国,以及他演唱的苏联,产生了美好的向往。当然,这些向往是不切实际的,人们必须脚踏实地地面对时下的生活。于是,有人问他:“瓦西里同志,你的歌唱得那么好,可唱这首歌,能把经济危机赶跑吗? 我们可以向瓦西里同志学习,学习他廉洁奉公。可‘列宁同志’又在哪里呢? 谁是‘列宁同志’呢?”

这是个很尖锐的话题,“瓦西里同志”不好回答了。但他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笑着对发问的人说:“你看谁像‘列宁同志’,谁就是‘列宁同志’好了。”

人们大笑。看见人们大笑,他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瓦西里的故事》:“瓦西里,运回一火车的粮食;瓦西里,却未吃一口粮,他饿得昏了过去……瓦西里,好样的瓦西里,我用歌声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们随着他轻声歌唱。人们像他那样,吟唱着《瓦西里的故事》,像满天星似的散去了。

他也回了家,妻子正在家里等他。一回到家,他就看见妻子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忧伤地说:“我被通知轮岗了……”

他紧紧地搂住妻子,像电影中的瓦西里安慰妻子那样,安慰着自己的妻子:“面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

妻子推开他,要他去找本单位的领导同志,讨个说法。

在领导同志的办公室里,领导同志神色凝重地说:“瓦西里同志,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个人总是要做出牺牲的。每个人都要轮岗,包括我们这些领导干部。但我们和群众还不同,我们是工资轮岗人不轮岗,我们还要坚持上班呢。对此,你有什么意见吗?”

他叹了口气,听领导同志这么说,他还能有什么意见呢?走出领导同志的办公室,他发现天空依旧很蓝。

他又唱起了《瓦西里的故事》,自吟自唱。这回,他是唱给自己听的。如果,自己也轮岗了,就用歌声来拯救自己吧。一首歌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果然,没过多久,他也被通知轮岗了。经济危机是残酷的。不想轮岗的人,可以自己选择离岗,另谋职业。他苦恼着,不知是该与大家一起轮岗,还是索性离岗。

“你的歌,唱得那么好,怕什么呢? 干脆去歌厅唱歌吧!”有人对他说。

终于,他咬着牙,选择了离岗。不过,他没有到歌厅去唱歌。他知道自己不适宜去那里唱靡靡之音。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经济危机了,歌厅的生意却很红火。歌厅的门口,总是停着各种牌子的高级轿车。每当夜色降临的时候,他弹着琵琶,一个人在夜灯下独唱。他唱着那些俄罗斯老歌,吸引着无数上年纪的观众。人们专注地听他唱歌,怀旧之情勃发时,便同他合唱。

他的演唱有了新的拓展。除了演唱《瓦西里的故事》之外,他还加唱了《军港之夜》《小白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忘情水》《茉莉花》《祝你生日快乐》《上海滩》等中外好歌金曲。他声情并茂的演唱,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后来,便有一些单位来请他加盟各种演唱大赛了。每唱一次,给他三千块钱。效益差些的单位,也会给他一千块钱。

原单位也请他回去唱歌,参加演唱大赛。代表原单位唱歌,他分文不取。他只有一个要求,给大家演唱那首《瓦西里的故事》。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包括前排就座的那几位领导同志,也将巴掌拍得分外响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心理等描写手法,将关乎自身命运的情节与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都寓于舒缓自然的叙述中,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
B.瓦西里虽没有去过德国、法国、苏联等国家,但他却绘声绘色地说出当地人怎样热衷于音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欢夸夸其谈、爱慕虚荣的人。
C.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十分巧妙,比如经济危机到来,小说是以他人对“瓦西里”尖锐的调侃和夫妻二人工作变化等来展现的。
D.小说不仅描写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选择,也以真实的笔触呈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引发人们对自我价值与追求的思索。
【小题2】小说结尾写“每当他演唱这首歌时,观众们都会热泪盈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的《瓦西里的故事》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