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圆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因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国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因美学中的虚

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阖,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第二段引用不少盛唐名家诗歌意在表明在体察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深刻性和作诗水平上,后人难以企及。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现了其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艺术的审美典范,其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对于今人观照现实、理清天人关系仍具现实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简明扼要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富有哲理,传诵百代,今人亦生共鸣。
B.第二段援引盛唐名家诗歌来印证其具有的贯通古今的情感体验,第三段承此点出此类诗歌的文体特点、艺术本质、后世影响。
C.第四段论说了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其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最后一段再次点明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诸多借鉴和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会变,但共通的情感体验没有改变,盛唐诗歌传诵千年而不衰,多因此理。
B.盛唐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特色,因其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而使得其语言纯净,情韵天然,易记诵流传。
C.中国山水田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人合一成为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旨趣。
D.盛唐山水田园诗境美气壮,既反映了盛唐繁荣开明之气象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给人以哲理启示,使心灵净化。
2018·河南濮阳·一模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使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具有准确性,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说一个小孩“灵”,“机灵”,“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儿”,这些词语并不是毫无差别的,用哪一个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对这个小孩的印象呢?选择首先要从这里考虑;哪一种说法最准确。同样都准确,用这个说法是准确的,用另一个说法也是准确的,那就要考虑,用哪一个说法表现力更强,能够把我对小孩的很好的印象有力量地表达出来,使听的人、读的人受到更大的影响,能够和我产生共鸣呢?

所谓准确性、表现力,不能单单从自己主观方面考虑。语言是交际工具,有说的一方,有听的一方;有写的一方,有读的一方。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主客观统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比如,你说一件事,听的人在工作很忙、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听,希望你简明扼要地说,这是客观的希望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左用一个比方,右用一个形容,希望自己说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你的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但是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就不好。不论你的形象生动的语言选择得多么好,也达不到目的,作用会打折扣。听的人性急,不耐烦,反而可能听不清楚,同你的主观愿望恰恰相反。所以,选择语言材料,进行修辞工作,既要考虑主观,又要考虑客观,力求主客观的统一。

这就涉及对象和场合的问题了。如果你对孩子们讲一件事,用了一些抽象的、比较难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总之,要很费一些思索才能够理解清楚,尽管你所选择的词、句子都不错,话组织得也不错,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不适合对象。相反,如果你是对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青年人、成年人说同一件事,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你却反复解释,这样说了那样说,反反复复,效果也不会好,因为不适合对象。同样的一件事,对家里的人随便说说,向熟悉的同志介绍介绍,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区别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对你的家里人和熟悉的同志,很严肃,像煞有介事,或者向领导汇报,嘻嘻哈哈,“谈笑风生”,都不得体。所以,修辞,也就是选择语言材料,组织语言材料,要考虑对象,注意场合。话说得得体是很重要的。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言不由衷的话,那样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这可并不是说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可以大模大样,对于什么样的人说话要低三下四,不是指这种区别。对任何人说话都不应该大模大样,也不需要低三下四。不过,对象不同,说话总应该有些区别。无论对长者、老者说话,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说话,都需要诚实、亲切。对长者、老者,总要多一点尊敬的神态吧,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总要多一点关切爱抚的神态吧,这就是得体的问题。对长者、老者、老师、长辈说话,缺少应有的尊敬的表示;对一个孩子说话,缺少应有的关切爱抚的表示,那能够说是得体的吗?当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总应该有点谦逊的表示,但是,也得实事求是,谦逊过头,达到了不合事实的虚假程度,也就不得体了。相反,不谦逊,很不客气,哪怕自己确实做了一点有成绩的事情,不论对谁,表现了不谦逊,不客气,也是一种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的、实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据具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这就是得体。不论口头上说话,书面上写文章,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所谓要讲点精神文明,要讲点语言美,并不是要学点花巧,而是要实事求是,要真实,亲切,而又得体。

(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节选文字第一段概括选择语言的标准,并说说标准之间能否互换位置及其原因。
【小题2】在具体践行选择语言的标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小题3】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给“修辞”下个定义。
【小题4】请根据第三段的内容,解释“得体”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它从诗中来

李玉琴

“玉露凋伤枫树林”,时值霜降,白露为霜。银杏、海棠,树叶金黄,叶落纷纷;梧桐、桑,树叶枯黄,叶落萧萧;槭树、枫树、乌桕树,火红、霞红,叶叶燃烧于树。

其实乌桕是美了一生一世的。乌桕的主干初生时挺拔劲直,长到一定程度就四处铺展开去,显出遒劲沧桑的姿态,而这些枝干再生出小枝,就纤细坚韧繁多,铁线描一般。树冠极广,极尽所能地开枝散叶。

乌桕的叶子心形,圆钝懵懂,然而末端又极细锐,使人想起《小王子》中玫瑰花的话:花儿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惹人爱怜又令人生分。乌桕的花开在暮春,绿色的穗状花序,是花还非似花,小米粒大小,融在碧绿的叶间,几乎看不到,走近前才能辨得出,开花时呈淡黄色,落时霰雪纷纷。结子是绿色的外壳,一颗中包着一朵果子,裂开是白色的一簇四籽,经冬不落,举在纤细的枝头。冬天里,木叶尽脱,褐色的铁线描细枝顶着晶莹剔透的珍珠粒,好似一朵朵的梅花,素净明丽,映衬着冬日的碧空。

最被人称道的自然是秋天里的乌桕,“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各种色树叶子纷纷争奇斗艳。乌桕也不例外,积攒了一春一夏的力量喷薄而出,红遍尽染。燃尽在一秋。深秋的天空高旷、湛蓝,乌桕这一树一树的红火炬般、旗帜般闪亮在清澈的天幕上。

同是清秋红树,同是江南风物,唐朝诗人仿佛只见枫红,比如前面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太美的句子,好似听见露水大珠小珠落下来,砸落了枫树的红叶,引得诗人伤感。那杜牧的“霜叶”也旨在丹枫:“停车坐爱枫林晚,”小杜风流俊赏,“秋尽江南草未凋”,心心念念是江南。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愁的那么风雅,江水,红枫,渔火,画船(不过后人认为张继诗中的枫实是乌桕)。现代人梁羽生也爱霜枫,《萍踪侠影录》的主人公——少年贵公子名曰“丹枫”,其父身在漠北,心系江南。

宋朝诗人寄秋兴于乌桕者更多: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辛弃疾也爱,“手种门前乌桕树,而今千尺苍苍”。陆游爱乌桕犹如苏轼之爱海棠:“梧桐已逐晨霜散,乌桕犹争夕阳红。”“今岁霜迟殊未寒,篱东乌桕叶才丹。”“乌桕迎霜已半丹,哦诗终日合凭栏。”“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我更迷醉于“风吹乌桕树”。《西洲曲》是个谜,十足的迷人。诗中所写双鬟少女窈窕清婉,从早春到深秋,苦苦痴念着情郎。三十二句诗,蝉联而下,顶真勾连,似无解的九连环,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缠绵不绝,也恰似那“无计可消除”的相思。而“风吹乌桕树”,那随风飘动的岂不是满腹的离思?那落了一地的红艳岂不就是片片凋零的心?

文本二:

散文的“形”和“神”须臾不可分离,一定的“形”传达一定的“神”,一定的“神”蕴含在一定的“形”之中。好散文的“神”,首先抒发的是作者的个性化情思,其次这种情思是通过“形散”传达出来的;而最关键的是,“形”与“神”均需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散文教学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这正说明“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品味语言”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个因言求意、缘意释言的互动过程。“形散”也好,“神不散”也罢,总之是要求形神一体,不可偏废。散文的这种审美特点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来彰显。只不过在当前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对“品味语言”做得还不够好,往往流于一种浅层次阅读,缺少“品味语言”的深度教学。总之,自由地表现作者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形散神不散”的应有之义。“品味语言”总的原则,是要引导学生往这篇散文语言表达的细腻处、精妙处走,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即“自由地表现”,同时挖掘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神”,即“作者的独特感受现”。

(摘编自步进《对“形散神不散”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文本三: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戏剧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变得死板了:“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摘编自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把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乌桕树和文学作品中的乌桕树紧密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显得浑然天成。
B.文本一不厌其详地描写自然界中乌桕树的主干、枝叶和花果,在贯穿四季的永恒时间背景下表现出树的美丽和淡淡的伤感。
C.文本一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并且加上了颇具个人色彩的解读,传达出作者对乌桕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文本一开头列举的六种其他树种和第四段详细描写的枫树,是从其他树种的角度对乌桕树进行观照,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全诗抒发了杜甫漂泊在外两年之久不能回家心系故园的伤感之情。
B.《小王子》是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故事。
C.梁羽生是中国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黄易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D.《西洲曲》是乐府民歌,最早著录于《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小题3】请概括文本三的大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有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所造的人一起自我毁灭。“科学怪人”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美国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选自《南风窗》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B.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表现出自己对基因移植科技的否定态度。
C.美国的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一文,预测到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会造成生态的破坏,结果遭到美国化学界的围剿。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把握好尺度,基因科学就能够造福人类。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美国化学界否认除草剂的危害,但肯尼迪政府还是对除草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B.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孟山都公司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成为美国农业的主流。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反对基因工程农业。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的一种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危害是致命的。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太难的事。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的职责和知识盲点要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