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化敌为友(科幻小说)

超侠

短短3个月时间,地球联军就大幅度溃败,面对着模拟虫军队的入侵,我们的战士着实抵挡不住,只能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山上,太空舱营帐,整齐排列,遍布各处,这令地球联军的最前锋史蒂夫将军想起小时候在坟山上看到过的漫山遍野的坟茔。

史蒂夫叹息着进了营帐,却忽然外面有人吵吵嚷嚷:“让我去见将军,我有妙计……”

士兵的呵斥声、怒骂声传来:“滚回去,你懂个什么,别来打扰将军,将军有很重要的事情……”

史蒂夫皱起眉头,问道:“怎么回事?这人是……科学家?”

一个卫兵说:“不,不是,这人只是负责维护清扫垃圾机器人的工人,假装穿着一件科学家的白大褂,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们怕他对您不利,就……”

史蒂夫点点头,示意卫兵不用再说下去了,然后转身欲走。

中年男人忙道:“我叫曹奈,我是很有想象力的科学爱好者,我……我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集群组织,所有的战士,所有的军队,所有的武器,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们不会灭亡,因为它真正智慧的首脑只有一个,就像蜂群或者蚁群一样,必须击溃这个首脑,它们才会真正的死亡,不再复制。”

史蒂夫说:“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军队早就研究出了这一点,不但如此,它们的首脑可以任意改变,即使首脑死了,又会产生新的首脑,所以,除非将所有的模拟虫化掉,否则,只剩余一个,它们同样还是有思想的。”

曹奈说:“可是,将军,你忘记了,它是在不断学习和进化的,最开始,它们就像野蛮的动物一样,乱打乱杀,后来,就像原始人一样,用冷兵器作战,它们的智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学会和我们人类一样,一样的装备,一样的战斗,而且,它的集群智慧正不断地翻新,超越,进化到更加文明的境地,刚开始时,它们残忍无比,不留活口,到现在,它们还会抓取俘虏,将他们缴械,再将没了武器的俘虏安然送回,这些,都代表着它们的文明也在升级、进化……”

史蒂夫撇嘴道:“那你说这些,又有何用?”

曹奈喝了口水,说:“最重要的一点还没说到,其实,它们,只不过是猴子。”

史蒂夫一愣:“猴子?”

曹奈说:“猴子摘帽的故事,想必你也听说过,它们和猴子一样,只不过在模仿人类,现在,若要他们停止进攻,我们首先要停战,那就是……”他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放在了史蒂夫眼前。

史蒂夫还以为他想突然袭击,连枪都掏出来了,哪想到是一本书。

——老子的《道德经》。

这又是玩哪一出?

史蒂夫将枪收了起来。

曹奈尴尬地说:“没事,我不是……其实,我对科学和国学都挺有研究的,你知道,我们中国的国学,可是引领了几千年的思潮啊,这些模拟虫根本无知无识,要让它们放弃战争,就要教会它们道德。战争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我们,与他们和解吧!”

他又接着说了下去。

史蒂夫恍然明白了,又惊又喜,道:“很好,很好,好办法!”

第二天,大战再次开始了。

人类的军队与模拟虫军团在广阔的灰土岩石战场上,再次相遇。

但这一回,人类的军队没有再拿着枪械和武装机甲,而是将《道德经》《论语》《飘》《巴黎圣母院》等一切能展示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的中外书籍全部捧在手中。

这一局面,顿时将模拟虫军团们被镇住了,士兵们马上按照先前的部署,将手中的书放置地上,鸣金收兵。

模拟虫们无法探知人类的思维,只能从人类的外在行为来进行模拟,它们拿走了书籍,迅速撤退回去。

两天之后,模拟虫军团模拟的人类上门来求和。

它向先锋史蒂夫将军表明了来意,它模拟人类的声音说道:“我们之所以和你们战斗,导致双方伤亡惨重,是因为你们来到这里,抢夺了这里的矿产和资源,而这些东西,是我们一直赖以生存的物资,我们不得不击退你们,但如今,我们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终于明白,给生命予尊重,和平共享,才是正道,你们想必也是为了生存,才来这里寻找矿产的,那么,作为这个星球的主人,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就一起分享这个星球吧!‘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它最后甚至还引用了道德经的名言。

很显然,他们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的文明境界,逐渐有了人性,也变得通情达理起来。

这一点,令史蒂夫将军深受触动。

人类联军决定与模拟虫军签约,和平共处,不再彼此伤害,共同开发这个星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蒂夫由弥望的营帐想到漫山遍野的坟茔,透露出打了败仗后失望乃至死寂的心理,渲染出悲凉气氛。
B.“我不是……其实“句中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我曹奈不是开玩笑,故弄玄虚,我这样做是合理的。
C.穿着白大褂的工人曹奈,不是装科学家,其研究水平非一般科学家可比,说明凡人才是能人真英雄。
D.小说告诉我们,人类取胜的法宝不是先进科学的武器,而是能展示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的中外书籍。
【小题2】“他们已经进化到了更高的文明境界”句中的“他们”可否换为“它们”?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3】“模拟虫军团模拟的人类”先“上门求和”,这样写合理吗?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7-18高二上·山西晋中·期末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康德认为,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知性是规则的能力,理性是原理的能力,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理性主义,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却与其迥然而异:它无疑也含有理性主义的因素,但并不归结为理性主义;它较注重悟性、直觉和体验,但又不归结为非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它在本质上更具有“悟性”的色彩,是“悟性主义”。。

儒家的“格物致知”,通俗地说,就是用既有的思维尺度、框架去衡量、测度对象。只是这种把握绝非理性主义,它更具有“豁然贯通”的悟性特色。“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由此可见,在孔子看来,如若过多地理性思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往往反致迷惑。老子的“玄览”,概括了道家的根本思维方式。“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从最超验的层次对事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观照和透察。超验即要排除一切感性经验、语言概念和欲望,保持内心的清静和安宁。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常无欲,以观其妙”。

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又吸收了儒家特别是道家的要素,凝聚了中国乃至东方悟性思维的精华。在佛家看来,“开悟”是修行之目的,而“菩提”为所悟之智,“涅”为所悟之理,佛及阿罗汉则为所开悟者。佛教义理对“悟”或“了悟”有甚为精密、详尽的研究和解说。依所悟之程度,将悟分为“小悟”和“大悟”;依所悟之迟速,将悟分为“渐悟”和“顿悟”;依所悟之途径,将悟分为“解悟”和“证悟”(由理解真理而知者为解悟,由实践修行而体得真理者为证悟);依所悟之主体,将悟分为“悟自”和“悟他”,更为重要的是,佛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了悟的方法,堪称无数佛教大师和佛教徒通过世代刻苦修行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的悟性体验的结晶。这种悟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质尤其在中国禅宗中得到典型的充分的呈示。

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悟性理论中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总体上说,以儒道释特别是中国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方式,完全超出了康德所划定的“感性、知性、悟性”的认识框架,超出了康德将理性视为认识的最高形式的观点,从而也超出了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范畴本身。因此,感性、理性、悟性应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要素,它们都不可缺少。

(摘编自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悟性思维方式在禅宗和佛教中有很多体现,为了开悟,需要“菩提”的智慧,方能悟到“涅”的真理。
B.儒家的“格物致知”和道家的“玄览”是悟性主义思维方式,它反对理性主义,倡导超验性观察思考。
C.康德建构的人类认识模式基于西方文化和哲学立场,而容纳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D.中国禅宗的悟性理论超出了康德的认识框架,进而也超出了西方康德所代表的“哲学”含义本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西哲学视角审视东方悟性主义和西方理性主义,阐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
B.文章以西方主流思维方式“理性主义”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中国传统哲学“悟性主义”的价值。
C.对于认识模式,文章先交代西方传统思维方式,接着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悟性思维,最后完善了认识结构。
D.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的篇幅阐述中国禅宗的“悟性”思维,表明了中国禅宗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用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理解中国传统哲学,那么中国哲学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主义的、直觉的存在。
B.鉴于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由此可知未来文化就不应是“西方文化”,而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C.悟性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对悟性思维的梳理和挖掘,也是对原有人类认识结构的补充和丰富。
D.只有读懂精密详尽的佛教义理,从而在刻苦修行的实践中取得丰富的悟性体验,才能觉悟真理实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城乡融合,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比较低廉的成本顺利进入农村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在江苏,去昆山朱浜村游玩的人,总会为那里的转型升级叫好。多年前,那里还满是砖瓦窑;改造后,古窑变成了有咖啡馆、文创市集、乡村书屋的公共文化空间。水乡风貌仍在,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借千年水道进入,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去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融合。这是对江苏改革开放以来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再提升,与中央提出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高度一致。在3万个村庄中找试点,请设计师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让要素回流乡村,让乡村提升内生活力,这条“回乡之路”体现着城市的回馈,回应着时代的呼声。

也许有人会反驳,苏南水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离不开“天生丽质”。其实,发展或因条件差异存在先后,但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动、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共通的。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人从哪里来?怎么留得下?钱从哪里来?如何用在刀刃上?回答好这些问题,乡村振兴之路就走通了大半。比如,今天城乡发展最大的落差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公共财政不妨多投向社会资本不愿投或覆盖不到的角落;从资金来源上看,也可尝试改变,把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出让收益的蛋糕多切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在农村。

城乡的二元发展曾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这也注定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眼前工程、应急工程,而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对于各地的具体探索不妨多点耐心和包容。反过来说,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出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非常注重乡村的形神兼备。既要留住乡村的“形”,全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更注重留住乡村的“魂”,留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乡村振兴,最终旨归是“人”。农民如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具体的规划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不是真正“融”好了?需要时刻注意和校验。换句话说,绝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而应该因村制宜,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乡村的个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低廉的成本进入农村发展进程,就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B.在中央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下,江苏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率先启动特色田园建设。
C.城乡全面融合面临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均衡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平动等问题。
D.农村发展的难题说到底就是人才和资源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乡村的振兴就必将指日可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为总起段,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论点,纲举目张。
B.文章以江苏昆山朱浜村转型升级的典例人笔,引出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城市回馈乡村的特点。
C.对有人提出的苏南水乡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天生丽质的质疑,文章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地进行了有力反驳。
D.文章结尾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是“人”的观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补充,使文章论证更为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的全面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总结城乡二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对乡村实际有前瞻性思考。
B.注重保留乡村原有的山川地形,注重保护每一座祠堂,保护每一棵古木,是注重乡村建设形神兼备的一种表现。
C.城乡的二元发展由来已久,这就注定了城乡融合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长期不懈的耐心和包容。
D.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的方式是错误的,它没有把握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是全人类的共同心声,但打仗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歌舞升平的年代与战火纷飞的岁月相比非常短暂,弥足珍贵。可以说,人类是伴随着战争成长起来的,从原始社会人类为争夺猎物引发的部落火拼,到现代社会为争夺利益发生的局部冲突,战争从来就没停止过。氏族部落也好,国家城邦也好,其所以能生存,离不开人口、地盘和资源,其所以能壮大,则须占有更大的地盘、更多的人口、更充沛的资源。占有的手段无非是侵吞与兼并,侵吞与兼并的冲突加剧,战争则不可避免。不论西方文明史还是东方文明史,都是血与火书写的,都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大部分时间里历史的车轮是被战争驱动的。

回看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最典型的战争画卷当属春秋战国。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由此引出战争的性质问题:义与非义。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可古代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交战双方并非都是以义与非义影响历史进程的,义与非义推定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很难臧否战争结局的性质。事实是: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

战国七雄中,秦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那些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一个个都灭亡了,唯独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不喜“王道”,热衷“霸道”,奖励军功,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秦王扫六合之举,又如何给定义与非义?

春秋时期的鲁国,是周公之后姬姓的“宗邦”。周室衰微、被迫东迁之后,鲁国成为周礼的典藏者和实施者,是周朝文献典章最完备的诸侯国,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但鲁国却经常遭受欺侮,不仅左邻右舍侵扰它,就是远在荆蛮之地的楚国,也不把它放在眼里。楚王召集附属于楚国的诸侯会盟,并指定鲁君为他驾车。最终鲁国被楚国灭了。

野蛮部落灭掉了文明族群,虎狼之国吞并了礼仪之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并非个案。强盛的罗马帝国灭亡于野蛮的汪达尔人入侵;光芒四射的希腊诸城邦亡于马其顿人等等,均属游牧、半游牧文明战胜农耕文明的典型例证。在中国,宋、明两个王朝也都是被北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灭亡的。偏安玉朝因没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化外族群因雄起而登上历史舞台,继而改变正统走向。尽管前朝志士顽强抵制和反抗,但当尘埃落定,河山重整,世人别无选择,只能像杜牧慨叹的那样“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再者,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清皆属龙的传人,铁血铸就的历史无法改写。

            (摘自王兆贵《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论证手法,论证了战争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影响。
B.文章举出秦国和鲁国的例子,形成对比,证明了“野蛮摧毁了文明,文明又同化了野蛮”的观点。
C.本文论证古代战争的基本逻辑时,重点论述的是文明与野蛮较量时,文明被野蛮打败、消灭的历史。
D.文章论证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到整体,时间与空间相结合,逻辑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明史是一部战争史;相比和平,战争能够更好地驱动历史的车轮。
B.楚国召集诸侯会盟,并让鲁君为他驾车,这些举动以儒家的观点来看都是不义和非礼的。
C.杜牧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表达了他对汉族王朝被少数民族灭亡的遗憾和感叹。
D.农耕文明的罗马帝国灭亡于游牧、半游牧文明的汪达尔人,说明了农耕文明的落后和局限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