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宗勉,字强父,富阳人。开禧元年进士。绍定元年,迁著作郎。入对,言边事宜夙夜震惧,以消咎殃。明年,兼权兵部郎官。时李全叛谋已露,人莫敢言,宗勉独累疏及之。又言:"欲人谋之合,莫若通下情。人多好谄,揣所悦意则侈其言,度所恶闻则小其事。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不闻则不戒,待其事至乃骇而图之,抑已晚矣。欲财计之丰,莫若节国用。善为国者常使财胜事,不使事胜财。欲邦本之固,莫若宽民力。” 寻改兼侍右郎官。明年入对,言天灾甚切。

拜监察御史。时方谋出师汴、洛,宗勉言:"今朝廷安恬,无异于常时。士卒未精锐,资粮未充衍,器械未犀利,城壁未缮修。于斯时也,守御犹不可,而欲进取,可乎?”昭侍从、两省、台谏条陈边事,宗勉率合台奏:“蜀之四路,已失其二,成都隔绝,莫知存亡。诸司退保夔门,未必能守。襄汉昨失九郡,今郢破,荆门又破,江陵孤城,何以能立?两淮之地,人民奔迸,井邑丘墟,呜呼危哉!陛下诚能亟下哀痛之诏,以身率先,身自贬损,服御饮宴,一从简俭。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冲游兵,以补军籍。仍选沿流诸郡将士为捍御之图,犹可支吾。不然将水陆俱下,大合荆楚之众,扰我上流,江以南震荡矣。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进工部侍郎兼给事中,仍侍讲。复上疏言:“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不闻减退宫女,而嫔嫱已溢于昔时;不闻褒录功臣,而节钺先加于外戚;不闻出内贮以犒战士,而金帛多靡于浮费。陛下之举动,人心所视以为卷舒者也。陛下既不以为忧,则谁复为陛下忧。”擢谏议大夫兼侍读。首言边事当增兵防托上流。又言:“求谏非难而受谏为难,受谏非难而从谏为难。苟闻之不以为戒,玩之不以为信,卒使危言鲠论,无益于世用,无救于时危,其与拒谏者相去一间耳。”

及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守法度,抑侥幸,不私亲党,召用老成,尤乐闻谠言。以光禄大夫、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赠少师,谥文清。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B.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C.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D.陛下忧勤于路朝之顷/而入为宴/安所移切劘/于广厦之间而退/为便佞所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作为一种文体,属于上行公文。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奏议”。
B.拜,在古文中,既指臣子跪地行礼,接受封赐或接受官职,如“辞而不拜”;也指朝廷举行仪式,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
C.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制度。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退休归家,也叫做致事、致政、休致、释褐等,如《后汉书》“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D.我国古代,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了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勉耿直敢言。他在仅担任著作郎时就面对李全反叛的阴谋暴露,多次向朝廷进谏,直言国家治理之法。
B.李宗勉认为要使君臣团结一致,就必须做到下情上达,不能皇帝喜欢的人们就说,而皇帝不喜欢的就不说。
C.对于攻打汴京、洛阳,李宗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现在朝廷还没有能够做到出师胜利的绝对把握,发生意外无法处理。
D.李宗勉反对史嵩之设立督府,因为史嵩之的职责不在于议和,而在于同敌人作战,在于保护国家的防御工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既壅塞,下亦欺诬,则成败得失之机、理乱安危之故,将孰从而上闻哉?
② 以公私之财分给四处,俾之招溃卒,募流民之强壮者,以冲游兵,以补军籍。
17-18高三上·贵州安顺·期末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B.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C.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D.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本指黄河,后来则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文中即是专指黄河。
B.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C.假,一般指临时代理某一职务。“代”“摄”“权”“行”“署”“徙”也有此义。
D.辕门,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后则用它来指代军营之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有先见之明,在两军交战前,他就发现了兵败的征兆,并成功预言武信君必败。楚王因此召见宋义,与他商议大事,并留下他担任上将军。
B.由于楚军停滞不前,项羽劝说宋义赶紧带兵渡河,与赵军里应外合,共击秦军,但遭到无情嘲讽。因为宋义认为,若论运筹决策,项羽比不上他。
C.项羽认为,宋义不体恤士兵却谋求私利,不是社稷之臣,于是趁清晨前往朝见之机,在军帐中杀了宋义。诸将因为畏惧项羽,服从了他的领导,
D.在项羽的带领下,众将士以一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打败秦军以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在进入辕门时都跪下伏行,不敢仰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小题5】司马迁认为项羽最终亡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奉使遄行,遇亢旱   适:恰好B.差役频烦,派重叠    科:分派
C.然诏旨频降,章疏   毕:全,都D.供役军士财力交   殚:竭,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掣肘     大王不取也
B.每关津都会大张市肆     慧褒始舍其址
C.伏闻陛下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言,又为虚文     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
(2)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曾祖逊,玉田令。祖思恭,妫州司马,父禹钧,与兄禹锡皆以词学。禹钧,唐天祐末起家幽州掾,历沂、邓、安、同、郑、华、宋、澶州支使判官。周初,为户部郎中,赐金紫。显德中,迁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致仕。仪十五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①。开运中,杨光远以青州叛,时契丹南侵,博州刺史周儒以城降,光远与儒遣人引契丹轻骑于马家渡渡河。仪谓执政曰:”昨与颜衍论事势,有所预虑,所以乘驿昼夜不息而来。国家若不以良将重兵控博州渡,必恐儒引契丹逾东岸与光远兵合,则河南危矣。”俄而儒果导契丹渡河,增置垒栅。少帝军河上即遗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俄以父病,上表解官。 世宗亲加慰抚,手封金丹,俾赐其父。从征淮南,世宗以其饷馈不继,将罪之,宰相范质救解得免。恭帝即位,迁兵部侍郎,充职。俄使南唐,既至,将宣诏,会雨雪,李景请于庑下拜受,仪曰:”仪获将国命,不敢失旧礼。傥以沾服失容,请他日。”景即拜命于庭。时御史台议,欲以左右仆射合为表首,太常礼院以东宫三师为表首。仪援典故,以仆射合为表首者六,而谓三师无所据。朝议之。四年秋,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选自 《宋史窦仪传》,有删改)


[注]:①记室,古代官职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B.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C.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D.少帝军河上/即遣李守贞等率兵/万人水陆并进/守汶阳/据要害/契丹果大至/击走之汉/初/召为礼部员外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兄禹锡皆以词学          出名、闻名
B.仪十五能                    标注
C.请他日                           等待
D.朝议                           认为……是对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窦仪出身官宦,年轻即有才能。窦仪家从他的曾祖起,世代为官,其中尤以其父亲窦禹钧官位显赫,窦仪于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后通过景延广的引荐步入仕途。
B.窦仪关心形势,积极出谋划策。他认为应该派良将重兵扼守博州渡口,防止叛将周儒引导契丹军越过东岸与杨光远会合,结果不出所料,周儒果然引导契丹军渡过黄河。
C.窦仪出使南唐,圆满完成使命。在将要宣读诏书时,适逢下雪,面对李景在廊下拜受诏书的请求,窦仪坚持遵奉国家诏命,按照旧有礼节,最终李景在庭院中拜受了诏命。
D.窦仪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看法。御史台和太常礼院对于以谁为上朝立班之首产生争议,窦仪引用典章故制,否定了御史台的意见,肯定了太常礼院的意见。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