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拖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豁。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子瞻:即苏轼。②乱流:横渡江湖。③一旦:一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息                                  极:穷尽
B.子瞻策载酒                           杖:拐杖
C.然将西山                           适:到,往
D.睥睨终日                           睥睨:斜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亭成西山之胜始具                鼓作气,再
B.不可加斤斧                              故荆轲逐秦王
C.旁古木数十                              还也
D.怅然                                   夫晋,何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无一字具体描写九曲亭,重在描写苏轼游览武昌诸山之乐。
B.第二段叙述重建九曲亭的经过,强调了苏轼纵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C.第三段作者追忆少年时随苏轼游山玩水的情景,称赞苏轼的达观。
D.文章以重建九曲亭和赞美“适意为悦”为线索,而以前者为主主线。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17-18高一上·安徽淮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苏轼(1037-110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李太白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之无尽藏也。东坡之意盖自太白诗句得来,夫风月不用钱买,而取之无禁,太白诗之所言信矣。然而能知清风明月为可乐者能有几人,清风明月,一岁之间亦无几日,人即能知此乐,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有闲居无事遇此清风明月不用钱买又无人禁而不知此乐者是自生障碍也。

(节选自【明】高濓《遵生八笺》)

【小题1】选文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A闲B居C无事D遇此E清风明月F不用钱买G又无H人I禁J而不知此K乐者L是M自N生O障碍也。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或为俗事相夺,或为病苦所缠,欲乐之有不能者。
【小题3】语句点评,要针对精妙之处展开。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点评。
示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点评:连用动词“破”“下”,描写曹军进攻的迅捷,表现出摧枯拉朽的气势。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4】《赤壁赋》化用李太白诗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表达出哪几层意思?结合选文(一)(二)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唐·王绩《五斗先生传》)

(二)

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吾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余前,则余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当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余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东皋子待诏门下省,日给酒三升,其弟静问曰:“待诏乐乎?”曰:“待诏何所乐,但美酝三升,殊可恋耳!”今岭南法不禁酒,余既得自酿,月用米一斛,得酒六斗。而南雄、广、惠、循、梅五太守,间复以酒余,余略计其所获,殆过于东皋子矣。然东皋子自谓“五斗先生”,则日三升,救口不暇,安能及客乎?若余者,乃日有二升五合入野人道士腹中矣。东皋子好养性服食,预刻死日自为墓志,余盖友其人于千载,则庶几焉。

(宋·苏轼《书东皋子传后》)


【注】王绩:初唐诗人,号东皋子,嗜酒。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万物不能心焉                      萦:缠绕
B.客至未尝不                         置:放下
C.间复以酒                             遗:馈赠
D.则日三升                                给:供给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B.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C.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D.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然圣人之所居也
【小题3】对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是名、字之外的称谓,一般本人自取。如苏轼号“东坡”,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B.在唐代,门下省与尚书省、中书省并称“三省”,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C.合、升、斗均为容量单位,一般计量米粮、酒水。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D.墓志,指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字,所记为死者生平、姓名、家世等。
【小题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余前,则余安得全其乐乎?
(2)东皋子好养性服食,预刻死日自为墓志,余盖友其人于千载,则庶几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乙)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在这里表示“……的原因”。甲文中的“所以”和《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两句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无射,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钟,和黄钟、大吕、中吕、南吕等一样,“无射”是十二音律之一。
C.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D.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反之为阴。例如:《登泰山记》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就是指泰山的背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B.甲文中第一段写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有山水景物的描绘、人物情态的刻画等等,写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惊险曲折,使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神。
C.乙文中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象征某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作者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力”“物”,其中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物”。
D.以上两个文段形似游记散文,但都落脚于议论。它们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二者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