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转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该是循环的。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凡是具有天然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公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样的熟人来往。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它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个不同的时间面貌。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B.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说,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C.文章从两方面分析文化时间,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据文章第四段,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转,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B.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转、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17-18高三·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克思在谈到神话时讲:“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钟敬文在谈及传说的历史性特点时指出:“传说也绝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张良戏女,孟姜女到了宜君口渴哭出泉水来,贺龙送给孤寡老太的紫藤手杖,变成了为人民造福的手杖龙,等等,都不是实在发生过的事情。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是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的。”他们都认识到民间文学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其中保存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作为诗性记忆的民间文学与历史著作有本质区别,历史著作要求实录直书,要求对历史事件作客观反映,而民间文学则渗透着民众的主观情感,表达人民群众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它并不拘泥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反映是否真实,更为重视的是反映历史本质的真实。如在民间广泛流传着“火烧功臣楼”的传说,尽管有不少人把这则传说当作历史;但事实上是该传说所述事件纯属虚构,历史上朱元璋并未建一座功臣楼,将开国功臣聚集楼上,一火焚之。可是,传说准确地反映了历史的本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狡兔死,走狗烹;飞乌尽,良弓藏”的社会现实并刻画了朱元璋之流封建帝王的毒辣阴险。

民间文学并不仅仅反映历史本质的真实,其中也往往包含一些具体的历史元素;而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诗性记忆的性质,决定了它对这些历史内容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要对其了解就需要理论分析。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指出:“我们想研究的是历史往昔的哪些现象(不是事件)与俄罗斯民间故事相符合并且在何种程度上确实决定并促使了故事的产生,换言之,我们的目的在于阐明神奇故事在历史现实中的根源。”普罗普认为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包含着对“历史往昔”的记忆,历史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习俗等都可在其中寻得到踪迹。而理解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往昔”并不容易,他说:“民俗学家常常引用故事,但常常并不了解它。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弗雷泽。支撑着其著作《金枝》宏伟大厦的前提是从故事中汲取的,然而却是未被正确理解和未经充分研究的故事。对故事的准确解释将会给这部著作带来一系列的修正,甚至动摇它的根基。”普罗普讲的是“神奇故事”,其实,所有民间文学作品历史内容的解读都一样存在着障碍与困难。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所保存的历史记忆同属诗性记忆,都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在解读途径上会有一些相似,但是,二者又有很大区别,譬如,在创作与流传方式方面、体裁方面、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不同;再如,在考察作家文学中的历史记忆时可以借助于对作家生平及其文学观念的了解,这一点也是在民间文学研究中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认为要了解民间文学反映的历史与生活,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文艺理论修养,还要熟谙民间文学理论,准确把握民间文学的本质及透彻理解民间文学各类体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通过透视民间文学文本的表层准确地解读其中的历史内涵。

(摘编自陈金文《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神话有历史的成分,反映“自然和社会形式”,也认识到神话属于艺术范畴。
B.民间文学并不能反映历史事件本身的真实,它能反映的是历史本质的真实。
C.普罗普认为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事件难以得到正确解读,弗雷泽也未能正确理解其著作中的故事。
D.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保存的历史记忆都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们对历史记忆的解读是相同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引用开篇,总结前人共识提出了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属于诗性记忆的基本观点。
B.文章以对比方式揭示民间文学反映历史真实的特点,并进一步引出具体的历史元素分析。
C.文章论证兼顾了中西方民间故事和文艺理论,意在揭示民间文学历史解读困难的普遍性。
D.文章在宏观上先采用总分的结构,并在最后提出了解读民间文学的途径和应具备的素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汉高祖刘邦是其母梦龙而生,这反映了统治阶级试图解释自己取得政权的合理性的历史真实。
B.没有经过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传说就不会与历史著作有本质区别。
C.如果想理解俄罗斯民间故事中“历史往昔”的社会法规、仪式、习俗等,就需要进行理论分析。
D.具备了全面的文艺理论修养,就有可能通过透视民间文学文本的表层准确地解读其中的历史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渎的涟漪

◇逝水留香

风是天空的影子,他闲游四方,在一个小镇停歇。

水是大地的画卷,灵岩山下的香溪,如画笔,似泼墨,描绘出仙境般的生活。

风缓缓吹过,涟漪圈圈;小舟静静划过,涟漪圈圈。

天空中有文化的图腾,大地长有历史的根脉,空气中含有江南的气息,潺潺溪水奏出和谐生活的欢愉节拍。

涟漪,就是江南古镇木渎的Logo,像一面古色古香的铜镜,镜中有天,镜中有地,镜中有风和水,还有一个窥探水乡魅力的我。

木渎,你这个美丽的江南女子,能否原谅我的唐突,让我走入你的胸怀?她不回答我,却侧脸看我,涟漪是她满怀期待的笑容。

木渎处处有桥,桥下有水,浅可策马,深可藏身,以曲画直,蜿蜒通幽,见微知著,不输轩阔气势。西安桥、小日晖桥谓之“小双桥”,斜桥和邾巷桥纵横联袂,相依而建,谓之“大双桥”。古镇风貌,由此有了规矩。立于大小双桥,望脚下的河流。涟漪,就照着我,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光芒并不夺目,足以照亮我的心境。

我已站在姑娘闺房的门口。木渎把钥匙交给了我——双桥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古镇宝库的锁眼一样。而我选择在大门口长久伫立,双桥下的涟漪,是古门的门环,叮叮咚咚,解开了我的心锁。

人们从世界上各个角落来看你,带着好奇和钦佩,坐着舟马,走在这条路上,一路撒下惊讶,留下赞叹。涟漪忠实记录下一刻刻的美好回忆,化作水泡,沉入河岸。

我终于恍然大悟,为什么她的涟漪这么动人,原来有全世界的记忆给她奠基,故她能永葆青春。木渎的涟漪,不是虚无的泡沫,而是活色生香的水乡现实图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华大同理想的浓缩版。

很多游客游玩木渎,手中拿着瓶瓶罐罐的可乐、速溶咖啡,我很鄙夷。如果说西方的可乐文化代表一种冲动和喧嚣,那么中华古典的美代表一种宁静婉约的生活方式,代表淡泊自处,代表孕育着东方哲学的达观安贫的精神境界。

当我们的生活中可乐越喝越多,称心可乐之事却越来越少;当都市喧嚣湮没了无尽风情,导致焦虑、烦躁、不安乃至肆无忌惮的纵欲时,你的涟漪如清爽的洗肤露,涤去我们心头的尘灰。

木渎啊木渎,我从涟漪中读懂了你。你于闲散之处含有一股韧劲。千百年风雨沧桑不改,艰难险阻被以柔克刚的方式化解,体现了中国人处世的率真——人生欲存,浑厚悠长,浅吟低唱,不失生活的本来面目。

夜了,木渎换了一身衣裳,再度陪我起舞。

桥傍河,灯傍水,夜色如诗如画。静默的河流倒映月明星耀,普洒“西园春光”,到处听得到人们欢喜的叫声。扁扁小舟的灯火照耀门前河门后溪,橹声咿呀,波光流翠,吴歌悠扬,如痴如醉。

那叫声是涟漪,此起彼伏;那船灯的光环是涟漪,星星点点。这哪里还是旅游业,这分明是流动着的诗歌和舒缓的旋律。

著名的藏书羊肉,是木渎的第十三景,人们将其视为餐盘中盛开的涟漪,其味肥美而不膻,经帝王的品味,过江南水乡的调味,活用烧、煮、焖、炖、焐、炒、滑等多种烹饪方法,简直成为木渎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举手落箸,便能夹起一块历史,因为那是纯正的江南口味。

面对江南这块活着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多变得太多,生怕自己会错过些什么。其实我们无需占有,我们都是木渎的一份子,是独特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我们不仅是旁观者,也是主动的创造者、热情的保护者、冷静的欣赏者。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与木渎相会是要靠缘分的。

夕阳西下的仲夏傍晚,坐在永安桥上,静听流水潺潺。

虽然真水无香,但我毕竟身处“越女浣香”的香溪,心灵不由做起了深呼吸,嗅得到空气中淡淡的江南幽香。虽然万物归于平静,但能听得到内心深处幸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爱可人可亲可敬的地方,我能不时刻想起她吗?

走过廊桥,又有一队游客泛舟出发,留下涟漪圈圈,欢笑满溪。

木渎,你又笑了。

(删改自网络美文《心中的木渎》)

【小题1】纵观全文,结合文意,探究标题“木渎的涟漪”的内涵。
【小题2】文中作者对木渎的称呼是不断交替变化的,有时称“你”,有时称“她”,有时直呼“木渎”,请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赏析文章前四段。
【小题4】这篇游记散文,可以让你获得哪些关于旅游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域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半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B.地域文化研究不包括民族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域视角的研究。
C.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熟,有待加强。
D.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B.文章多次论及地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彰显了立足当代的立场。
C.第二段以西周和秦汉为例,都具体详实地论证了中华地域文化不断丰富扩展的历程。
D.第三、四段针对地域文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及缺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上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属于地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色彩。
B.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经济形态、悠久的历史,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C.地域文化在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化文化转化,可见对其作深入地研究没有太大的价值。
D.如果能够加强地域文化研究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那么中华文化就可以繁荣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