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温公行状

苏轼

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

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

则以书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选自《苏轼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除,丁天章公忧             除:授官
B.籍请公按视                       按:巡视
C.乞独坐其事,不报             报:回复
D.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        喻:告知
【小题2】下列加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兵官郭恩勇且狂               臣死且不避
B.复其税役十五年                  其皆出于此乎
C.而神宗识其意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句读之不知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2)士之忠信者,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小题4】根据第三段,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三条具体理由。不超过30个字。
2017·江苏南通·一模
知识点:苏轼(1037-1101)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地而骂曰          诸:之于
B.而余徐州             为:到……做官
C.余因而             实:充实
D.月落庭空影       许:大约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画者节节而为之          令张仪详去秦
B.以所画贫笃谷偃竹遗予   我降
C.不能然者                       见疑
D.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3】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心得体会的一项是(       
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②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③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④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⑤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⑥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A.①②③B.②④⑤C.④⑤⑥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B.作者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
C.作者所作《筼筜谷》诗,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D.“本文是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感情的深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2)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小题6】作者追忆了二人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良乃更名姓,亡匿下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堕其履。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父以足受之,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此。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圣会。五日,鸡鸣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去,后五日复圣来。五日,良夜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是则为王者师。遂去不见。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材料二:

夫子房受书于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全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良尝间A从容B步C游下邳上D有一老父E至良所F直堕G其履H下。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明,指天刚亮时,与文中的“夜半”“鸡鸣”一样,代表十二时辰中的不同时间。
B.期,指约定、约会,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的“期”意思相同。
C.微见,文中指微微显露,其中的“微”与成语“见微知著”中的“微”意思不同。
D.爱,有珍惜、爱惜之义,文中“其身可爱”一句,可以理解为“他们的生命宝贵”。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桥上老人给张良兵书这件事,其实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世人并不明白其用意,把老人当作鬼神,这一想法是有些荒谬的。
B.苏轼认为,张良和老人并无交情,却被要求做低贱之事,张良很自然,不以为怪,这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激怒他的原因了。
C.张良祖籍韩国,他的祖父和父亲在韩国一共为五代君王做过宰相,后来秦灭了韩国,张良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D.老人与张良说好五日后平明时在下桥上相见,但张良却连续两次迟到,令老人非常生气,第三次他提前到达,才得到了老人的谅解。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乃强忍,下取履,因跪进。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小题5】材料二中,苏轼认为上老人羞辱张良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甲)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莫消长也                    卒:到底
B.洗盏                           更:重新
C.履巉岩,蒙茸                 披:拨开
D.掠予舟而西                    西:向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                       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                    其不可留也
D.于是携酒                           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甲文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