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雕琢;这种流畅,来自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小题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17-18高二上·四川·期中
知识点:其他当代作家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后来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冯其庸表示:“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于是他悄悄托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晚年的冯先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对我来说,乐大于苦。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 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并以走万里路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第一任院长。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先生尤重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冯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2011年,站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对于 “ 大师” 的称号,先生说:“要是将‘大师' 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 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摘自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小题1】“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下列不能体现他“于红学用力最深” 的一项是
A.冯其庸的研究领域宽,包括书画在内的爱好也多,而他最下功夫、成就也最大的还是 对红学的研究,如红学专著《瓜饭楼丛稿》就达三十五卷册。
B.冯其庸阅读、研究《红楼梦》近半个世纪,涉及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思想等方面,研究全面丰富又自成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C.“文革”期间,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抄家,珍爱的《红楼梦》都被抄走,但他还是冒着危险在深夜偷偷抄写借来的庚辰本。
D.冯其庸对红学始终深切关注,他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红学,而他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他认为研究之路没有止境,勉励后学担当责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一生酷爱读书,儿时就利用一切时间去读。对他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由于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才有机会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冯其庸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的研究,他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而西域学能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也是他力主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结果。
C.作为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对国学的认识颇有见地。他重视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亲自指导完成了课程设定和授课教师的安排等工作。
D.冯其庸登上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别人尊其为“大师”,他说自己是“大学教师”,主要表现冯其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E.本文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杜甫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冯其庸谦逊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
【小题3】冯其庸被称为“大师”,你认为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到达新的高度——559亿元;这一年,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国产电影51部;这一年,国产电影《战狼II》以56.83亿元票房和1.6亿观影人次创造了多项市场纪录;这一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更加巩固,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以下为“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 影片(含服务费)相关情况:

材料二 :

曾几何时,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不少人担心好莱坞电影会占领中国市场。但一年又一年的结果向我们证明:国人最爱的依旧是国产电影。

2017年,好莱坞为了迎合市场,产出了无数的续集电影与大场面的动作科幻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在中国市场渐渐呈现颓势,大都未取得预期成绩。

好莱坞电影遇冷,表明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媒介,依旧具有非常强烈的文化属性,人们更希望看到贴合自身经验的作品。这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当然,电影人也应珍惜观众的这种情感,努力讲出中国观众喜欢的故事。

事实上,以好莱坞和世界上其他电影发达地区为观察对象,我们会发现,主旋律电影一直都是商业电影中的佼佼者。所谓的主旋律电影,通常被解读为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性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主旋律电影由于诸多原因,在观众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但是2017年, 许多主旋律电影的成功,让人们对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认知。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民族英雄被生动展现,也渴望看到国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写,而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应继续大步向前。

令人欣喜的是,2017年有两部电影卖到过亿,应该是大多数人事先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一部 是《二十二》,一部是《冈仁波齐》。

《二十二》是一部讲述慰安妇的纪录片,题材小众,叙述克制,虽然这部电影在2015年就已经拍成,并且多次获奖,但上映过程依旧困难重重。可是市场最终给用心拍电影的人以回报,这部投资只有四百万的电影,最终票房达到了一亿七千万。

而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讲述了藏区人民不远万里进行朝拜的故事,电影叙事节奏缓慢,无明显戏剧冲突,更着重于人物内心刻画。传统上这类电影只有极少数人会去观看,但是这部电影却在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二十二》与《冈仁波齐》取得的成绩,无疑体现了中国电影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更加预示着 中国电影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2017年,中国电影提倡“质量提高”、提倡“工业化”、提倡“走出去”,如果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给这些提倡加一个定语,我们希望是:从技术到文化层面的质量提高、能够惠及到所有从业者的工业化、以及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出去。

(摘编自:《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与观众共赴征程》,2018年01月10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中国电影全年总票房达到新的高点,全年票房过亿的影片在数量上国产电影要多于其他电影。
B.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中动作类型的影片票房(含服务费)收入总体上高于其他类型。
C.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的影片中,电影总票房(含服务费)高的影片对应的观影人次也多。
D.2017年全国电影票房TOP10的影片上映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上半年上映的影片总体票房(含 服务费》收入要高于下半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年我国更加巩固了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地位,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其中 国产电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B.好莱坞为了迎合市场而继续推出的无数续集电影和大场面动作科幻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冷,表明好莱坞电影越来越不受中国观众待见,将被国产电影取代。
C.《二十二》与《冈仁波齐》在2017年均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这两部电影在大片云集的暑期档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表明了中国电影多元化时代即将到来。
D.我国观众渴望看到国家历史、国家形象、英雄人物等在电影中被展现和抒写,凸显了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为主旨的主旋律电影,在2017年得到了人们全新的认知和青睐。
E.2017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硕果累累,与这一年中国电影注重从技术到文化层面提高质量,提倡能够 惠及所有从业者的工业化,带着中国的故事走出去有紧密联系。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莫美的一些小小说,如《提案》《肝炎专用杯》等,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但他又以高超的速写技法塑造人物,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表达重大命题。《爷爷的芭蕉蔸》的结尾写“我”为解决工作问题,要去找一生都靠弄虚作假而平步青云的邻居——四喜时,“爷爷听见了……铁青着脸,用拐杖敲着我坐的凳脚说:‘谁要去找四喜,就敲断谁的脚杆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让一个本真为人、疾恶如仇、痛恨弄虚作假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意,还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莫美所在的湖南省涟源市一带,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之地,保留了大量奇异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就会成为作品的典型环境之一,也是作品中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外婆家的杨梅树》中给杨梅树过年的习俗……仿佛是一首对话体民歌,诗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莫美以其诗意书写,创作出一大批充满诗诗意的、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并具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选自梅婷《小小说里的大诗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美的小小说大都借鉴《诗经》“一唱三叹”的写法,反复吟咏某些富有诗意的句子,使作品具有诗化的特色。
B.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于散淡的叙述中寄寓着现实迫问和哲学思考,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C.莫美的小小说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而是着意塑造人物。
D.莫美依托家乡的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汲取其中的奇异习俗,使其成为小小说的典型环境以及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暗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法,指出本文评论对象一小小说集《印象》是部充满诗意的好的文学作品。
B.文章在认真梳理莫美小小说的类型基础上,采用例论法,令人信服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观点,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C.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分别从作品语言、人生思考、人物塑造和地域特色四个方面分析莫美小说的盎然诗意。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作家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称其充满诗意兼有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那么,即便它是小说,或者散文,抑或戏剧等,其本质也都是一首诗。
B.如果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时,不是作为一首首诗来写的话,那他不可能创作出一大批富有诗意的作品。
C.莫美的小小说,故事真实动人,语言质朴天然,叙述舒缓散淡,娓娓道来之中,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D.莫美小小说创作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被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