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看路上。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

“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头。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把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脚都麻利。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别看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住。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注]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始干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E.小说的语言冷峻又充满温情,简洁而能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例如文中描写家珍三次的笑,又如对二喜少言寡语的刻画。
【小题2】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了”
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16-17高二上·福建泉州·期末
知识点:余华(1960-)《活着》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了。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轻灵而出:“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他已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面前,将面包给她:“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她还是摇头,她说:“你吃吧。”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楣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躯干和四肢”“这张脸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句中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C.小说从林德顺德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子的故事,并交代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D.小说略写孩子生命终结的过程,客观呈现事件发展片段及结局,视角虽有所限制,但是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小题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余华

文本一:

阳光从没有一丝裂隙一点小洞的窗玻璃外面窜了进来,那时我赤膊躺在被窝里,右手正在挖右眼角上的眼垢,现在我觉得让它继续搁在那里是不合适的,但是去粗暴地对待它也是没有道理。因此我挖得很文雅。而此刻我的左眼正闲着,所以就打发它去看那裤子。裤子是昨晚睡觉时脱的,此刻它很狼狈地耷拉着,我竟开始怀疑起昨夜睡着时是否像蛇一样脱了一层壳。这时有一丝阳光来到了裤管上,那一点跳跃的光亮看上去像一只金色的跳蚤。于是我身上痒了起来,便让那闲着的左手去搔。有人在敲门了。我想谁会来敲我的门呢?除非是自己,而自己此刻正躺在床上。大概是敲错门了。我就不去搭理,继续搔痒。这时那门像是要倒塌似地剧响起来,随即还来不及容我考虑对策,那门便沉重地跌倒在地,发出的剧响将我的身体弹了几下。

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来到床前,怒气冲冲地朝我吼道:你的朋友快死了,你还在睡觉。

这个人我从未见过,我对他说:你是不是找错地方了?他坚定地回答:绝对不会错。

他的坚定使我疑惑起来,疑惑自己昨夜是否睡错了地方。我赶紧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门外去看门牌号码,可我的门牌此刻却躺在屋内,我又重新跑进来,在那倒在地上的门上找了门牌,上面写着——虹桥新村26室。

这就没错了。我对他说:你肯定是找错地方了。

现在我的坚定使他疑惑了。他朝我瞧了一阵,然后问:你是不是叫余华?我说:是的,可我不认识你。

他听后马上又怒气冲冲地朝我吼了起来:你的朋友快死了!”“但是我从来就没有什么朋友。我也吼了起来。

你胡说,你这个卑鄙的小市民。他横眉竖眼地说。

我对他说:我不是什么小市民,这一点我屋内堆满的书籍可以向你证明。

可他是你的朋友,你休想赖掉。他朝我逼近一步,像是要把我一口吞了。

可是他是谁呢?

他说出了一个我从未听到过的名字。

我从来就不认识这个人。我马上喊了起来。

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市民。他伸出像我小腿那么粗的胳膊,想来揪我的头发。

我赶紧缩到床角落里,气急败坏地朝他喊:我不是小市民,我的书籍可以证明。如果你再叫我一声小市民,我就要请你滚出去了。然后我整个人被他从被窝里提了出来。

就是这样,在这个见鬼的中午,这个大汉子一脚踹塌了我的房门,给我送来了一个我根本不想要的朋友,而且还是一个行将死去的朋友。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我看到屋门口堆满了花圈,大汉转过脸来无限悲伤地说:你的朋友死了。

我还来不及细想这结果是值得高兴还是值得发愁,就听到了一片嘹亮的哭声。大汉将我推入这哭声中。

于是一群悲痛欲绝的男女围了上来,他们用一种令人感动不已的体贴口气对我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而此时我也只能装作悲伤的样子点着头了。我用手轻轻拍着他们的肩膀,轻轻摸着他们的头发,表示我感谢他们的安慰。

这时一个老态龙钟的女人走了上来,眼泪汪汪地抓着我的手说:我的儿子死了。 我告诉她:我知道了,我很悲伤,因为这太突然了。

她于是痛哭起来,她尖利的哭声使我毛骨悚然。我对她说:你要想得开一点。

她点点头,然后说:我儿子没能等到你来就闭眼了,你不会怪他吧?”“不会的,我不会怪他。我说。

她又哇哇地哭开了,哭了一阵她对我说: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可他死了。现在你就是我的儿子了。她又用我的手去擦眼泪了,她把我的手当成手帕了,她那混浊又滚烫的泪水在我手上一塌糊涂地涂了开来。

我使劲将手抽了回来,装作要擦自己的眼泪。我根本没有眼泪。然后我告诉她: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然后她牵着我的手来到一个房间的门前,她对我说:你进去陪陪我儿子吧。我推开门走了进去,里面空无一人但却有个死人躺着。死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一块白布。旁边有一把椅子,像是为我准备的,于是我就坐了上去。

我在死者身旁坐了很久,然后才掀开那白布去看看死者的模样。我看到了一张惨白的脸,在这张脸上很难看出年龄来。这张脸是我从未见到过的。我随即将白布重又盖上。 心里想:这就是我的朋友。我就这样坐在这个刚才看了一眼但又顷刻遗忘的死人身旁。

(有删改)

文本二:

余华多次提到卡夫卡对他的影响,他曾说:“在我想像力和情绪力日益枯竭的时候,卡夫卡解放了我。”卡夫卡小说最突出的叙述特点是真实与虚构复合,具体而言便是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他总是以最平淡的语言叙述着与逻辑和常理相悖的事件,而这事件又发生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的环境和心理框架中,因而其作品表现出的审美趋向常常是悖谬与情理共存、虚构与真实交织。卡夫卡的这一独到之处为余华所借鉴。余华认为,“像卡夫卡这类伟大的荒诞作家,他们作品中的细节都非常真实,这是很重要的。而且细部的真实比情节的真实更重要,情节和结构可以荒诞,但细部一定要非常真实。

(节选自《余华与卡夫卡比较研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身份、年龄、职业并没有交代,但由开篇“我”在床上挖眼垢、搔痒等几个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午后,我正处于无聊闲适的状态。
B.“街上的西北风像是吹两片树叶似地把我和大汉吹到了朋友的屋门口。”这处描写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北风风势之大,暗示了“我”的身不由己。
C.“我”面对着“去世朋友”母亲的多次哭泣,我被悲伤的气氛裹挟,态度亦由一开始的麻木转变为动容,在同理心力量的驱使下,对老妇人说出“其实很久以来我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母亲”。
D.本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我”本处在正常的生活逻辑之中,却在一个午后,被莫名地拉入西北风呼啸的室外,莫名地认下一个最好的朋友,承担起为他守灵、替他尽孝的义务。
【小题2】余华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多部作品在形式上都表现出荒诞与真实复合的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荒诞与真实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小题3】余华认为,“小说语言要能做到真切还原作家的个性化体验,使描述对象鲜明的特点得以生动地展现,而不是随意用一个句子敷衍了事”,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余华在作品中是如何做到语言的生动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了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地又说: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去,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男孩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两腮被嘴里的苹果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了,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

然后孙福看看四周的人,他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脸,他就对他们说:从前我们都是不锁门的,这镇上没有一户人家锁门,是不是?

他看到有人在点头,他继续说:现在锁上门以后,还要再加一道锁,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小偷,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

孙福抓住他右手的手腕,另一只手将他的中指捏住,然后对四周的人说:要是从前的规矩,就该把他偷东西的手打断,现在不能这样了,现在主要是教育,怎么教育呢?

孙福看了看男孩说:就是这样教育。

接着孙福两只手一使劲,的一声扭断了男孩右手的中指,男孩发出了尖叫,声音就像是匕首一样锋利,然后男孩看到了自己的右手的中指断了,拉到了手背上。男孩一下子就倒在了地上。

孙福对四周的人说:对小偷就要这样,不打断他一条胳膊,也要扭断他的一根手指。

……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我是小偷。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

男孩躺在地上,饥渴交加,精疲力竭,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他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本文有删减)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打算偷盗,而后来的“我饿了”则是他被发现后的权宜之计。
B.男孩知道自己跑不过大人,而且也斗不过大人,所以只能尽可能地咬一口苹果来填充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
C.孙福逼着男孩把嘴里的苹果吐出来和惩罚男孩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围观,这些围观者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有相似之处。
D.小说结尾处,男孩似看非看地看着前方的路,暗示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这次经历将会对他之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影响。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段通过“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的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
B.小说多处描写男孩受到惊吓后动摇以及不得不屈服的心理,这些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孙福的凶恶形象。
C.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男孩因饥饿难耐偷吃苹果后,被卡住脖子不得不吐出苹果的无奈心理。
D.小说笔调冷峻,始终以孙福的视角进行叙事,用不动声色的文字隐藏叙述者情感态度,给人以剧烈的震撼之感。
【小题3】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
【小题4】请探究标题“黄昏里的男孩”的意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