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砸 琴(节选)

张炜

琴棋书画,琴是摆在第一位的。琴是中国古琴,但延续到后来,各种琴都受人喜爱了。这里的人特别喜欢一种蟒皮制成的琴,因为它的声音仿佛来自海滩深处,听起来格外撩动人心。许多人听了,都觉得这声音有一种说不清的诱惑力。由于专门的乐器店少见这种琴,所以就要倚仗当地的制琴师傅。有名的师傅都是祖传的,他们个个身怀绝技,遵守传儿不传女的老规矩。爱琴的人不一定是弹琴的好手,他们只是爱,只是精于收藏而已。收藏是一种奇怪的嗜好,是一种癖,一旦迷上就很难改掉。

有一位有名的制琴师,出自他手的琴在方圆几百里都享有盛名。他会制作好几种琴,然而最有名的还是那种蟒皮琴。城镇的一户收藏世家存有一把上百年的古琴,一切保护良好,唯有蟒皮裂开了。无奈中也只有找这个制琴师傅重新镶造了。内行人都知道,一把琴的高下贵贱,最关键的就是这蟒皮的搭配与选择,更有制作功夫的粗精。凡艺术都倚仗灵感,制琴当然是门大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学问就在琴体与蟒皮之间。收藏家因为爱琴,心思不用在别处,所以家里的经济营生一般,虽然不算家徒四壁,可也好不了多少。他好大年纪才娶了一个妻子,两年后生子,老年得子疼爱得不得了,平时他和妻子与孩子是须臾不能分离的。

他的家住在城镇边缘,靠近一片林子,这里常常有一些野物跑出来玩儿,他与妻子从不伤害它们。有一天妻子正在家里灶上忙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就出门去了,她一时也没在意。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不远处传来了尖叫声,她一听是自己孩子的声音,就不顾一切冲了出去。原来孩子只戴了个红肚兜,这会儿蜷在一个草垛旁边,不远处就有两只豺狗模样的东西,它们一纵一纵地围着孩子跳,只是不敢近前。她拿起柴棒驱赶它们,到了跟前一看,只见一条不大的蟒蛇用身子围住了孩子,高高探起的头颅四处盯视,身上满是鲜血和伤痕。她吓得不敢喘气,定下魂来才知道是这条蟒蛇刚才与两只豺狗搏斗,救下了孩子的一条性命!她呼叫孩子时,那条蟒蛇就用嘴巴摩挲着孩子的腮,孩子很快就不哭了。这时蟒蛇才把身子放开,在一旁看着她把孩子抱起,缓缓地爬回了林子里。她最后一眼记住的,就是这条蟒蛇脖子处有一块金黄色的大斑。

男人回来后听过了这场历险,特意去找过那条蟒蛇,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宝贝古琴已经送到那个师傅手中许久了,对方回答说这种事急不得。大约又过去了一个月,制琴师傅终于把修复的古琴拿回来了。这一天算是一个重要日子,男人见了古琴就忘了一切,他洗了脸洗了手,又换了衣服才去接那把琴,就差没有焚香沐浴了。制琴师傅当即拨弄了那把琴,声音韵味真是好得不能再好了。这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就算重生了。

师傅走后,妻子凑近了正在低头抚琴的丈夫,抬头端量了一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她说她认得这蟒皮上的斑纹,这肯定是那条蟒蛇的皮。她这一叫,男人脸都白了。他赶紧放了琴,然后出门追赶制琴师傅。

他拦住那个人,开口就问蟒皮的来历。师傅说,要为这把古琴寻找合适的蟒皮就难了,所以才拖了这么久,家中贮存的所有原料都不合适,而自己又是个追求完美的人,这种琴需要配的是年纪合适的雌性蟒皮,还要有金环扣的,就是脖子上长了一种奇怪金斑的,这样的蟒皮会发出一种金声。师傅长叹,然后一脸欣慰说,他为了这把古琴不得不四处寻觅那种蟒皮,几次都想作罢,巧的是本城一个老猎人告诉他,说海边林子里就发现过这种蟒,于是他约了好几个猎人,徘徊在林子中数日才得手。

男人一声不吭回去了。这时妻子已经把那把古琴归到了专门的屋子里,这里藏有几十把琴。男人脸上一点儿血色都没有,他对妻子点点头,然后抄起一把锤子就进了藏琴的屋子。

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古琴制作恪守祖传方式,工艺精益求精,使用的材料也颇有讲究,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B.从收藏家爱琴如痴,几乎家徒四壁,好大年纪才结婚生子,到最后怒砸古琴,小说表现了他从痴迷收藏到迷途知返,最终懊悔玩物丧志的心理历程,可谓波澜起伏。
C.收藏家回来后特意去找但没有找到那条蟒蛇的情节交代,蕴含了收藏家对蟒蛇的感激,对它伤势的担心,以及因没找到而产生的失落和愧疚。
D.小说写制琴师为了找到合适的蟒皮来修补古琴,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等待,甚至冒险捕蛇取皮,可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下去的关键,这也是作者要突出的主题。
【小题2】小说以“他一口气砸毁了所有的古琴”结尾,在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着力刻画制琴师和收藏家这两个人物,你认为各有什么深意?
16-17高二上·山东济宁·期中
知识点:其他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个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了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段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的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也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你被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到,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了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我因车费超出原计划而误解车夫,到后来得知缘由而逐渐对车夫另眼相看、心生敬佩,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B.“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是因为我看到车夫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爬上了坡,我便不再担忧。
C.“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这既表现出我对朋友对人力车夫心存偏见而不满,也暗示了我与朋友之间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隔阂。
D.“独腿人生”作为小说的标题,不仅巧妙地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即便人生有再多的不如意,也要乐观、顽强的生活下去。
【小题2】小说行文中插叙了独腿车夫载着两个韩国人蹬车八十多里逛成都的事情,有何用意?
【小题3】“我”认为独腿车夫拥有“一种圣洁的东西”,请结合独腿车夫的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菜。附近的小菜市场有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莱,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菜。蔬菜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菜。”我边说边挑蔬菜。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菜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给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菜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菜,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好些天,一说凉拌菜,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菜,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菜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菜。”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菜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说的摊位买了苋菜。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菜啊?”“我平时买菜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菜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菜不会携带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菜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一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菜市场的生鲜蔬菜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菜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妹妹家的凉拌菜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心是杆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菜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2017年第4期《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的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C.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D.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小题2】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控制

李伶伶

褚梅的母亲乘公交车时把刚刚买的袋装酱油的包装弄破了,酱油喷洒出来,弄脏了一个女孩的衣服。褚梅母亲连连道歉,可是女孩始终没消气,态度恶劣地把褚梅母亲骂了一顿。褚梅母亲心里窝火,回家后上火生病了,吃了药也不见好。

褚梅得知母亲生病的原因后很气愤。母亲是不对,可是女孩也不能目无尊长地张口大骂呀!褚梅心里不痛快,就在网上发了个帖,谴责女孩的行为。褚梅的帖子很快得到网友的响应,大家纷纷回帖指责女孩没道德没修养,还有人提议把女孩找出来,让她给褚梅母亲道歉。

网友的支持,让褚梅心里的气消了不少,她觉得网友的提议也不错,应该让女孩给母亲道个歉,让她知道以后不能这么对待长辈,母亲的病或许也就好了。于是大家开始搜索这个骂人的女孩。

女孩叫宋敏,在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上班。那天她心情不好,就因为把文件打错了几个字,被女上司狠批了一顿,而且是当着那么多同事的面。宋敏觉得很没面子,心里憋气又窝火。下班乘公交车时又被一个老太太洒了一身酱油,她心里的火气一下子爆发了。她没想到,事情过去一个月了,又被翻了出来。

听到被人肉搜索的消息时,宋敏正在外地出差。她想回去之后给老人道个教。可是刚回到公司,上司就找她谈话,说她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恶劣影响,公司不能再聘用她了,她当天就被公司解雇了。

宋敏很生气,她没想到这件事会害得她丢了工作。本来觉得亏欠老人的,现在觉得扯平了,她不想给老人道歉了。

宋敏迟迟不肯出来道歉.褚梅。里很不舒服。听说宋敏为此丢了工作,觉得她已经为这事付出了代价,就想算了。可是网友不同意,尤其是一个叫“真理”的网友,口气很坚决,说宋敏必须给老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他还配合媒体,扩大了这件事的影响。宋敏的生活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不管她走到哪里,都能被认出来。工作找不到,上街也被人指指点点。后来她只能待在家里,闭门不出。渐渐得了抑郁症。

网友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说这是宋敏不给老人道歉的托词,他们坚持要求宋敏出来给老人道歉。没办法,宋敏的母亲站出来,替宋敏给褚梅的母亲道了歉。可是网友觉得这还不够,说她不能代表宋敏,还说宋敏母亲教子无方,宋敏才做出这样的事。宋敏母亲一窝火,得了脑血栓。

宋敏的弟弟宋武在读高三,学习一直挺好,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可是最近因为姐姐的事,一直不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一天他去食堂吃饭,不小心坐了别人的座位,同学不但说了他,还说他母亲还真的是教子无方。一句话惹恼了宋武,他扔掉饭盒,跟同学打了起来。幸好被其他同学拉开,才没惹出更大的麻烦。

看到生病的母亲和姐姐,宋武下决心要找到那个叫“真理”的人给母亲道教。他查看了所有回帖,发现名叫“真理”的人,是这次网络声讨事件的领头人,就是他一直要求宋敏出来道歉,并且坚决不相信宋敏得了抑郁症。宋武通过几个精通电脑的同学,搜索到了“真理”的住址。一天晚上,他截住了下班回家的“真理”,要求他给母亲道歉。“真理”不肯,宋武就把他打了。“真理”很瘦弱,没打得过宋武,反而被宋武打伤了胳膊。“真理”又气又恼.打电话报了警,警察把宋武带走了。

褚梅得知“真理”受伤后,去医院看他。她劝“真理”放过宋武。说他还是个孩子。马上就要高考了。她不要求宋敏给母亲道歉了,说这事就到此为止吧。“真理”却说,不可能,这事没完!世界不能黑白颠倒,宋敏必须得给老太太道歉!再说,我也不能白白挨打。褚梅劝了半天,也没能让“真理”改变主意。她很担心,不知道事情还要怎样发展下去。她很后悔,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不发那个帖子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3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以褚梅的母亲与宋敏发生的冲突开头,普普通通,没有过多新意,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起笔平常反更见写作功力非同一般。
B.宋敏曾想跟老人道个歉,褚梅也多次想算了,可见她们胸怀善良之心。与此形成对比的“真理”却得理不饶人,处处显出凶恶之相。
C.小说以“真理”作为网友的名字,意义非凡:既符合社会现实,义暗示了这个网友会坚持到底的性格,还能引起读者对打双引号的“真理”的深思。
D.小说从褚梅母亲和宋敏的言语冲突起笔,到后来宋武与“真理”的肢体冲突,事情的逐步发展,寓示了构建文明友善社会的重要性。
【小题2】小说中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巧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找出三处并分析该处巧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小题3】小说中的事件并非无法控制,但作者却以“无法控制”作为故事结局,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